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順: 海洋命運, 連結人類命運!

2021-02-07 國觀智庫

作者:何廣順,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

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主場活動在中國杭州成功舉辦。六月八日,我們又將迎來第十一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海洋日的活動主題是「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旨在提升全民海洋意識,深化「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的理念,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留下永續造福人類的「藍色銀行」。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在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面向世界首次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筆者認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海洋領域的具體實踐,將國家海洋利益與全球海洋利益有機結合,將海洋未來命運同人類未來命運緊密聯繫,將海洋生產價值與海洋生態價值有機貫通,推動新形勢下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海洋指明了方向。

01

一脈相通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對海洋資源環境特性的科學認知和對全球海洋治理趨勢的準確把握是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雙重基礎。

一方面,全球海洋具有「一脈相通、互聯互動」的自然屬性和生態特性,其與生俱來的廣闊性、包容性、流動性和連通性決定了命運共同體的鮮明特質。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作為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能量流動、物質循環與生態安全,大規模洋流運動對全球氣候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洋也是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統,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物質財富和寶貴空間,人類食用蛋白質的20%以上來自海洋,全球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線100公裡以內的海岸帶地區。從最初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到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演進,再到大航海時代的商品流通、國際貿易,及至當前各國間尋求合作、建構秩序,海洋一直是大陸間、國家間相互聯繫的紐帶和平臺。

另一方面,海洋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保護優先、和平合作」的主導價值與目標願景。可持續發展與和平發展是包括海洋在內的全球治理兩大主題,海洋命運共同體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發展大勢。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全球海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陸源汙染、非法捕撈等傳統問題層出不窮,微塑料、海水酸化等新問題影響深遠,「藍色經濟,綠色發展」雖已逐步成為各國共識,但缺乏監督和協調不暢等矛盾困境尚待解決,亟須新的合作理念與設立新的機制模式。從和平發展的角度來看,海洋的和平安寧關乎世界各國的安危和利益,我國真誠希望同各國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海洋危機與挑戰、和平利用海洋提供了路徑選擇。

02

生態為首

建設清潔美麗之海

「海洋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是在建設海洋強國重要論述指引下,高度凝練並匯聚形成的我國參與引導全球海洋治理改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以促進人海互利共生、服務全人類利益為最終目標,內涵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生態為首,堅持綠色發展,建設清潔美麗之海。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美麗海洋已成為更多人心嚮往之的奮鬥目標。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就要充分認清全球各國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環境形勢,共同持續加強海洋環境汙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

經濟為本,堅持互利共贏,建設繁榮發展之海。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等合作日益緊密,加強海洋經濟合作、尋求最大公約數、共享發展成果成為國際共識。中國在自身沿海、依海、向海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意願也有能力為促進全球海洋繁榮作出積極貢獻,包括用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共同增進全球海洋福祉。

科技為引擎,堅持開放合作,建設智慧創新之海。海洋科學技術是人類探索未知海洋、開拓知識前沿、解決重大全球性海洋問題的關鍵手段。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應深化國際海洋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搭建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和積極發起國際海洋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提升創新驅動體系對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文化為紐帶,堅持交流互鑑,建設多元包容之海。東西方海洋文化溝通的歷史源遠流長,聞名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國外使臣來華,都是海洋文化共生共存的有力見證。推動海洋文化交融,就是要尊重差異、增進認同、促進包容,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共同願景。

政治為保障,堅持平等協商,建設和平安寧之海。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睦鄰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人民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構建新型國際海洋秩序,倡導各國應堅持平等協商,完善危機溝通機制,攜手應對各類海上共同威脅和挑戰,合力維護海洋和平安寧。

   03

多方努力

推動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改革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中國不僅要做倡議者,更要成為建設者和主力軍。要以負責任海洋大國的歷史擔當,肩負起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改革建設的時代重任,以開展海上合作為主線,推動多方努力,久久為功。筆者就此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主導,搭建合作平臺。充分發揮黨和政府在統籌各級、協調四方的主導作用,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基礎加強海上合作頂層設計。加強戰略對接與對話磋商,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海洋交流合作機制。將當前合作重點放在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和海洋生態修復等領域,在防治海洋垃圾和公海捕魚管治等方面率先建立治理機制,深化海上安全執法、打擊海上犯罪、海上聯合搜救等領域合作,共同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智庫助力,夯實能力基礎。科技是催生歷次產業革命和引領全球體系變革的關鍵。推動各類智庫圍繞微塑料汙染、氣候變化、海水酸化等全球性海洋問題,倡導發起國際海洋大科學工程,開展大規模和全球性聯合研究。建立數據共享、各國共惠的全球海洋觀測網,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醫藥技術進步,研發環境友好型海洋技術,破解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瓶頸,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企業踐行,推動理念落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承擔著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踐行者、先行者、傳播者的重要使命,各類企業可在不同層面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和推廣,力爭在海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攻克重大關鍵問題等方面儘快發揮作用,積極參與共建國際海洋產業園區和海洋經貿合作區,共同規劃開發海洋旅遊項目,打造海洋旅遊產品,幫助當地減貧脫貧,帶動就業和經濟發展。

公眾參與,增強內生動力。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時代前進的一大步。提高社會公眾的海洋意識、形成強烈的海洋文化自信,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內生動力。要把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做好海洋意識輿論引導,鞏固拓展「6·8世界海洋日」、國家海洋博物館等宣傳、教育活動的實踐成效,推動形成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良好社會氛圍。

相關焦點

  • 海洋命運連結人類命運
    六月八日,我們又迎來第十一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海洋日的活動主題是「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旨在提升全民海洋意識,深化「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的理念,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留下永續造福人類的「藍色銀行」。「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
  • 中國海洋大學「科學·人文·未來」討論「人類命運共同體」話題
    論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17位科學家和人文社會學家雲集中國海洋大學,站在全球高度,東西互鑑,今古交融,展開高峰對話,共同討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題。,與現場3000多名師生互動,共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海洋大學委員會與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共話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海洋對於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推動海洋科技協同創新 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建立起基於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實測的海洋藥物發現技術體系,完成人類已知170個藥物靶點與35000個海洋化合物的全部對接過程,可有效縮短研發周期3—5年。面向各創新單元、高校及科研機構,服務範圍由青島輻射至全國近20個省區市,為創新單元提供超過200種海洋化合物,3000多個靶點的虛擬篩選及部分後續的生物學驗證,全面提升我國在海洋新藥研究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 推動海洋科技協同創新
    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建立起基於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實測的海洋藥物發現技術體系,完成人類已知170個藥物靶點與35000個海洋化合物的全部對接過程,可有效縮短研發周期3—5年。通過平臺和樣品的開放共享,盤活現有資源,產出重大科技成果,為海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建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深度參與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近4年來,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海外、境外研究中心的建立推進全球化合作。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共擔
    2020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沉痛的代價再次警醒人們人與自然、人與人是休戚與共、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再次證明習近平總書記首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遠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呼籲、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共產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也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理論貢獻,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需要不同文明利益共享、交流互鑑,更需要破除強權政治和霸權行徑,實現公平正義、責任共擔。
  •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一種基於文化理解與尊重的處理國家關係的新思維。  繼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明確提出「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後,習近平總書記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他的命運共同體思想,從國與國的命運共同體到區域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直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全球合作抗疫人類命運與共
    文章強調,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全面加強國際合作,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
  • 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題記:70年來,中國人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2019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後,同與會外國領導人共同巡館。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此世界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新時代,針對一些近視者、逆潮流而動者、看不到人類未來命運燦爛前景者,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化解對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憂患。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國際傳播
    但是,只有中國一家倡導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恐怕勢孤力單,孤掌難鳴,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廣泛動員各國和國際社會各種力量積極參與。而其積極參與的前提是,它們充分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人類未來發展和共同命運,為世界發展走向提供思想良方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和平與安全,通過推進新型全球化,推動人類攜手發展,確立人類美好未來發展道路。它順應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潮流,倡導滿足人類長遠發展訴求和利益,將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緊密相連,具備全球視角和未來眼光。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交融
    【光明學術筆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形勢,從中國一直恪守的和平與發展的基本立場出發,向世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意義——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專訪:疫情和變局凸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意義——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新華社記者陳瑤 劉鍇 李家瑞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日前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世界格局加速演變的局面凸現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意義
  • 科學回答人類前途命運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一、在深入思考人類前途命運這一重大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系列政策主張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重維度
    例如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說」 「人類共同價值底蘊說」 和「中國傳統文化基礎說」; 再如現有成果大多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三個維度:歷史、現實與未來維度; 也有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四個維度。 應該說這些論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其研究視角不夠開闊,需要進一步拓展。筆者認為需要從整體性的視角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全面準確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豐富的時代內涵。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新知新覺)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同志說:「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創新成果,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和諧發展的價值指引。黨的十九大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其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
  • 「家文化」內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家文化」理念對「大同」世界的嚮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處理個體與集體、責任與權利的關係上具有獨特的內涵,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借鑑意義。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存在諸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面對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應運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民族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是「家文化」理念在民族國家意識領域的抬升,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家文化」社會影響廣泛,「所有一切的社會組織均以家為中心,所有一切人與人的關係,都須套在家的關係中」。
  • 人類能理解宇宙的終極命運嗎?
    迄今為止,人類探索越多,在總量上卻知道得越少,這是一個多麼荒謬的邏輯。二,人類的命運是什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奧!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貝多芬生老病死,命運輪迴!人類一直相信有一股無所不在的力量掌控著你我的命運。換句話說,神或者上帝存在,是神或上帝決定著芸芸眾生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