「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是《中庸》中的一段很平常的話,生澀難懂,之乎者也,對於現代人來說難記,對於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更難背誦,孩子們發愁,老師們無奈,也覺得對於《國學》背誦一直都是難題。但我說的是以往,而如今光景卻截然不同了。
因為詩歌和古文的吟誦形式和歌訣體像長了翅膀一樣,跟隨著呂老師一起飛出了新星校園。走進六特二班的教室裡可謂是座無虛席,其中除一至四部的語文老師,還有王傑,王軍麗校長也特意來聆聽和學習吟誦和歌訣體教學。
老師和學生手中各有一張印好的吟誦讀本上面有《詩經·衛風·木瓜》、《詩經·鄘風·相鼠》、《詩經周南兔罝》、《小石潭記》。呂老師教導他們把生僻字注音如「俟、遄、罝……」平長仄短,平聲是一、二聲,仄聲是三、四聲,入聲、韻聲等吟誦的發音方式。 再領唱一遍,呂老師的發音抑揚頓挫,高低起伏,對吟誦的精髓掌握得入木三分。然後又給同學們講解了每一篇《詩經》的含義,教育大家做一個感恩的人,做為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對國家忠誠的人,並帶點動作,全體起立對著老師的相機鏡頭,感恩父母的辛苦付出,感恩父母的用心教育,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教他們感恩老師,帶著動作吟誦「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孩子們一張張真誠的笑臉,一聲聲吟誦的腔調,一個個生疏而又認真的動作,感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最後又用歌訣體的形式學習了《小石潭記》,老師們很用心把《小石潭記》的讀本給孩子們畫好了停頓的節奏,在呂老師引領過程中,不僅孩子們跟著學,連老師都不由自主的融入到說唱中,去體驗歌訣體說唱帶給自己的快樂。
一節課,四十分鐘的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很多孩子都陶醉其中,意猶未盡,在呂老師說下課時,孩子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表達著對呂老師的喜愛和不舍。
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想讓孩子獲益,就要大規模的推廣,大家都來參與,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吟誦和歌訣體的教學模式,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它們會插上彩色的翅膀,飛得越來越遠,越來越高……
作者:特長班謝素傑
周口新星學校宣傳部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周口新星學校
獲取更多校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