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區的咫尺之地,43歲的小外婆有「就業煩惱」:除了帶娃,還能...

2020-12-20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冬日暖陽,晌午時分,張玉瓊倚在門檻,等著村裡的小姐妹來自家打茶會。

一把烘青豆,毛豆是自家種的,烘好的豆子在石灰缸吊了許久,抓一把還會沙沙響,幹吃就很香。

青豆搭配綠茶、芝麻、胡蘿蔔乾拼配成的鹹茶,用開水衝泡,鹹香四溢,風味獨特。

鹹茶

平日裡,村裡姐妹喜歡輪流做東請吃茶。一碗耐泡的鹹茶,可以喝上半天,這也是杭州餘杭北部鄉村的農家婦女,消磨閒暇時光特有的生活方式。

老家四川的張玉瓊,早已習慣這裡清淡無辣的飲食,烘青豆的手藝,更是精湛到十裡八鄉的人都會上門討教。

張玉瓊在自家庭院

在餘杭良渚港南村生活了30多年,她19歲婚嫁,次年生女,43歲便當上外婆。

張玉瓊和村裡早早婚嫁的「小外婆」們一樣,上有老下有小,平時離不開家,卻有著大把閒暇時光。

這些年,小外婆們一直渴望有一份可以宅家的工作。

1】從四川到餘杭,一晃已過去三十年

1988年,19歲的張玉瓊瘦瘦小小的,體重不足90斤,看著毫不起眼。

在老家綿陽的小鎮上,她平日裡喜歡和姐妹們一起逛街、泡錄像廳、看電影。

家裡兄弟姐妹四人,排行老三的張玉瓊,讀完小學就去了父母經營的飯店幫忙。

在那個年代,張家的經濟條件算不錯,飯店裡燒飯、端菜的人都是父母僱來的,全家人吃穿不愁。

不過,彼時青春萌動的張玉瓊,在同齡女子中一點也不出挑,甚至街坊鄰居都有點嫌棄,這孩子太弱小,幹不了什麼活。

那時的對象,都得靠媒人介紹,小個頭的張玉瓊實在不被看好,沒有男孩子願意跟她處對象,倒是有個到餘杭打工的小姐妹好心牽線,來信說有對象可以介紹給她。

於是,背著父母,19歲的張玉瓊偷偷跑到餘杭,在小姐妹的引薦下,直奔「對象」家見面。

餘杭北部鄉村

在城鎮長大的姑娘,見慣了樓房,第一次來到港南村,看到的卻是滿眼的泥巴平房。

村裡好一點的人家,房子是用泥巴和毛竹搭的,差一點的人家,比如「對象」家裡,房子是用泥巴和蘆葦搭的。

夫家有四口人,兄弟兩人,如今的丈夫,排行家中老二。

「喏,這就是我給你介紹的人,你看看瞧不瞧得上?瞧得上,就留下吧。」

坐在家徒四壁的泥巴房子裡,張玉瓊順著小姐妹手指的方向,瞥了一眼這個男人心想:「嗯,人倒是長得蠻帥的。」

這個四川妹子的率性潑辣,在找對象這件事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當下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婚禮很簡單,一家人吃頓飯,新娘子就算過門了。

2】日子好了,但我們終究是苦出身

彼時的餘杭農村,家家戶戶都在務農,夫家有三四畝自種的田地。

張玉瓊這個從沒扛過鋤頭下過地的小鎮姑娘,對種地一竅不通。

好在夫家寬容,丈夫對她亦是疼愛有加,不會種地就不種,幹不了重活就不幹。

在娘家經營飯店時,吃飯有廚子燒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夫家人下地幹活,自己總得燒點飯菜,婆婆就帶著兒媳一起做。

和小姐妹打茶會

1989年底,結婚一年後張玉瓊生下女兒,那一年她才20歲。

頭三年在家帶孩子,張玉瓊脫不開身,沒收入也沒工作。

因為家境貧寒,那些年的日子過得很是艱苦。通常,沒到年關,家裡的米缸就空了,一家人就得硬著頭皮,挨家挨戶去借米吃。

好在90年代初,村辦企業蓬勃發展,丈夫去藥廠上班,張玉瓊去了襪子廠做女工。

村裡的襪子廠,都是義烏人來辦的,當年,農村婦女去襪廠上班也算風靡一時。

工廠裡幾臺半自動的機器,女工們需要手工操作完成襪頭和襪底的縫合。製作好的襪子,老闆會送到義烏小商品市場批發。

當時襪廠需要手工縫製的襪頭

剛開始,廠裡生產的是尼龍襪,後來生產的是棉線襪。幾年間,襪廠的月工資也從起初的200元,漲到了300多元。

在襪廠上班10年,因為競爭激烈,生意難做,襪廠效益不濟,漸漸倒閉。

2000年前後,村民的土地開始陸續流轉,一畝地的租金是1200元,3年一漲。

從襪廠失業的張玉瓊和村中婦女,也不再務農,好在村裡的服裝廠生意日漸興隆。2003年,大家又轉投服裝廠當車工。

「噠噠噠」踩著縫紉機,婦女們埋頭苦幹的日子裡,村裡生產的杭派女裝,銷往杭州四季青的各大市場。

廠裡的生意火爆,讓張玉瓊經常要加班到晚上10點才回家,賺的錢自然也比襪廠多,月工資漲到1000多元。

3】43歲小外婆,為女兒帶娃失業

村辦服裝廠興旺了五六年,也開始走下坡路。聽說村裡的雨傘廠需要招工,張玉瓊又跳槽去了雨傘廠,從事產品質檢工作,那已經是2008年的事。

在雨傘廠質檢員的工資,一個有月三四千元。

那會兒,家裡的生活條件已經有了改善,雖然還造不起新房,但是考慮到女兒要出嫁,張玉瓊家還是把老房子裡外都裝修了一遍。

女兒夫家也是良渚農村的。

2011年,大外孫女出生,43歲的張玉瓊當上了外婆。

張玉瓊(右)和女兒

在港南村10組40多戶人家裡,張玉瓊是最年輕當上外婆的,其她人一般要比她晚上五六年,不過,50歲前當上外婆、奶奶的婦女,在這裡不算少數。

餘杭當地農村的婚嫁,男女雙方都是本地人的,有個約定俗成的風俗,叫「不來不往」。意思是,女方婚後可以繼續留在娘家生活,生的第一個孩子,隨男方姓,主要由男方家庭撫養,生的第二個孩子,隨女方姓,主要由女方家庭撫養。

張玉瓊雖然身份是外婆,但根據農村裡一家人不見「外」的說法,外孫女還是管她叫「奶奶」。

這些年,大孫女主要是男方家負責撫養,剛當外婆那幾年,張玉瓊也樂得清閒,就繼續在雨傘廠上班,一直到了2016年。

那一年,女兒懷上二胎,按理說生產、坐月子、二胎的撫養都應該由娘家人操持,女兒大著肚子回了娘家,張玉瓊不得不辭職回家,伺候女兒生產和做月子。

小孫女出生以後的三年,一路都是外婆伺候著。

如今帶孩子,可是浩大工程,現在的孩子也不似從前,似乎有口吃的,有件衣服穿,就能「放養」。兩三個長輩伺候一個小的,還忙不過來,不論城市還是農村,都是常有的事。

好在張玉瓊勤快能幹,男方家有事的時候,兩個孫女都是這個43歲的「小外婆」一個人在家帶著,也都健健康康,聰明活潑的。

4】大家都忙了,小外婆才敢有渴望

在工廠上了這麼多年班,在家帶孩子的日子,張玉瓊還是閒不住。

去年夏天,她聽說隔壁村有接手工活的生意,就跑去接了單。

那個月裡,她一邊在家做小玩具的組裝,一邊照顧孫女,白天時間不夠,就開夜工做到10點多。沒想到,自己忙乎了20天,對方只給了500元工錢。

吳菊英(右)

接的手工活是層層轉包的,除了張玉瓊,同村小姐妹吳菊英也接了這活。

吳菊英比張玉瓊小一歲,大外孫7歲,小外孫女3歲,一樣也是43歲當了外婆。

兩人碰面一算,之前幹的手工活,平均下來一天工錢才30元,難免有些上當受騙的感覺。

今年秋天,張玉瓊的小孫女上了幼兒園,早晨有爸媽接送,下午3點半放學接孩子的任務,還是外婆來完成的。

早晨6點起床,給一家人燒好早飯,孩子上學,女兒女婿上班,丈夫上工,家裡只剩下張玉瓊一個人。

她會花一個多小時打掃衛生、洗衣服,中午簡單給自己弄點吃的,除了接孩子,就是下午5點燒個晚飯,另外的時間,幾乎是宅家無所事事。

今天東家吃茶,明天西家聊天地打發時間,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如果是幾個小姐妹湊一桌打麻將,更是影響不好。

家裡人各忙各的,就自己一個閒人,總會讓人覺得,你成天享清福,也不曉得去幹點活、掙點錢,長此以往下去,家庭關係自然不和睦。

張玉瓊一心想接點手工活在家裡做,掙點補貼家用的錢,但又擔心遇到不靠譜的老闆,做了活還拿不到錢,村裡和她一樣煩惱的小外婆們,不在少數。

5】離不開的家,還能不能兼顧事業?

上有老下有小,侍奉公婆,每天的孩子接送,全家的一頓晚餐,小外婆們必須操持。這個家,是離不開她們的。

餘杭的經濟發展在省裡領先,放眼全國亦是名聲在外。只是,在中心城區,或者網際網路經濟密集之地的邊上,也許就是咫尺之地,依然有著別樣的「就業煩惱」。

農村雖然房大院大,環境良好,但這和農村的就業機會並不一定成正比,小外婆的煩惱就在離我們不遠處的尋常農家滋長著。

良渚隔壁的瓶窯,長命村的梁紅芬,是小外婆們打茶會時認識的。

她今年48歲,在良渚、瓶窯一帶的農村婦女中,算是活躍分子,之前還在鎮上工廠承包食堂當過小老闆。

聽說了小外婆的遭遇,梁紅芬也很有感觸:她的兩個舅媽,只比自己大七八歲,五六年前當上了外婆,現在也宅家無所事事,這麼年輕就這樣過日子,實在可惜。

梁紅芬

以瓶窯長命村,良渚港南村兩個大村為例,村裡人估摸著,不到50歲就當上外婆、奶奶,現在還宅家待業的婦女大約不下100人。

於是,打茶會的小姐妹合計著,如果能接到穩定靠譜的手工活在家裡做,大家可以聯合起來,合作承接訂單。

路遠的需要接送貨,就由梁紅芬這樣會開車的婦女負責運輸;訂單多或者要對方得急的時候,村裡30多歲白天工廠上班的婦女,完全可以加入進來,大家晚上一起加班也能趕製出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43歲就當外婆!杭州女子為幫女兒帶二胎,無奈辭職回家:我和小姐妹都...
    張玉瓊在自家庭院 在餘杭良渚港南村生活了30多年,她19歲婚嫁,次年生女,43歲便當上外婆。 張玉瓊和村裡早早婚嫁的「小外婆」們一樣,上有老下有小,平時離不開家,卻有著大把閒暇時光。 這些年,小外婆們一直渴望有一份可以宅家的工作。
  • 女子背著父母,19歲偷跑到3000裡外嫁人,次年生女,43歲便當上外婆
    3】43歲小外婆,為女兒帶娃失業村辦服裝廠興旺了五六年,也開始走下坡路。聽說村裡的雨傘廠需要招工,張玉瓊又跳槽去了雨傘廠,從事產品質檢工作,那已經是2008年的事。在雨傘廠質檢員的工資,一個有月三四千元。
  • 杭州餘杭有群年輕的外婆 宅家也想接點手工活
    張玉瓊43歲便當上外婆,和村裡早早婚嫁的年輕外婆們一樣,上有老下有小,平時離不開家,卻有著大把閒暇時光。這些年,她們一直渴望有一份可以宅家的工作。43歲便成為外婆勤快能幹帶大了孫輩1988年,19歲的四川姑娘張玉瓊由在浙江餘杭打工的小姐妹牽線,跑到餘杭「對象」家見面。男方兄弟兩人,如今的丈夫,排行家中老二。
  • 43歲就當外婆!女子為幫女兒帶二胎,無奈辭職回家
    43歲小外婆,為女兒帶娃失業村辦服裝廠興旺了五六年,也開始走下坡路。聽說村裡的雨傘廠需要招工,張玉瓊又跳槽去了雨傘廠,從事產品質檢工作,那已經是2008年的事。在雨傘廠質檢員的工資,一個有月三四千元。那會兒,家裡的生活條件已經有了改善,雖然還造不起新房,但是考慮到女兒要出嫁,張玉瓊家還是把老房子裡外都裝修了一遍。女兒夫家也是良渚農村的。2011年,大外孫女出生,43歲的張玉瓊當上了外婆。
  • 餘杭港南村「43歲小外婆」現象引熱議,附近村落就有來料加工活可分享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杭州餘杭的近郊農村,43歲當上外婆的大姐,想利用宅家帶孫輩的閒暇時光,接點來料加工的活,自食其力補貼家用(點擊閱讀此前報導)。昨天,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的這則報導,引發了很多網友的熱議。
  • 為啥奶奶帶娃天經地義,外婆帶娃就得給錢?看看孩子姓啥就知道了
    寶爸不認同,卻被寶媽回懟得無話可說如今年輕人壓力大,為了賺錢養家,一般來說,夫妻兩個都是要上班的,因此,有了寶寶後,一般帶娃的問題,大多都交給了老人。雖然奶奶和外婆都是有帶娃的,但是婆婆帶娃,依舊是主流,而且兩人帶娃的待遇卻截然不同。
  • 45歲外婆和45歲媽媽,同在小區裡帶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這下家裡又忙碌了起來,每天不停地餵奶,換尿不溼,忙個不停,孩子慢慢長大,到了在家呆不住的年齡,劉大姐現在需要每天帶著娃去小區裡玩。有一天,劉大姐像平常一樣,在小區樓下遛娃,恰巧遇到一位和她年齡相仿的大姐,兩人便聊了起來,劉大姐誇對方家的女兒長得漂亮,對方卻回應說:「這不是我的女兒,這是我的外孫女,我是在這幫閨女帶娃的!」
  • 都在吐槽老人帶娃,但全職外婆/奶奶的辛苦有人理解嗎?
    老年人的委屈在於:放棄自己的退休生活,離開熟悉的家鄉,甚至有些人還是離開了老伴兒,隻身來到兒女家中,面對人生地不熟的陌生環境,每天做飯、帶娃、收拾家務不停歇,非但沒有換來年輕人的感謝,反而不停被挑剔、嫌棄和吐槽,經常被兒女批評,有時候語氣還非常不耐煩,自己還因為帶娃累得腰酸背痛。
  • 「為啥外婆帶娃得給錢,奶奶帶娃就是義務?」女人回懟讓男人變啞
    文\好孕姐如今有孩子的夫妻多半都得上班,帶娃任務只能由老人來承擔,要麼是孩子的爺爺奶奶,要麼是孩子的外公外婆。但在不同的帶娃大軍中,你會發現,外婆帶娃和奶奶帶娃,受到的待遇還是不同的。怎麼說呢,外婆帶娃,小夫妻一般會有所表示,尤其是妻子,會給自己親媽每月一定量的「辛苦費」;但如果是奶奶帶娃,作為兒媳就不怎麼管了。如果老公要給,有時候妻子還會阻攔。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因為這件事,夫妻倆起了爭執。原來,朋友孩子出生後,一直是孩子外婆在帶。
  • 為啥外婆帶娃要給錢,奶奶帶娃就天經地義?2個理由很現實
    如今需要養家的年輕人大多都是80,90後,由於政策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這也就意味著,夫妻倆有4位老人。有的夫妻就讓外婆來幫忙帶娃,而有的夫妻則是讓奶奶幫忙帶娃,同樣是老人帶娃,但待遇卻有很大不同。
  • 暑假帶娃太累了!一位爸爸睡倒在遊樂場的海洋球池中
    爸爸陪娃 睡倒在遊樂場  看照片,這位爸爸躺在遊樂場的海洋球池裡,雙腿伸直,眼睛閉上,包在腰邊,手裡還攥著一把紙扇。旁邊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回頭奇怪地看著他。再往遠處看,一位奶奶模樣的人,正帶著穿紙尿褲的寶寶,盯牢電視裡的動畫片。
  • 外婆帶娃和奶奶帶娃的區別,雖然扎心卻很現實,看看你家的是不是
    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帶娃就成為一件困難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雙職工而言,讓月嫂和保姆來帶都不放心,所以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外婆和奶奶。畢竟老人都帶過孩子,在這方面經驗豐富,而且都是自己的親孫,肯定會疼愛有加,但是外婆帶孫跟奶奶帶孫,其實差別非常大,可別不信。
  • 中國一家人帶一娃,外國媽一人帶幾娃,同樣是帶娃為啥區別這麼大
    編輯|黃文珍 定稿|菁媽 都知道生娃難,十月懷胎不簡單,生產過程更是九死一生。但其實帶娃更難,在國內,大部分家庭幾乎是全家總動員,只為著帶好一個小孩,有時候還需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齊上陣才搞得定。
  • 暑假帶娃累成狗!杭州爸爸睡倒在遊樂場的海洋球池中
    爸爸陪娃 睡倒在遊樂場  看照片,這位爸爸躺在遊樂場的海洋球池裡,雙腿伸直,眼睛閉上,包在腰邊,手裡還攥著一把紙扇。旁邊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回頭奇怪地看著他。再往遠處看,一位奶奶模樣的人,正帶著穿紙尿褲的寶寶,盯牢電視裡的動畫片。
  • 一己之力同時帶5個0-3歲的娃,這位德國媽媽是怎麼做到的?
    德國「天媽」這種私人家庭的環境,兼顧著家庭氛圍的溫馨和孩子向外探索外部環境的需求,很好地讓娃從「家庭"走向「集體(幼兒園)」銜接,對於1-3歲的娃,私人日託機構反而是最好的形式。正是因為這種在天媽家託管的環境就相當於娃仍然是在家的氛圍長大,因此和天媽的關係很親切,卡羅就像是湯圓的「外婆」一樣。我每天接送娃的感覺就相當於早上是把娃寄托在「外婆」家帶,晚上再接回家,不同的是,這個「外婆」還是個專業的育兒老師。
  • 聚焦進城帶娃老人:人生地生不自在 心裡有點空落落
    離開老家為子女帶娃,問問老人——  新城市新生活,您還適應嗎(關注帶娃老人①)   開欄的話  老來抱上孫子孫女,許多老人視為福分。小小生命給老人帶來的喜悅難以替代。然而,甜蜜之中,也有一些小煩惱。
  • 越來越多外婆帶娃,這幾種家庭外婆最好不要帶,「吃力不討好」
    導讀:越來越多外婆帶娃,這幾種家庭外婆最好不要帶,「吃力不討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越來越多外婆帶娃,這幾種家庭外婆最好不要帶,「吃力不討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外婆親孩子一口,導致娃高燒不退:以下老人真不適合幫忙帶娃
    文文家孩子一歲多了,基本已經進入讓人省心的階段,並且也已經斷了母乳。所以文文就想出去工作,讓老人在家照顧孩子。原本想讓婆婆照顧的,但婆婆說她還有其他事,不能幫忙照顧孩子。但是可以給錢,讓她請保姆。一歲多的孩子請保姆單獨照顧,實在放心不下。所以再思量再三,就讓親媽幫忙照顧孩子。親媽退休之後,沒事可幹,所以欣然同意。
  • 為何不建議外婆給女兒帶孩子?原因有3點,與「重男輕女」無關
    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兩邊都要照顧,所以,他們總是忙得不可開交。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可以看到老人和小孩在一起的組合。而這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年輕人工作忙,沒有時間照看孩子和老人,只好讓老人來幫忙照看孩子。
  • 「最累外婆」走紅,三胞胎女兒各自生下三胞胎,帶9個娃眼花繚亂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現在的年輕人生完孩子後大多不甘於在家帶娃,畢竟社會競爭壓力大,有了孩子後各種開銷又都少不了。如果媽媽不上班,經濟壓力大,家庭內部又協調不好,很可能影響幸福感。因此,大部分寶媽生完孩子後,都會把帶娃任務交給外婆,畢竟誰都不希望產生婆媳矛盾,這是最好的辦法了,只不過就苦了自己的親媽。「最累外婆」走紅,三胞胎女兒各自生下三胞胎最近一位外婆獨自「對戰」九個孩子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架勢實在太大,引得網友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