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晌午時分,杭州餘杭良渚港南村,老家四川的張玉瓊倚在門檻,等著村裡的小姐妹來家裡「打茶會」,她嫁到浙江已經30多年了。
一把烘青豆,毛豆是自家種的,烘好的豆子在石灰缸吊了許久,抓一把還會沙沙響,幹吃就很香。青豆搭配綠茶、芝麻、胡蘿蔔乾拼配成的鹹茶,用開水衝泡,鹹香四溢,風味獨特。平日裡,村裡姐妹喜歡輪流做東請吃茶。一碗耐泡的鹹茶,可以喝上半天,這也是杭州餘杭北部鄉村的農家婦女,消磨閒暇時光特有的生活方式。
張玉瓊早已習慣這裡清淡無辣的飲食,烘青豆的手藝,更是精湛到十裡八鄉的人都會上門討教。
張玉瓊43歲便當上外婆,和村裡早早婚嫁的年輕外婆們一樣,上有老下有小,平時離不開家,卻有著大把閒暇時光。這些年,她們一直渴望有一份可以宅家的工作。
43歲便成為外婆
勤快能幹帶大了孫輩
1988年,19歲的四川姑娘張玉瓊由在浙江餘杭打工的小姐妹牽線,跑到餘杭「對象」家見面。男方兄弟兩人,如今的丈夫,排行家中老二。
「喏,這就是我給你介紹的人,你看看瞧不瞧得上?瞧得上,就留下吧。」
張玉瓊順著小姐妹手指的方向,瞥了一眼那個男人,心想:「嗯,人倒是長得蠻帥的。」
這個四川妹子的率性潑辣,在找對象這件事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當下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1989年底,結婚一年後張玉瓊生下女兒。頭三年在家帶孩子,張玉瓊脫不開身,沒收入也沒工作。
後來村辦企業蓬勃發展,丈夫去藥廠上班,張玉瓊去了襪子廠做女工。2003年,大家又轉投服裝廠當車工。「噠噠噠」踩著縫紉機,婦女們埋頭苦幹的日子裡,村裡生產的杭派女裝,銷往杭州四季青的各大市場。
再後來,她的女兒出嫁,2011年,大外孫女出生,43歲的張玉瓊當上了外婆。在港南村10組40多戶人家裡,50歲前當上外婆、奶奶的婦女,不算少數。
餘杭當地農村的婚嫁,男女雙方都是本地人的,有個約定俗成的風俗,叫「不來不往」。意思是,女方婚後可以繼續留在娘家生活,生的第一個孩子,隨男方姓,主要由男方家庭撫養,生的第二個孩子,隨女方姓,主要由女方家庭撫養。
這些年,張玉瓊的大外孫女主要是女婿家撫養。2016年,女兒懷上二胎回了娘家,張玉瓊辭職回家,伺候女兒生產和做月子。小外孫女出生以後的三年,一路都是她這個年輕的外婆帶大的。張玉瓊勤快能幹,男方家有事的時候,兩個外孫女都是她一個人帶,兩個寶寶也都健健康康,聰明活潑。
打理一大家子
還能不能兼顧工作
之前這麼多年在工廠上班,現在即便是在家帶孩子的日子,張玉瓊還是閒不住。
去年夏天,她聽說隔壁村有接手工活的生意,就跑去接了單。那個月裡,她一邊在家做小玩具的組裝,一邊照顧孫輩,白天時間不夠,就開夜工做到10點多。沒想到,自己忙乎了20天,對方只給了500元工錢。同村小姐妹吳菊英也接了這活。吳菊英的情況和張玉瓊差不多。兩位年輕的外婆碰面一算,之前幹的手工活,平均下來一天工錢才30元,難免有些上當受騙的感覺。
村裡和她們一樣煩惱的年輕外婆們,不在少數。
其實這個群體一心想接點手工活在家裡做,掙點補貼家用的錢,但又擔心遇到不靠譜的老闆,做了活還拿不到錢。
上有老下有小,侍奉公婆,接送孫輩,還有全家的晚餐……這些在年輕的外婆們的心中都是自己必須操持的家務。
餘杭的經濟這幾年發展很快,只是,在中心城區之外,或者網際網路經濟密集之地的邊上,也許就是咫尺之地,依然有著別樣的「就業煩惱」。
農村雖然房大院大,環境良好,但這和農村的就業機會並不一定成正比。
良渚隔壁的瓶窯,長命村的梁紅芬也很有感觸。她說以瓶窯長命村、良渚港南村兩個大村為例,不到50歲就當上外婆、奶奶,現在還宅家待業的婦女不下100人。
如果能接到穩定靠譜的手工活在家裡做,大家可以聯合起來,合作承接訂單。
路遠的需要接送貨,就由梁紅芬這樣會開車的婦女負責運輸;訂單多或者要對方得急的時候,村裡30多歲白天工廠上班的婦女,完全可以加入進來,大家晚上一起加班也能趕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