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自「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以來內涵不斷豐富、相關實踐不斷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於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新時代中國倡導公正的國際權力觀、和平合作的發展觀、互利共贏的利益觀、包容互鑑的文明觀、共同協作的安全觀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樹立共同體思想

克服文明衝突的觀念局限

「文明衝突論」在當前國際關係領域影響廣泛。該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全球政治格局正以文化和文明為界限重新形成,其他人類文明類型可能共同對西方文明提出挑戰。該理論在價值判定上強調異質文化的排斥性、競爭性和衝突性,一些西方學者和政客將「文明衝突論」刻意從文化理論範疇擴展到意識形態領域,期望用該理論為他們維繫全球霸權行為服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行動上可謂是對「文明衝突論」的超越。

「人類命運共同體」以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為基礎,倡導命運共同體和世界和諧。馬克思強調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可以形成「自由人聯合體」,即「真正的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找到了人類由「抽象的共同體」或「虛幻的共同體」走向「真正的共同體」的邏輯路徑。為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眼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客觀現實,依託經濟全球化為實現路徑,以人類前途與命運的休戚與共為目的,始終強調世界各國利益與安全相互交織的事實必須是生存與發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還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義思想養分。孔子強調「君子義以為上」;墨子提出「義,利也」;孟子主張「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正確的義利觀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只有處理好義利關係,才能做到義利兼得。基於這種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當前各國尤其是大國對外行為的道德規範。世界各國應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正確處理相互間的義利關係,在追求本國利益時應當兼顧別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兼顧別國發展。此外,各國不僅應該在競爭中求合作,在合作中謀共贏,加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幫助,而且應該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捍衛全球正義,維護世界和平。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政策,應以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為政策導向。一方面,各國的對外政策必須以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構建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和平與和諧為目標,這要求各國將和平發展作為對外政策的核心理念。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永恆期望,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做和平的維護者和促進者。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維護各國穩定、應對全球治理問題和促進世界和平都離不開發展,為此就需要各國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不妨害他國發展。另一方面,保持和平發展,要求各國的對外政策必須以促進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為目標。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不僅利益相互交織,而且面臨共同的威脅與任務,這要求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和解決問題,促進和平與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事關各國人民的利益和命運,涉及方方面面的領域和問題,各國需要風雨同舟、眾志成城、通力合作。面對共同挑戰和威脅,各國在對外事務中並非是零和博弈關係,而是共榮共損的休戚相關者,這要求各國在對外政策中堅持互利共贏的理念。

攜手應對共同挑戰

深入推進全球治理

那些依然秉持「文明衝突」觀念,將「文明衝突論」付諸行動的西方政客,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現實挑戰。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在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以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為抓手,推進全球治理機制趨於完善。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各國共同努力,而不同國家間的相互關係必然對各國的交往與合作產生重要影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的目標。在對外政策的實踐中,中國針對不同類型的國家提出不同的落實思路。一是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對於中美關係,兩國領導人通過各種場合的會晤,引領中美管控分歧、深化合作、增進互信。對於中俄關係,兩國堅持「結伴不結盟」的原則,許多大項目的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密切協調配合,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保持高水平運行。對於中歐關係,中國與歐洲國家、歐洲次區域以及歐盟的合作深入發展。二是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在正確義利觀的指導下,中國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原則,重視周邊外交工作。在東南亞方向,打造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版、推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提出建設中緬經濟走廊等。在周邊地區的其他方向,中國與各國的交流和合作也不斷加強。三是推動構建中非、中拉命運共同體。中國提出「真實親誠」的對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外交原則,使中非與中拉在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的合作不斷增強。

共同的風險和威脅使各國面臨共同的治理任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各國加強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制度和機制。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行動:一是推進全球金融治理機制的建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凸顯了全球金融治理機制的失靈,中國積極提供全球金融機制改革議案,推動落實金融體制改革方案,建立新機構補充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推動G20深入發展。二是推進全球氣候治理。中國長期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採取了一系列行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如自行確立減排目標、認真落實減排文件、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等。三是參與網絡空間與太空治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空間與太空正不斷衝擊傳統的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全球網絡治理和太空治理也成為各國日益重視的治理領域。中國提出網絡安全五項原則,提出網絡的「國際法治」思想,主張禁止太空武器化,倡導治理太空碎片問題。四是參與全球安全治理。安全問題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之一,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主動參與全球安全治理,倡導新的安全共識,維護國際法治,維護聯合國的地位與權威。

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用行動助力全球治理。2015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此同時,我們要加強與沿線國家的雙邊合作。以合作規劃或合作備忘錄的方式,落實一批合作項目,提升了與相關國家(集團)的雙邊關係。在多邊機制中,我們應深化「一帶一路」倡議機制化,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亦如,我們可以通過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合作對話、亞信會議、中國—東協「10+1」機制、中阿合作論壇等各種多邊機制,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推動沿線國家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計劃。

中國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相當意義上是對「文明衝突論」的超越,它承載著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世界向何處去等問題提供了全新選擇,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我們應當攜手世界各國人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謀求世界更美好的未來共同擔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西輝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理論與實踐創新結合的崇高理念
    《2018~2019世界社會主義黃皮書》發布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學術研討會會場同時召開的研討會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相關領導及20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王京清首選代表謝伏瞻院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對《2018~2019世界社會主義黃皮書》的發布表示祝賀,並對與會的同志表示熱烈的歡迎。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國際傳播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內涵、要義和實現路徑在發展中不斷明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表達,吸收和借鑑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中國外交理論,揚棄和超越了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新知新覺)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同志說:「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
  •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全球參與,不同文明共同進退,需要不同文明體及核心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安全等方面的包容和尊重,其中最基本一條就是「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文化理解的概念源自於人類學的理論反思,它主張相對主義的文化立場,認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價值上是平等的;全球多樣的文化樣式是不同民族對各自的歷史和環境條件的適應,因此,它們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化理解代表了一種文化尊重與文化寬容的價值觀念。
  • 烏斯賓斯基「視點」理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事實證明,面對全球性災難,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很難獨善其身,但目前國際社會存在的各種價值觀仍主要服務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現實利益。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思考人類未來、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那麼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美好家園,則是當下必須積極思考的迫切問題。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類整體發展的歷史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理論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之辯證統一,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邃的世界眼光與高尚的時代情懷。
  • 正確理解和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國內學術理論界也予以高度關注,並從不同的層面進行研究和闡發,產生了許多思想上的共識。但是,在關於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什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些問題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與研究。
  • 生態集體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觀基礎
    因而有必要從價值觀層面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進行深化研究。生態集體主義切合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需求;生態集體主義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具有哲學、文化學、環境倫理學等學理依據;化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困境需要發揮生態集體主義的價值引領作用。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7-3860-8定價:130元內容簡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同志《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部專題文集,以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的要點《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
  •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時期中國為全球治理做出的重大理論貢獻,但自提出以來,國內外學界對其理解不一、冷熱分明。文章從思想淵源、主體動機和實踐路徑三個層面,探討了國內外學界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差異化理解。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應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進一步明確了總目標的具體內涵。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
  • 譚天星:拓展港澳臺海外統一戰線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港澳臺同胞、不斷發展壯大的海外愛國友好力量,和國際一切和平友好力量一道,在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上,在中華民族復興徵途中,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是重要資源和力量,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構建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國際軟實力格局的重構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國際軟實力格局的重構 2017年11月14日 20:37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李懷亮 字號 內容摘要:這一宣示,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引領國際軟實力格局重構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次論壇旨在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的多語種翻譯和傳播,就如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和推動國際話語權建設進行多學科研討。本屆論壇下設四個議題,分別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翻譯與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對外闡釋與傳播」、「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經驗研究」等角度,為進一步加強政治文獻外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建言獻策。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展的歷史必然(人民要論)
    內容提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命題和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堅實的人類共同利益支撐,為世界未來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和世界人民思想智慧的創新性發展,不僅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有益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智慧,在世界各種文明中都蘊含著這樣或類似這樣的歷史智慧。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亮相廣交會
    中國發展網 4月17日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進駐第123屆廣交會向全球讀者推介,在展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客商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建共贏發展理念。在全球形成很大影響,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認同和響應。
  • 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及其世界性貢獻
    原標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及其世界性貢獻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繼承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把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從一種具有終極意義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轉變為一種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世界範圍內的偉大社會實踐活動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寫入《憲法》。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包容性發展新內涵
    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不只是停留在對當前以及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狀態的描述和哲學層面的思考,而且還在實踐層面,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等措施,從而成為中國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具體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要建造中國的「後花園」,而是要打造沿線國家的「百花園」,要讓世界人民共享中國發展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