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時代下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及特徵

2020-12-20 向陽花開滿山紅

大力發展和改革職業教育新格局,是未來職業教育的時代要求。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不僅有利於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更是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那麼,新時代下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及特徵是什麼呢?

01內涵

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是在新時代下伴隨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而形成的新概念,以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校企合作關係為目標

在校企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上,融合責任、文化、情感等因素,形成校企利益共同體、校企情感共同體、校企文化共同體校企責任共同體四個維度的建設方向。

核心:校企雙方合作共贏、共生發展。

一、校企利益共同體(義利統一)

這是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校企合作中應當兼顧雙方利益,需朝向共同利益而努力,更多地要為對方考慮,給對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齊心協力做大共同利益。

二、校企情感共同體(溫情魅力)

情感共同體向校企合作注入了溫情,從而賦予校企命運共同體魅力特質,更能激發校企雙方合作的自發性、主動性,增強共同體的吸引力,實現共同體的升華。

三、校企文化共同體(開放包容)

以「美美與共」的開放包容姿態,把學校與企業的文化差異轉換為校企合作的創造性力量,以文化交流的方式解決校企合作問題。進而喚醒校企合作各方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價值理解,形成校企雙方之間的彼此認同、互相理解的文化支撐,架起校企文化交流互鑑的橋梁。

第四:校企責任共同體(責任共擔)

校企命運共同體為企業認真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提供了平臺和機會,為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積累了優秀的人力資源。創造優良的外部條件,促使企業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體系中。

同時,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並加以宣傳,能夠對外彰顯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引發廣泛的公益效應,達到改善企業形象、增強企業軟實力的目的。

這四個維度相互關聯又互為補充。以利益為基礎,注入情感交流;以包容開放的校企文化,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讓校企雙方共同承擔起人才培養的責任。

02基本特徵

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以多元協同、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為核心理念,表現出共生性、包容性、開放性、互補性等鮮明的時代特徵。

一、共生性

學校與企業分別是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行為主體,儘管承擔著不同角色和功能,但校企合作注入雙方的情感維繫、價值認同和文化互鑑,使得雙方能和諧共生。

同時,這兩個主體以各自優勢互補為前提,形成現代學徒制、訂單式、企業學院等多種校企共生模式,實現相互協作,達到共生效益。

雙方遵循「合作共贏」原則,採用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運作,超越校企合作各方不同的文化、現有的合作模式和運行機制,真正尊重和體現校企合作各方共同的利益、價值和文化,順應職業教育前進的方向,形成校企合作共生系統。

二、包容性

具有包容性的校企命運共同體,能夠營造多元和諧的合作氛圍,促使校企合作的多元主體都能長遠考慮合作的發展方向。在反覆磋商、磨合中逐漸樹立起超越經濟利益和文化差異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方同舟共濟、共同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在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必須注重建設與維護組織內部以及組織間的網絡連接,必須以包容的心態直面校企合作的各類問題,充分考慮不同主體的共同性及共同利益,鼓勵各主體以協商、合作的方式化解矛盾與問題。

三、開放性

1、雙方彼此開放

學校向企業開放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獲得人才培養所需的資金、場地、教學內容等資源;

企業向學校開放場地、實踐崗位等,通過校企合作獲得人力資源、技術服務等。

在合作過程中組織各種形式的互鑑融合活動,果敢地面對合作衝突,共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和諧共存、共同發展,凝聚成發展合力。

2、向共同體外部開放

可以邀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員工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多方協同,創造有利於校企合作的開放型環境,逐步提高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水平,共同驅動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

四、互補性

在人才培養方面

1、從學校看,校企合作可以為學校提供最新鮮、最生動的教學資料、先進的實訓設備、學生崗位實踐機會及企業師資等,彌補學校教學內容的滯後,降低辦學成本,提升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2、從企業看,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開展定單式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同時藉助學校培訓企業人才,提高企業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

在知識生產方面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已經轉向創新驅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知識生產範式需要學校與企業跨界合作,共同解決特定的應用情境中的問題,從而動態地生產新的知識。

在科研成果轉換方面

當前,職業院校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科技人才資源和成果資源,但缺乏產業化和商業化的平臺和資本。校企合作中,企業可以為學校教師提供實踐平臺,使得教師有機會將科研成果轉換為生產成果。同時,企業因為生存發展的需要,必須持續地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藉助學校力量進行技術改造、工藝優化、新品研發等,大幅提高企業的技術更新和經濟效益。

選自《教育科學》

相關焦點

  • 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科學論斷的文化特徵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最高領導人站在時代文化最前沿,創造性地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是為世界人民指出發展和進步的方向,同時也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心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呼聲不斷,這是語言的偉大力量!我是學教語文的雜牌教師,小學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老一輩教育者,實行的是黨叫幹啥就幹啥,至於能不能幹好,先幹了再說,教書也這樣。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包容性發展新內涵
    由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方面從構建新型現代文明形態的高度落實包容性發展,使包容性發展概念成為新型現代文明形態的重要內涵,從而提升了包容性發展的境界與意義。包容性發展標誌著人類社會一種新發展理念的出現。 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新理念,包容性發展雖然受到許多國際組織和相當一部分國家的支持和認同,但要在全球層面得到落實,還應該建構更大的邏輯框架,並需要相應的戰略、機制和力量予以推動。而由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相應的推動措施,為包容性發展的落實創造了上述條件。
  •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徵與價值 |關注
    這份文件的出臺,也意味著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思考進入了更深刻的層面。今天,我們就與您分享來自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副主任、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陳雲龍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博士後、副編審吳豔玲的解讀與思考。
  • 「新時代」內涵的多維解讀
    從中國為人類作更大貢獻的世界之維認識「新時代」,其思想意蘊昭示了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關鍵詞]新時代;內涵;多維視角;深度解讀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19)01-0029-11  [作者簡介]齊衛平(1953—),男
  • 新時代打造中柬命運共同體的機遇、挑戰與建議
    2016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柬埔寨,將中柬關係評價為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膽相照的好夥伴、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2018年1月,李克強總理訪問柬埔寨,提出兩國攜手打造具有戰略意義的命運共同體,在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基礎上,為中柬關係注入新的內涵。新形勢下,中柬命運共同體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時代挑戰。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將成為成功打造中柬具有戰略意義命運共同體的關鍵。
  • 「線場模式」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這得益於該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上,歷經10餘年實踐探索形成的『線場模式』。」李二華說。所謂「線場模式」,就是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將「企業生產一線」與「師生教學現場」相融合,把企業真實環境作為育人場景,校企共同培養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線場模式」通過線場體制、線場課程、線場學分等改革措施讓學校與企業領了「結婚證」,真正成為一家人,形成了校企命運共同體。
  • 正確理解和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歷來秉持的和平外交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長期以來外交工作經驗的思想總結和理論提升。首先,中國共產黨制定對外方針政策,歷來都是以科學分析時代特徵、把握時代主題、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為重要依據的。
  • 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答了中國外交何去何從、國際秩序如何構建以及人類未來如何發展等重大問題,是新時代中國擔當大國責任,參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體現。拓展新維度,傳播好這一重要理念,是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工作的新使命和新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重維度
    摘要: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具有豐富的內涵,從歷史維度看,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實踐維度看,是針對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出場;從文化維度看,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繼承和創新;從價值維度看,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
  • 解讀|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設類型特徵鮮明的中國特色現代...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設類型特徵鮮明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解讀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二、基於類型特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一是重點評價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職業教育改革辦學體制和育人模式。十九大報告提出職業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更是職業教育類型特徵的鮮明體現。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列入評價要點,是推進職業教育校企「雙元」育人的必然要求。
  • 學習園地丨全面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
    學習園地丨全面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 2019-04-27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概念、價值、內容與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是新時代為了增強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對全體國民進行的宣傳和普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的教育活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從而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包括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的中華文化特質、中華民族的政治屬性。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國際傳播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和中國自身發展需要,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斷,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現途徑等重大問題進行深刻闡述,引起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各主要政黨、國際輿論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家文化」內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家文化」理念對「大同」世界的嚮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處理個體與集體、責任與權利的關係上具有獨特的內涵,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借鑑意義。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存在諸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面對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應運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民族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是「家文化」理念在民族國家意識領域的抬升,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家文化」社會影響廣泛,「所有一切的社會組織均以家為中心,所有一切人與人的關係,都須套在家的關係中」。
  • 科學闡釋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特徵
    作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歲月  勞動教育是新時期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對勞動教育作出重要論述。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引新時代民族教育發展
    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導民族教育事業的開拓創新,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充分、全方位地貫徹入民族教育理念,這是民族教育事業確切不移的前進方向,也是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使命。中華民族建立在現存56個民族基礎上,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政權載體,統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系統、多領域,匯合歷史記憶與社會主義建設現實成就的文明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備深遠的歷史淵源和堅固的現實基礎,其內涵廣闊,覆蓋了政治統一、經濟發展、文化交融、社會進步乃至生態共建等多重內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新時代偉大夢想的旗幟,也是華夏兒女主體感、愛國感的源頭。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寫入《憲法》。
  • 河南機電職院實行混合所有制等改革,實現校企合作新突破——「線場模式」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這得益於該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上,歷經10餘年實踐探索形成的『線場模式』。」李二華說。 所謂「線場模式」,就是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將「企業生產一線」與「師生教學現場」相融合,把企業真實環境作為育人場景,校企共同培養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線場模式」通過線場體制、線場課程、線場學分等改革措施讓學校與企業領了「結婚證」,真正成為一家人,形成了校企命運共同體。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內在邏輯與踐行路徑
    【摘要】「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網際網路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主席不僅向全世界發出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倡議,而且提出了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和「十六字方針」。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解讀成為當務之急。
  • 孫誠、宗誠: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時代背景、內涵要求與實施路徑
    ,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探析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的建設路徑,有必要深入分析其改革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政策環境,系統梳理現階段對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內涵要求和重點任務,從而把握其建設方向,系統推進職業教育教材的實施路徑。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與支持,成為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得以推進的重要動力,為其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整體規劃、基本遵循和重要依據:一是突出政治方向,二是強化項目引領,三是凸顯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