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重維度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要: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具有豐富的內涵,從歷史維度看,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實踐維度看,是針對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出場;從文化維度看,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繼承和創新;從價值維度看,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人民性和人類性的辯證統一;從未來維度看,是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國際秩序新主張。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五重維度;中國方案

  作者簡介:陶林,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南京大學法學博士後,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政治研究。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8BKS02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5BKS074);河海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課題項目(2016B02414)

  當前,學術界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存在不同的界定和解讀。例如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說」 「人類共同價值底蘊說」 和「中國傳統文化基礎說」; 再如現有成果大多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三個維度:歷史、現實與未來維度; 也有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四個維度。 應該說這些論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其研究視角不夠開闊,需要進一步拓展。筆者認為需要從整體性的視角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全面準確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豐富的時代內涵。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歷史維度、實踐維度、未來維度、價值維度與文化維度五重維度,這五大維度相互支撐,缺一不可,分別從歷史、實踐、文化、價值、未來不同層面立體多維地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一、歷史維度: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核心理念的繼承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逐漸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功地走上了一條與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適應的和平發展道路。從歷史維度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共幾屆領導人外交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中央領導核心外交戰略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產物」。 從歷史發展來看,全球化是客觀的歷史潮流,但構建合理的國際秩序,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始終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目標與追求。馬克思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得人類歷史成為世界歷史,各個民族國家之間聯繫緊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全球擴展「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鎖國的狀態」 。國與國之間的聯繫緊密,尋求共同的人類命運是人類共同的孜孜以求的長期目標。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美國的封鎖包圍,毛澤東、周恩來確立了「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方針。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1974年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為中國外交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政治框架,中國外交取得了輝煌成就,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中國外交的對外話語權逐漸凸顯。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這是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外交的重要成果。「文革」結束之後,鄧小平正確分析世界局勢,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中國可以爭取較長的和平時間搞經濟建設等著名論斷。中國應該從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十一屆中全會就是一個裡程碑意思上的重大轉折。鄧小平強調,中國要聚精會神地搞經濟建設。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鄧小平高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提出中國不當頭、不爭霸,冷靜觀察,穩住陣腳,要韜光養晦,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前進。他認為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 江澤民繼續堅持和平和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大論斷,積極應對國際形勢的挑戰,強調要「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20世紀90年代以來,江澤民在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基礎上,堅持「獨立自主、互利共贏」的外交思想,提出「堅持多邊外交政策,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國際合作,承擔國際義務,在國際政治舞臺發揮更大的作用」。 2001年中國加入 WTO,這是中國外交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中國和平崛起,構建和諧世界」的外交思想。他強調發展國家關係「應該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國際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鑑、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新時代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歷史維度看,這一理念繼承了中國領導人一以貫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在當今的全球體系中,中國正扮演著四種角色,利益攸關方、積極行動者、行為倡導者和變革引導者。」

  總之,1949 年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外交走過了70 多年的歷程。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化,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戰略思想的提出,到鄧小平提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思想,再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新安全觀、世界文明多樣性理念,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成和發展提供了進一步指導。「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外交的核心理念,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這些重要理論蘊含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即世界不同的國家需要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應尊重各個國家文明的多樣性,尋求全球治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理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最直接的理論資源和思想動力。從歷史維度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延續了中國領導人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思想,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二、實踐維度:全球治理失靈呼喚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

  從實踐維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資本主義現代性出現了危機,主要集中表現就是全球治理失靈,資本主義主導的價值觀和治理秩序失範。當前西方新自由主義價值觀主導下的全球治理出現治理危機,正如趙汀陽教授認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危機就是人類命運的危機和人的幸福危機」 ,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經濟失衡。全球化一方面給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由於美國主導下的西方經濟秩序和技術優勢,客觀上也給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是其集中表現。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一蹶不振,發展緩慢。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一項研究表明,「在2019年,全球最有錢的2153個富豪所佔有的財富相當於全球最貧困的46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60%)的財富總和」。 截至2015年底,全世界仍有近7.36億極端貧困人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發生率高達40%以上。

  2.政治失範。國際政治失範的集中表現就是出現一股逆全球化浪潮,英國脫歐、美國川普上臺。在國際政治秩序上,美國搞單邊主義,強權政治,推卸大國責任,退出 TPP協定、《巴黎協定》,限制移民政策,強調美國優先。川普政府面對全球危機和國內的經濟衰退等各種問題不從自身角度找原因,而是從意識形態的視角分析,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崛起,鼓吹「中國威脅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主動挑起中美貿易戰。

  3.文明衝突。西方國家最推崇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價值觀,他們鼓吹文明衝突論,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民主輸出和價值觀的滲透。文明衝突論的集中代表是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他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主要論述了文明衝突論的四個觀點:(1)未來衝突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的差異。(2)文明衝突的理由有:文明的差異是根本性的;文化特性和差異不易改變,也難以用妥協的方式解決。(3)西方和非西方的對抗將成為衝突的焦點。(4)文明衝突的主要形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地區衝突;二是全球衝突。文明衝突論對於一些發展中國家不是福音,反而是一種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主義。21世紀以來,面對西方的文化殖民主義,一些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興起。比較集中的表現就是網絡民粹主義,主要表現為網民政治參與的不理智行為,網絡謾罵、網絡發洩、網絡暴力成為新時期民粹主義的主戰場。

  4.生態危機。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加重,臭氧層空洞嚴重,物種的滅絕,水源和能源的危機嚴峻,這些日益嚴重的全球生態危機迫切需要加快加強國家之間、國家和國際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協作治理。

  從實踐維度看,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的中國方案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性邏輯的全球治理方案,解構了 「西方中心主義」的國際話語體系,是中國應對全球治理失靈的新理念、新主張。「我們要順勢而為,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一思想主要表現為五大方面:第一,中國特色的和平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國與國之間在經濟、生態、安全問題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傳統的國家之間權力爭鬥、零和博弈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國倡導的和平觀,強調共同追求全人類的福祉,是一種全新的理念。第二,中國特色的利益觀。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共同利益,世界各國要「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利益,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第三,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觀。面對全球性問題,單獨一個國家無法解決,要求從國家治理到全球治理,要求各個國家之間加強合作,共同建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規制。第四,中國特色的文明互鑑觀。國家之間、不同文明之間可以互相借鑑,習近平強調,「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第五,中國特色的生態觀。習近平強調,「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就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村。就是要堅持環境友好,共同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積極合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道路。

  習近平還提出構建人類 命 運 共 同 體 的 內 涵、目 標、原 則。 首 先,人 類 命 運 共 同 體 的 內 涵 包 括:「(1)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夥伴關係;(2)營造公道正義、共享共建的安全格局;(3)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4)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5)構築崇尚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其次,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十九大 報 告 中 強 調,「建 設 相 互 尊 重、公 平 正 義、合 作 共 贏 的 新 型 國 際 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博鰲論壇亞洲論壇的講話基礎上,將人類命運體理念進一步發展,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將其進一步深化為「五個堅持」 。再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項原則:「一是堅持對話協商,二是堅持共建共享,三是堅持合作共贏,四是堅持交流互鑑,五是堅持綠色低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提出實施「一帶一路」的倡議,五年多來,取得了很多偉大的成就。中國設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與中國周邊國家籤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國還積極支持聯合國的改革,提供中國力所能及的對外援助,積極主動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新冠肺炎疫情與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中國正在同世界人民一起攜手應對疫情,為全球合作抗擊疫情樹立新標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將繼續本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共同戰勝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形勢令人擔憂」 。從全球治理疫情看,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契合全球治理疫情的時代需要。抗擊疫情,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球問題,呼喚全球治理。截至4月20日16時,國外疫情確診人數為2362704人,死亡165006人,波及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等211個國家和地區,形勢依然嚴峻。中國在抗擊疫情中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依法治理的三者辯證統一,堅決打贏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人民戰和總體戰。中國抗擊疫情的行動不僅得到廣大人民的讚譽,也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表示讚譽和支持中國抗擊疫情的行動,中國為全球抗擊疫情擴散贏得了時間。目前中國也在積極幫助一些國家抗擊疫情,如義大利、緬甸、韓國、菲律賓、巴基斯坦等。中國也向世界介紹抗擊疫情的中國經驗,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這一做法充分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僅維護了國內人民的生命健康,也為維護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積極貢獻。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實踐維度看,是針對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出場。面對全球治理失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一種治理主體多元、內容全面、價值正義、目的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體系。中國特色的和平觀、治理觀、利益觀、文明觀、生態觀能夠有效應對全球治理失靈的需要。在抗擊全球疫情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不僅積極救治本國疫區人民,而且也提供對外援助,幫助一些國家共同抗擊疫情。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符合時代潮流。

  三、文化維度: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獨特文化基因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文化支撐。習近平指出:「要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從中汲取精華。」 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四個特徵:

  (一)整體性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主張親仁善鄰,兼愛非攻,協和萬邦。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其核心就是講包容,天地之所以能夠成就其大,在於它能夠承載一切,包容萬物。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世界各個國家利益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合作共贏,共享共建共治。

  (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還強調水的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搞一家獨大,而是力求合作共贏,中國鼓勵和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搭中國經濟發展的便車,共同發展。

  (三)中和性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的應用與發展,核心是和的文化。

  中國傳統哲學中和的文化,強調和諧、平和、和睦相處、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和的文化是一種價值理念,也是一種處世哲學,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以和為貴」的處世觀,「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都有和的觀念滲透其中」 。和的文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體現為共享、共建、共商,合作共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古代哲學強調上善若水,善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社會秩序,是自然與社會的一種和諧狀態,也是中華民族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習近平強調中國是和平的獅子,發展起來也不稱霸。他明確指出「我們不『輸出』中國模式,也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 。

  (四)融通性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世界是平的,世界也是通的。維護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化是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願望。從真、實、親、誠的中非外交關係,到親、誠、惠、榮的周邊外交理念,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思想。習近平強調,「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民心相通、貿易相通、設施相通、資金融通,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旨在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的美好世界。

  綜上所述,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彰顯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其內在的文化基因包括求同存異、包容多樣、休戚與共的文化觀。這是適應當今世界尊重文明多樣性,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相互借鑑、合作共贏潮流的。當今世界各種全球危機、治理難題也迫切需要各個國家之間同舟共濟,共同維護人類的福祉。

  四、價值維度: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人民性和人類性的辯證統一,塑造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哲學層面的價值是指客體滿足人的需要的客觀屬性與人的主觀需要之間關係的哲學範疇。從價值維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尋求人類價值的最大公約數,「塑造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對西方流行價值觀的一種顛覆

  二戰以來,國際政治中長期存在的是冷戰思維。在全球化背景下,美蘇兩極爭霸是世界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一球兩制時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競爭的時期。蘇聯解體之後,世界範圍的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當前高舉社會主義國家旗幟的有中國、朝鮮、古巴、越南、寮國五個國家。從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到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就本質而言都是一種西方價值觀。當前面對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國際上也有不同的聲音,有的鼓吹中國「威脅」論,有的主張捧殺中國。有的認為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是在搞新殖民主義。在價值觀上,當前國際政治學中炒作比較熱門的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中國外交和國際秩序的新主張和新理念,拋棄了冷戰思維和對抗思維,強調不同國家之間的共建、共享、共贏,是對西方價值觀的一種揚棄和新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倡導人類的共同價值,解構了西方中心論,也體現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 。

  (二)在價值目標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抓住了當今時代人類的共同命運這一主題,強調了人類的共同價值,是對馬克思真正共同體思想新時代的繼承與發展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首次使用「共同體」概念,「在政治國家真正形成的地方……前一種是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在這個共同體中,人把自己看作社會存在物」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中,馬克思對「共同體」概念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 述。馬 克 思 在 梳 理 人 類 歷 史 的 發 展 過 程 中,曾 經 提 出 了 天 然 的 共 同體———抽象共同體(虛幻共同體)———真正的共同體三種形態的共同體思想。其中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體是虛幻的共同體。真正的共同體是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個人關係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可以理解為個人間『那種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的轉化」 。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大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消除三大差別。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需要自由選擇,上午狩獵,下午釣魚,晚上討論哲學。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人類的共同命運,強調人類的共同發展,正是對這一思想新時代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三)價值維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國內和國際視野相結合,體現了人民性與人類性的融合

  人民性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 。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國內國際兩個層面價值維度的統一,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國家與國家的統一。(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的團結,民族團結是主旋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築中國夢,「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 。(2)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生態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人與自然共生共在,「珍愛和呵護地球是人類唯一的選擇」 。(3)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不同的國家、人種、民族,不分大小,共同生活和諧相處。「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平等相待 …… 大家好,世界才能更美好。」 (4)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中國命運和世界命運緊密相連,將中國利益和全世界全人類的利益聯繫起來,主張各個國家人民「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 ,共同建設美麗的地球———人類共同的家園。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一種新價值觀,既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又反映了中國的國際新主張,表達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共同價值,實現了人民性和人類性的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訴求,有助於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體現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中國智慧、中國主張。

  五、未來維度: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了對西方國際秩序觀的新超越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傳統國際秩序觀的均勢論、霸權論的新超越,是一種新的國際秩序觀,體現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價值,具有前瞻性、引領性。

  回顧近代以來的世界國際關係史,先後有幾次大的世界秩序。第一次是歐洲

  1618—1648年三十年戰爭之後籤訂合約基礎上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秩序,使歐洲各國暫時處於一種均勢。但隨著法國拿破崙的崛起,歐洲均勢被打破,後來形成了反法神聖同盟,建立了新的均勢———維也納體系,這是第二個世界意義上的國際秩序。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矛盾的鬥爭,先後出現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體系又被打破。1945年二戰之後形成的雅爾達體系實際上是美蘇兩個大國爭霸的開始。1991年蘇聯解體後,兩極稱霸只剩下了一極———美國。國際政治格局實際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一極獨大,本質上仍屬於霸權主義態勢。可以說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當前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最大威脅和障礙。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對聯合國憲章精神和萬隆會議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強調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一種比較現實同時又面向未來的戰略設想與新主張,它宣告「告別文明中心論,終結霸權輪替的歷史」 ,主張走向一種不同文明之間平等對話、合作、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新秩序,它站在全人類的高度,高瞻遠矚,著眼於人類的文明和未來發展,將越來越多地得到國際社會和不同民族國家的理解、認同與共識。這一思想打破了傳統的冷戰思維,是中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新主張、新貢獻,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分別從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三個方面契合了新國際秩序的需要。在利益維度上主張求同存異,一方面關注國家利益,另一方面關注全球利益和國際共同利益。在價值維度上積極倡導「全球共同價值來支撐和推動國際合作」 。在責任維度上強調人類有共同的命運、風險和未來,要求各個國家一起參與、協同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向世界呼籲,追求人類共同的價值觀,著眼於人類文明的延續,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超越了傳統國際秩序觀,尋求人類的最大公約數,塑造新型的國際關係,倡導世界的和平和永續發展。

  六、結語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世界很多國家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威脅,各個國家都在積極治理和防控疫情。在重大疫情面前,人類社會迫切需要加強團結,加強全球合作,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中國全面抗擊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新冠疫情已在全球大爆發。中國有效抗擊疫情與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放任疫情,防控不力,在國際上圍繞疫情甩鍋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一方面防控和抗擊疫情需要尋求全球治理合作,僅靠一個國家防控疫情非常困難,包括醫療服務、信息共享和及時溝通、相關物質援助等等,迫切需要各個國家加強合作。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客觀上也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嚴重打擊,使全球經濟面臨嚴重衰退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再次彰顯其重大的時代價值。習近平強調,流行性疾病不分國界和種族,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國際社會只有共同應對,才能戰而勝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抗擊疫情提供重要理論支撐,充分彰顯其重大時代價值。

  (一)新冠疫情的發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利益相關,榮辱與共

  新冠疫情不可避免地會對每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客觀上造成較大衝擊,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本身存在內在矛盾。中國在治理和防控疫情中,能夠堅持人民生命健康為第一位,堅持黨的堅強領導,全國一盤棋,及時果斷實施隔離、封閉,建立方艙醫院,嚴格信息化、網格化排查機制。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後,安全地區及時復工復產復學,中國經濟社會秩序整體穩定有序。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援助和合作,給遭受疫情衝擊的國家提供了防控疫情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利益觀」是全球抗擊疫情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在全球化時代,風險社會已經到來,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全球危機面前獨善其身,需要世界各國從共同體的角度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抗擊疫情不僅僅是醫療技術問題,實際應該上升到一種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高度加以重視和研究。當前,一些西方國家全民免疫,以疫情汙名化中國於事無補,只有各個國家擱置爭議,攜手合作,奪取抗「疫」勝利才是世界各國的最大共同利益。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的「共同價值觀」是戰勝重大疫情的價值導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基於尊重文明多樣性、不同國家的制度差異,強調不同國家應該構建「生命安全共同體」,尋求人類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人類社會和平合作、包容發展理念,適應了全球抗擊疫情的價值需求。強調各個國家在抗擊疫情中需要堅持對話、協商、合作。在全球抗擊疫情中人類社會需要構建命運共同體。中國在全球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做出了生動表率。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具有五重維度,從歷史維度看,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實踐維度看,是針對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出場;從文化維度看,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文化、水的文化和善的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從價值維度看,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人民性和人類性的辯證統一;從未來維度看,是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國際秩序新主張;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構建世界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化解全球治理失靈的中國方案,有助於加強和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立足中國又著眼全人類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必將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支持與認同,必將推動新時代國際新秩序的構建,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1] 康渝生,陳奕諾.「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實踐[J].學術交流,

  2016(11):11-15;王公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創新與重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7(5):4-10;石雲霞.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及其發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1):23-28.

  [2] 蔡亮.共生國際體系的優化:從和平共處到命運共同體[J].社會科學,2014(9):22-31.

  [3] 陳水勝.關於「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華文化解讀[J].公共外交季刊,2016(4):16-21;鄒廣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關切[N].光明日報,2016-09-24(1).

  [4] 張永紅,殷文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成、價值與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2017(8):31-37;李愛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本質、基本內涵與中國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2):96-102;徐豔玲.「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意蘊的三重維度[J].科學社會主義,2016(3):108-113.

  [5] 王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生成的四重邏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8):185-191.

  [6] 陶林,蔣靜君.論習近平「命運共同體」外交戰略思想及時代價值[J].安 徽 行 政 學 院 學 報,2017(3):5-9.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

  [8]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9]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6.

  [10] 聶資魯.論江澤民同志的外交思想[J].南京社會科學,2001(10):45-52.

  [1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5.

  [12]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6.

  [13] 於曉葵,馮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N].光明日報,2017-03-02(05).

  [14] 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

  [15] 全球貧富差距現狀:2 153個億萬富翁的財富超過了全球60%人口[EB/OL].[2020-01-21].https:∥www.360kuai.com/pc/9d42a12743621e79f?cota=3&kuai_so=1&sign=360_da20e874&refer_scene=so_3.

  [16] 習近平.面向未來開拓進取,促進亞太發展繁榮[N].光明日報,2016-11-22(1).

  [17] 習近平.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3-04-08(1).

  [18]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01).

  [1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

  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17-10-28(01).

  [20]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

  論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5-09-29(02).

  [2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

  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17-10-28(01).

  [2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

  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17-10-28(01).

  [23]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EB/OL].[2017-01-19].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19/c64094-29034230.html.

  [24] 習近平.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上的發言[N].人民日報,2020-03-27(1).

  [25] 習近平.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有利條件[N].人民日報,

  2015-10-14(1).

  [26] 禮記:下冊[M].胡平生,張萌,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7:187.

  [27] 閆麗紅.傳統和文化與構建和諧世界[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4):56-58.

  [28] 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報,2017-12-02(2).

  [29]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20(1).

  [30] 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9.

  [31]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

  論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5-09-29(02).

  [32] 王義桅.熱話題與冷思考———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對話[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3):4-14.

  [3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34] 鄒學榮.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實踐[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415.

  [35]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36] 習近平.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N].光明日報,2015-10-04(01).

  [37] 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N].光明日報,2017-01-18(03).

  [38]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20(01).

  [39] 習近平.中國發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N].光明日報,2016-09-04(03).

  [40] 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02(01).

  [41] 劉擎.重建全球想像:從「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義[J].學術月刊,2015(8):5-15.

  [42] 廖凡.全球治理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闡釋與構建[J].中國法學,2018(5):41-60.

相關焦點

  •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12月29日 11: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姜又春 字號 關鍵詞:文化;共同體;命運;民族;文明;全球;理解;中國共產黨;習近平;需要
  • 正確理解和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國內學術理論界也予以高度關注,並從不同的層面進行研究和闡發,產生了許多思想上的共識。但是,在關於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什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些問題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與研究。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共擔
    2020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沉痛的代價再次警醒人們人與自然、人與人是休戚與共、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再次證明習近平總書記首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遠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呼籲、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共產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也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理論貢獻,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需要不同文明利益共享、交流互鑑,更需要破除強權政治和霸權行徑,實現公平正義、責任共擔。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重要層面
    原標題: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重要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了中國政府將致力於打造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關係新理念①,並構成了我國十八大以來國際(全球)政治參與和外交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
  • 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在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2018年3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正式寫入憲法。
  • 從五個維度理解學習共同體原則下的PBL
    從五個維度理解學習共同體原則下的PBL 作者: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 發布時間:
  • 烏斯賓斯基「視點」理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思考人類未來、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那麼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美好家園,則是當下必須積極思考的迫切問題。當代俄羅斯著名文化符號學家鮑裡斯·安德烈耶維奇·烏斯賓斯基的「視點」結構詩學理論,為我們認識這一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發。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國際傳播
    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應該鍥而不捨、馳而不息進行努力,不能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也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
  •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時期中國為全球治理做出的重大理論貢獻,但自提出以來,國內外學界對其理解不一、冷熱分明。文章從思想淵源、主體動機和實踐路徑三個層面,探討了國內外學界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差異化理解。
  • 周天勇:如何從經濟學視角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
    ,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發展利益分享共同體,也是共同出資建設共同體,風險共擔共同體。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要發揮的作用,取決於其有什麼樣的功能;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功能的安排,決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結構的構建。當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結構安排,離不開現有和未來主權國家,各類地區、經濟和軍事共同體現狀,大國關係走勢,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性組織等格局和條件。
  • 王小理:生物科技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塑造
    生物科技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當前,生物科技的新一輪變革,正廣泛滲透到人類經濟、社會、文化、軍事、政治等領域,其對人類倫理、法律、環境、安全、國際關係等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和平與發展兩個重大問題上,在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生物科技從未扮演如此重要和關鍵的角色,生物科技從未與人類社會未來前途命運如此息息相關。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交融
    【光明學術筆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形勢,從中國一直恪守的和平與發展的基本立場出發,向世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譯策略初探
    一、引言《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收錄了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1月以來有關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85篇文章,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命運前途的重大課題,為新時代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創新成果,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和諧發展的價值指引。黨的十九大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其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魯瑩,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教授 楊鵬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國際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和社會事件,不論是曾經呼嘯而至的金融危機還是眼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深刻凸顯了人類命運互相依存的本質。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國際軟實力格局的重構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國際軟實力格局的重構 2017年11月14日 20:37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李懷亮 字號 內容摘要:這一宣示,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引領國際軟實力格局重構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寫入《憲法》。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此世界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新時代,針對一些近視者、逆潮流而動者、看不到人類未來命運燦爛前景者,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化解對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憂患。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自「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以來內涵不斷豐富、相關實踐不斷推進。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識  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一種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