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包容性發展新內涵

2020-12-25 人民網國際

包容性發展是人們為了克服現代文明發展中的根本性困境和不足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發展理念。但包容性發展的概念要從理念到現實,還需要在更宏大的邏輯基礎上,通過相應的戰略、機制與組織予以推動。由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方面從構建新型現代文明形態的高度落實包容性發展,使包容性發展概念成為新型現代文明形態的重要內涵,從而提升了包容性發展的境界與意義。另一方面,中國不僅在國內提出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中長期發展戰略,還在全球範圍內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而為在全世界範圍內貫徹落實包容性發展理念提供了制度性和組織性基礎,做出了獨特的國際貢獻。

包容性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新理念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進入到現代之後,在資本邏輯的作用下,科學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由此帶來生產力空前提高。同時,人的交往方式和生存形態也呈現出全新的內容。生存形態開始從共同體化向原子化轉變,生存空間不再局限於傳統狹窄地域內,開始逐漸擴張到全球範圍。總之,現代文明的出現使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帶來了物質財富的高度繁榮,同時也促進了全球範圍內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交往空前密切,人的發展也因此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然而,現代文明的發展是在資本邏輯主導下取得的,因此也存在著許多先天不足。由於資本是逐利的,因此,現代發展常常為了利潤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略了人的發展命題;或者只是關注某一部分人的發展,而對大部分人的發展漠不關心;甚至以相當一部分人的不發展作為前提條件,以保證資本的增值。由此導致一個國家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國與國之間關係的緊張。同時,由於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的累積,罔顧生態環境的承受力,由此帶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緊張。

隨著現代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種基於資本邏輯所帶來的問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伴隨著整個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這些問題不斷引起人們的反思。在此基礎上,以人為中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包括GDP增長指數、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在內的全面發展,不斷被人們所強調與重視。因此,進入21世紀後,以上述理念為主要內容的包容性發展概念就開始被一些國際組織所提出,並被許多國家所接受,中國就是其中最為積極的倡導者。

包容性發展理念的提出,實際上是對現代性發展不足和困境的一次反思與糾正,標誌著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受到重視,開始推動以資本為中心的發展向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的轉變。包容性發展標誌著人類社會一種新發展理念的出現。

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新理念,包容性發展雖然受到許多國際組織和相當一部分國家的支持和認同,但要在全球層面得到落實,還應該建構更大的邏輯框架,並需要相應的戰略、機制和力量予以推動。而由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相應的推動措施,為包容性發展的落實創造了上述條件。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新型文明形態構建

在現代文明各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特別是現代經濟和現代市場,將這種聯繫推向了十分緊密的狀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的出現更是將人類社會的彼此間關係提升到「地球村」的狀態,不同國家和不同社會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使地球上的人們有著共同面對的危險、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共同發展的命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不只是停留在對當前以及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狀態的描述和哲學層面的思考,而且還在實踐層面,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等措施,從而成為中國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具體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要建造中國的「後花園」,而是要打造沿線國家的「百花園」,要讓世界人民共享中國發展的紅利。同時,在與沿線國家以及其他國家合作互動過程中,我們堅持義利兼得,以義為先,在服務好合作國家的人民和國家發展過程中獲得雙贏。我們不接受別人向我們輸出的模式,我們也不向別人輸出中國的模式。在合作過程中,尊重所在國家的人民和國家的意志,在與世界各國和人民合作過程中,推動人類社會共同發展。這就意味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之後,在工業化條件下,以資本為中心,為實現資本最大化,不斷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和全球化進程。這一方面取得了現代文明的諸多成就,但另一方面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包括殖民主義等在內的悲慘遭遇。以人民為中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成果,是在解決中國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的基礎上,為適應深度市場化、全球化和網絡化所帶來的「地球村」現象而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全球治理和全球發展理念。這就意味著,以人民為中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在技術革命背景下,為正在生成的新型現代文明形態而注入的相適應的價值理念,從而標誌著面向未來的人類現代文明新的形態進入到全面建構階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包容性發展賦予了文明性意義

包容性發展是現代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揚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困境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包容性發展所強調的內容,體現了以人為中心;而由中國所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同樣體現了包括造福全世界人民在內的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因此,包容性發展的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有其內在的一致性。

不過,我們還應該看到,包容性發展更多著眼於具體發展的理念,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涉及具體發展,而且還著眼於新型文明形態的構建。這就意味著,包容性發展可以很好地藉助和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使自身擁有更高的價值定位和更大的邏輯框架。而將包容性發展理念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框架之內,實際上就是將包容性發展理念轉化為新型文明重要內涵之一,從而使包容性發展獲得了文明性的意義。

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落實,使包容性發展從等待資本的自覺轉向依靠人民的努力。由於現代文明是由資本的邏輯推動而生成與發展的,雖然人類已經開始對現代文明的發展困境進行反思,並提出包容性發展的理念,然而如果沒有尋找到新的推動力量,依然依靠以資本為中心的力量,將只能被動等待資本的自覺才能落實包容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以人民為中心,又重視發揮資本的作用,在揚棄資本先天缺陷的過程中,推動資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這就意味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在充分發展現代文明的基礎上,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基礎上,通過發揮資本的作用,並揚棄資本的不足,來切實推動包容性發展的落實。

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落實,使包容性發展從惠及某些國家的人民開始擴大到惠及世界各國人民。包容性發展理念在一些國家內部也受到重視並惠及本國人民,但在國際範圍內依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包容的現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落實,使得包容性發展的理念不僅可以在某些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得以落實,而且還將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大成果惠及各個國家的人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包容性發展創造了制度性基礎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落實,不僅使包容性發展具有文明性的意義,而且還推動包容性發展從觀念性倡導走向行動性落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使包容性發展不是簡單依靠資本的自覺——其往往是非包容性的,而是依靠以人民為中心的各方面力量,從而為包容性發展由理念走向實踐提供了邏輯上的依據。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落實,沒有停留在理念層面,而是具有了由中國倡議和推動的明確方案,從而使包容性發展有了現實的推動力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落實,使包容性發展在全球範圍內的實現有了制度性和組織性基礎。

在制度性和機制性基礎方面,包容性發展理念已經被聯合國等許多國際組織寫進相關文件,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被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所採納。這就意味著,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推進包容性發展的落實,已經成為國際層面上的一種共識。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內落實包容性發展,具有了全球治理體系範圍內的制度基礎。

如果說上述的制度性基礎是由相關國際組織所提供的話,那麼由中國所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由許多主權國家基於本國發展需要而採取的全球層面的制度安排和實現機制。由國際組織提出的倡議雖能夠體現相關國家的共同意志,但要付諸於實踐,依然需要靠各國作為行動主體予以落實;而「一帶一路」倡議是由各主權國家基於自身發展而形成的合作,具有更為切實的利益和民意基礎。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及其相應舉措的落實,已經客觀上為包容性發展奠定了共識性和行動性的制度基礎和實現機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包容性發展提供了組織性力量

任何理念和制度的作用要得以發揮,都必須依靠組織性力量予以落實。因此,踐行包容性發展的理念並使得相關制度性基礎獲得成效,都需要相應的組織力量予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落實,為包容性發展理念落地與發揮相關制度的作用提供了組織性力量。具體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由中國首先提出,也是由中國積極倡議和推動的。這就使得中國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下,踐行包容性發展理念的最重要的國家組織力量。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躍升,在全球範圍內推動踐行包容性發展理念的組織性動力就會大大增強。二是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形成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國際性組織。這些國際性組織成為推動包容性發展理念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內得以落地的重要國際性組織力量。三是由中國共產黨提倡並主辦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啟了通過構建新型政黨關係促進新型國際關係格局形成的新篇章,進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新的國際關係機制。這就使原來僅僅局限於國內空間的政黨,開始走向全球空間。由於新型政黨關係是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形成的,這就使政黨也成為推動包容性發展理念落地的組織力量之一。四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而人民的組織化形式就是社會。因此,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必然有更多的社會性組織力量參與其中。而包容性發展理念的落地,還將獲得來自各類民間社會組織力量的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配合和支持。

結語

包容性發展理念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為了克服現代文明的困境而由一些國際組織提出來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而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使得包容性發展理念有了更高的價值定位和更大的邏輯框架,並轉化為新型現代文明的重要內涵之一,也為其得到有效落實提供了制度性和組織性基礎。上述這一現象的啟示是,作為推動新型現代文明形態生成的參與者與引領者,中國的實踐和理念,可以對現有的各類國際層面的觀念和認識注入新的意義和新的內涵,從而成為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新型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參與和引領方式。

(作者系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轉自《當代世界》總第440期)

(責編:胡倩(實習生)、樊海旭)

相關焦點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南南人權發展新機遇(權威論壇)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南南人權論壇」的賀信中指出,中國人民願與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會代表對此一致表示贊同,認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在人權領域展開合作,將拓寬南南合作領域,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乃至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 生態集體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觀基礎
    因而有必要從價值觀層面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進行深化研究。生態集體主義切合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需求;生態集體主義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具有哲學、文化學、環境倫理學等學理依據;化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困境需要發揮生態集體主義的價值引領作用。
  • 學習園地丨全面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
    學習園地丨全面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 2019-04-27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7-3860-8定價:130元內容簡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同志《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部專題文集,以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的要點《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應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進一步明確了總目標的具體內涵。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
  • 解讀:新時代下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及特徵
    大力發展和改革職業教育新格局,是未來職業教育的時代要求。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不僅有利於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更是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那麼,新時代下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及特徵是什麼呢?
  • ...在巴基斯坦《國民報》發表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署名...
    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和負責任大國,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應對人類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文章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是構建開放合作的發展命運共同體。我們應本著合作的精神,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堅決反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協商合作解決摩擦和分歧,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協同發展,共同做大全球市場的蛋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二是構建交流互鑑的文明命運共同體。世界上不同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有優點和長處。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
  • 「家文化」內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家文化」理念對「大同」世界的嚮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處理個體與集體、責任與權利的關係上具有獨特的內涵,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借鑑意義。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存在諸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面對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應運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民族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是「家文化」理念在民族國家意識領域的抬升,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家文化」社會影響廣泛,「所有一切的社會組織均以家為中心,所有一切人與人的關係,都須套在家的關係中」。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國領袖的深邃思考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重大課題過程中,提出的重要新理念,構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自「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以來內涵不斷豐富、相關實踐不斷推進。
  •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一種基於文化理解與尊重的處理國家關係的新思維。  繼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明確提出「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後,習近平總書記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他的命運共同體思想,從國與國的命運共同體到區域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直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新知新覺)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同志說:「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展的歷史必然(人民要論)
    內容提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命題和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堅實的人類共同利益支撐,為世界未來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和世界人民思想智慧的創新性發展,不僅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有益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智慧,在世界各種文明中都蘊含著這樣或類似這樣的歷史智慧。
  • 烏斯賓斯基「視點」理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可逆轉,人類社會關係愈發緊密。全球性氣候變暖帶來的環境危機,二十多年來發生的波及全球的一系列大事件,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今年暴發的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這些人物的思想高度、精神境界都包含著世界文化最優秀的品格,這種品格就是愛,就是大愛,就是和平,就是共發展。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展的歷史必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和世界人民思想智慧的創新性發展,不僅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有益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智慧,在世界各種文明中都蘊含著這樣或類似這樣的歷史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建立在人類利益共同體基礎之上的,命運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緊密相聯、存亡攸關。構建人類利益共同體又是以構建經濟利益共同體為基石的。因此,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從傳統利益觀來看,國際社會的利益關係曾被認為是一種排他性的零和關係,然而,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問題,人們對共同命運和利益有了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有了更深刻理解,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亮相廣交會
    中國發展網 4月17日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進駐第123屆廣交會向全球讀者推介,在展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客商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建共贏發展理念。在全球形成很大影響,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認同和響應。
  • 譚天星:拓展港澳臺海外統一戰線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港澳臺同胞、不斷發展壯大的海外愛國友好力量,和國際一切和平友好力量一道,在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上,在中華民族復興徵途中,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是重要資源和力量,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構建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