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線】做個好爸媽,要看這九本書

2021-02-22 黃河少兒藝術團

暑假,不僅是孩子潛心閱讀的好時機,也是家長提高自身家教水平的黃金時期。調查顯示,早期的家庭教育圖書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和開發孩子的智力等問題上,而近幾年來,家教圖書開始從單純的唯「成功論」向講「素質論」轉變。市場上出現了許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情感教育的圖書,家長們也開始關注如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心智等問題。本報選取部分近幾年來的精品家教圖書,以幫助家長確立正確的家教理念,讓家長在閱讀中和孩子共同成長。

1、《做溫暖的父母》:好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推薦語:好父母是與生俱來的嗎?苑媛、張志強的《做溫暖的父母》,告訴我們好父母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像孩子一樣去成長。書中以大量的臨床案例,驗證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父母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著重闡述家庭教養方式和父母的自我成長。當父母發現教養方式不夠妥當時,補償孩子的最好方式不是道歉、認錯或者買禮物,而是更好地去照顧孩子。此時,父母給了自己成長的機會,也就給了孩子更愛父母的機會。努力成為讓孩子感覺溫暖的父母,溫暖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心理品質!

2、《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父母的問題

推薦語:孩子的問題,從本質上說就是父母的問題。因此,想要孩子變,父母先要改。希望孩子優秀,父母首先要改變觀念、態度、原則、方法和行為,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好榜樣。華人親子教育專家陸惠萍的《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依據其20年親身實踐,將實用的教子知識,糅合進一個個精彩生動的案例,傾情分享成為好父母的最有效的教子原則與方法,並以對等交流的方式,逐一解答親子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諸多問題,引導父母真正關注孩子。

3、《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文化子宮

推薦語:世界上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錯,更具風險;也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張文質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認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文化「子宮」,中國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既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家長的原因。生養一個孩子,就是生養一生的責任,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不僅孩子需要受教育,父母同樣需要改變。很多孩子的學業與人生的麻煩都是從家庭開始的,父母的盲目、無知和粗暴帶給了孩子一生的痛苦。作者細緻的分析,誠懇而深刻的話語,帶給了無數家庭勇氣與希望。

4、《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傾聽是最好的教育

推薦語:「孩子為什麼總把你的話當成耳旁風?讓孩子聽話為什麼就那麼難?」盧志丹的《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講述教育好孩子只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去贏得孩子的心。最好的父母,不是對孩子「大呼小叫」,而是與孩子「心靈相通」。家長與孩子溝通,先學會傾聽,引導孩子吐露心聲,傾聽孩子的煩心事兒,適時沉默,給孩子一點兒「不聽話度」。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小大人」,給孩子爭辯的權利,針對孩子的心理說準話。歸根結底,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言聽計從」,而是讓孩子「心悅誠服」。

5、《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

推薦語:「你這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面對孩子的行為,做父母的常常忍不住脫口而出。美國教育專家法伯、瑪茲麗施合著的這本書,指引你切身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通過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方法,幫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個能夠快樂交流的平臺,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父母配合。家長掌握了「如何說」「怎麼聽」的技巧,就能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與孩子達成美妙的交流溝通,讓孩子在你的引導下身心健康發展。這些方法,能結束父母與孩子的衝突對抗,帶來父母和孩子的合作。

6、《關注孩子的目光》:讓孩子學會笑和謝謝

推薦語: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笑和謝謝,因為笑的能力和感恩的心,會讓孩子擁有自我提升與修復的正能量,過上幸福獨立的生活。佐佐木正美的這本書,告訴父母,教育不是以強壓弱,不是閉關修煉,更不是折騰,教育要讓孩子有笑的能力和感恩的心,擁有自我提升與修復的正能量,過上幸福獨立的生活。書中觀點:「好孩子不是聽話的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是在培養他未來的自立」……一定會讓父母獲得啟發和幫助,拋棄育兒中的焦慮不安。

7、《用接納成就孩子的一生》:接納促使孩子成才

推薦語:為什麼很多在美國長大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與快樂,獨立、有主見又堅強?為什麼他們健康、陽光又富有創造力?蔡真妮的這本書,深入美國社會,結合自己3個孩子的養育經歷,以及發生在身邊的美國家庭和學校裡感人有趣的故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向我們揭示出美國素質教育的核心與真諦——接納使孩子成才。父母的接納,是每個孩子內心最大的渴望和自愛自信的源泉。當孩子擁有了強大的內在,人格健全,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8、《猶太人育兒經》:一部循循誘導的教子經典

推薦語:猶太人為什麼如此傑出,這一切都歸根於猶太人的家庭教育。伊莎的《猶太人育兒經》,涵蓋了猶太人教育的箴言與心得,並結合了近百個蘊含無窮哲理與智慧的故事。這不僅僅是一部循循誘導的教子經典,也可以作為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一個屢遭劫難、飽經滄桑、顛沛流離的民族,產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為什麼猶太人中產生了這麼多偉大的人物呢?猶太人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是猶太人獲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9、《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掌握定規矩的法則

推薦語: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你越冷靜,孩子就越服帖、越樂意遵守規矩。美國教育專家喬治·M.·卡帕卡的這本書,講述給孩子的規矩要簡單、明確、具體,孩子才樂意照著做。比如「把床鋪好」「地面無垃圾」等,而不是「把房間收拾好」。家長和孩子說話時,不要用問句,而要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如「請馬上把玩具收起來」,而不是「可以把玩具收起來嗎」,否則孩子會理解成「玩具可收可不收」,並用一個「不」字一口拒絕你。家長只要掌握跟孩子定規矩的法則,孩子就完全照著你說的去做!

(文章來源於網絡)

【更多驚喜,請點擊右上角「···」號】

點擊「發送給朋友」,讓你的好夥伴一起分享這份快樂。

點擊「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分享快樂。

點擊「查看公眾號」,關注我們,相約每天好時光。

電話:0351-4697533

地址:太原市迎澤區羊市街麗陽大廈B座五層

相關焦點

  • 孩子老是讀同一本書怎麼辦?爸媽得學會區分主動重讀和被動重讀
    真心爸媽,育兒和家庭教育研究者,兩孩父母,著有《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有的媽媽問,家裡有很多書,但有的書,孩子會反反覆覆看很久,就是不肯換一本新的看,這樣好嗎?父母該怎麼引導他放下這本去看別的?還有的媽媽問,孩子看書,老是不能專注地把一本書讀透,總喜歡抱一大堆書,一本一本地翻看,這樣好嗎?父母該怎麼引導他把一本書看明白再看下一本?
  • 父母寒假書單:十本書教你如何做爸媽
    寒假已至,孩子們期待著假期,不少家長卻已經給孩子報好了補習班,買好了輔導書,希望孩子在假期裡也充實不鬆懈,贏在「起跑線」上。但你是否想過,除了學校,孩子呆在家的時間也足夠漫長,除了老師,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的影響也非常重要。
  • 新手爸媽須知:十個孩子九個黃,這三個「黃疸」誤區要知道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黃」,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出生後一周內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看著孩子皮膚越來越黃,新手媽媽們特別擔心,於是就會查閱各種資料,尋找各種方法,希望讓黃疸早點消退。總結有三點,建議新手父母們都能提前搞清楚。新手爸媽須知:十個孩子九個黃!
  • 放學回家後的3小時,爸媽這樣做,孩子受益一生!
    ——慧姐清晨起床,孩子要上學,父母要上班,等到放學後,父母才有時間跟孩子一起聊天、學習、玩耍。所以說,孩子放學後的三小時,對父母孩子都非常重要,這三個小時,你家是怎麼樣度過的呢?有好好利用起來嗎?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是需要從小養成好的習慣的,一旦習慣沒有養成,對孩子、對家長都很是折騰。一般來說,我們陪孩子寫作業要有這三個步驟。
  • 強迫症的父母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這本書買了一直束之高閣,前幾天翻開,看至一半,就有點畏縮,不太敢往下看,儘管作者在一開始就告知:莉迪亞死了,可是,後面一步步的反推,好像鉸鏈慢慢在上緊,讓人覺得有點喘不過氣來。一個黑髮華裔父親,一個金髮白人母親,三個混血孩子,這個家庭既有在國家大環境下遭遇的種種令人沉默不語的歧視和挫折,也有微觀到家庭生活中的感情失衡;既有父母投射在子女身上自私的理想,又有兄妹、姐妹間細微又敏感的牽連,確實如亞馬遜編輯的推薦語: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原生)家庭……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封面的那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繪本?從德國繪本看德國爸媽育兒經
    大多數德國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會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們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騎著車去野外、一起去祖父母家、一起看演出表演……而德國父母的陪伴並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規則,教孩子整理房間,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陪伴的一部分。
  • 父母教育孩子常見的誤區,這本書都做了歸納
    從做作業到交友,再到選擇大學,家長都要說了算,致使孩子面對著巨大的壓力。為人父母,其實是要教導孩子去獨立思考、身體力行,這樣他們才能擁有可以幫自己在校園裡,乃至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決斷力。我們更應該想方設法地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摯愛的事物,並進一步發掘他們的內部動機,而非逼著孩子們做那些他們不想做的事。
  • 如果父母要「持證上崗」,那麼崗前培訓的教材裡,應該有這本書
    2、父母要保持對孩子的合理期待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完全不同的發育水平和性情特點,外在表現就是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行為能力,父母要正確認識孩子處於哪一個階段,明白在當前階段自己可以期待孩子有什麼樣的表現。比如,你不能期待剛滿一歲的孩子就一定能夠走路,因為還有一半的孩子是在14個月才學會自己走路的。
  • 開心果515家庭日,在線衝浪和爸媽共享購物車
    (原標題:開心果515家庭日,在線衝浪和爸媽共享購物車) 「網上衝浪的爸媽
  • 這本書教你如何輕鬆地成為父母
    閨蜜家的兒子三歲了,他的叛逆心理已經出現,他必須做他不能做的事。聽了閨蜜之後,我明白了她為什麼這麼想她的兒子。起初,她開始教兒子吃飯時不要睡覺,但她的兒子卻必須。我沒說就好了,因為不允許睡覺,所以我每次吃飯都要睡覺。
  • 《為何爸媽看不見我》:孩子拒絕交流,三個辦法提升父母感受性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會有這樣的感受,原本喜歡嘰嘰喳喳圍著自己說個不停的孩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會跟父母說:「嗯」、「 哦」、「 好」了。曾幾何時,我們是否這樣和孩子交流:「媽媽,我不想上學了。」「你這小孩,小小年紀,咋就能不上學,長大想當環衛工人啊?」「我就不讓著妹妹。」「你是姐姐,比妹妹大,就應該讓著妹妹。」
  • 爸媽應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情商教練
    而當孩子有了情緒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您又該如何處理跟回應呢?今天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帶各位要看這本好書,叫做《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有個小標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緒管理法。要特別介紹的是這本書的作者,美國重量級的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博士。
  • 做爸媽還是培訓下比較好
    這事最詭異的地方在於,最後竟然是孩子的姥姥大義滅親,及時報警,把虐待她的親媽和男友給抓了,讓孩子緊急就醫,要不然後果真是不堪設想。說實在的,看這新聞的時候,給我搞得很懵,我趕緊翻了翻日曆,確認世界還在停留在2020年後,我又看了看窗外,還是一派陽光下的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生機勃勃,可這一切卻讓我更加困惑了。
  • 看完這6本書,你能成為半個兒童心理學專家
    我覺得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讀一讀溫尼科特的書。為什麼呢?在溫尼科特看來,養育好一個孩子,本來就是母親的天性,她們天生就有把一個孩子撫養好的能力,根本不需要別人指手畫腳。如果你現在準備要一個寶寶,或者正在為不知道怎麼樣於一個小嬰兒頭疼,就看看這本《媽媽的心靈課》,你會了解一個孩子早年如何與母親互動,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個性,以及該怎麼樣更好的建立母嬰關係。
  • 高中生向爸媽要零花錢的4個「藉口」,尤其第2個,父母分分鐘給
    高中生基本都是依賴父母給的零花錢,但父母給的錢就那麼多,每個月都是有數目的,若是不夠的話學生們怎麼辦呢?學生們為了多向爸媽要一點零花錢可謂是「煞費苦心」,今天小編就盤點了一下,高中的時候,學生們向爸媽要零花錢的4個小「藉口」,尤其是第2個,父母聽了分分鐘給錢!
  • 十個女人九個離婚——自找的
    下面我就給大家說說這些離婚自找的九個女人和無辜受傷的一個女人。先說說這類負主要責任的九個女人這一類型。首先,這種女人大多數有一個父母長輩比較寵性的家庭,從小到大,父母都是對她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犯了錯誤也沒有任何懲罰,不打不罵不教育,還反而哄著寵著捧著,就是怕女兒委屈了。
  • 「如何才能輕鬆養娃」:讓這4個爸媽守則來幫你
    現在養娃和我們父母那輩已經完全不同了。以前,在我的成長環境中,爸媽最多的關心是我的溫飽問題,其他方面都要我自己去摸索學習。可是現在不一樣,從懷孕開始,就要學習很多育兒知識,再到孩子出生,一天天長大,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擔任了很重要的角色。如何好好吃輔食,如何應對孩子的各個時期,如何培養好的習慣等等,都是爸爸媽媽需要去學習的。
  • 6歲女孩大呼「爸媽太噁心了」這件「丟人」的事,父母一定要做
    「性」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可這件「丟人」的事,父母一定要做。沙溢感覺很尷尬,又不能捂住兒子的眼睛,就找了個理由忙讓兒子給他接杯水,以此來支開兒子。可是好巧不巧,不久後電視上又出現了接吻的畫面,操心的老父親連忙讓兒子再去接水。
  • 新手爸媽還在手足無措?快來看看這兩本好書
    書中西爾斯夫婦就像風趣幽默的老朋友,分享著他們豐富的育兒經驗,給新手父母理解、關懷與支持。這本書將幫助你調節情緒,調整心態,找到做父母的好感覺,享受這段頗為辛苦卻美妙的育兒時光。正如作者所說:「寶寶躺在你臂彎裡的時刻,貼在你胸膛的時刻,睡在你身邊的時刻都不會太久。
  • 孩子反覆看一本書,這樣讀出10本書的效果
    為什麼孩子總是愛看同一本書,我都快讀的吐了,一本書給孩子讀了不知道多少遍。筆者只能跟你說那就心疼的抱抱自己吧,因為這個是千千萬萬個給孩子讀書的家長都會經歷的。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孩子總愛看同一本書?這個與孩子的發展階段有關,孩子喜歡重複聽和看同一本書是因為他們需要這樣的重複來學習。孩子們對重複的事物更有安全感,更安心。當他們聽熟悉內容的時候孩子更容易放鬆下來,更容易學習有價值的內容。同時心理學家也指出,父母不用對孩子總是看同一本書擔憂,因為當孩子從書上學習到所有他能學到東西之後,他們就會自動轉移注意力到別的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