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科學論斷的文化特徵

2020-08-28 環於之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最高領導人站在時代文化最前沿,創造性地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是為世界人民指出發展和進步的方向,同時也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心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呼聲不斷,這是語言的偉大力量!

我是學教語文的雜牌教師,小學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老一輩教育者,實行的是黨叫幹啥就幹啥,至於能不能幹好,先幹了再說,教書也這樣。教師調動頻繁,常有缺人缺專業教師現象半數突出,不像如今專業對口才能上講臺,但也有例外,極少了,但我這實心人常當了救火隊長。

如今編制崗位,招錄專業對口的才能填報,這是時代的進步,更是社會的發展與發達,如今中國教育不落後應該成為一個事實存在,至於中國教存在亂象也是一個事實存在,但兩者並不是矛盾關係。因為教育發達而產生的亂象根在每一個家庭都在追求最好的教育資源,爭搶到瘋狂的地步時有發生,學生被騙家庭被宰的現象時有發生。

今巳退出教師行業,上網添墨於網箱世界,不為名利,只為求學已舊。

話歸正傳,如今中國面向世界,推出為創建人類共同體努力奮鬥,將是中國插上珠峰的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幟,也是中國新時代文化的大旗,同時也將是世界文化和世界人民以及人類解放事業的一個永不倒下的事實存在,這也是孔子文化的承續與複寫。世界在變,文化領先,這是規矩,更是初心,因為這是文化的使命與宿命。

第一,這一科學斷言,可以作為是在語言學裡的一個範例。比如,人類(屬性)命運(內涵)共同體(外延)三者統一,主謂賓結構,可看作是短語和短句,完整性是其語義特色。

第二,這一科學論斷,是用漢語漢字表達和書寫出來的世界性語義,但漢語言文學的特性和詞語風格盡顯中國本色。比如,人類一詞,算複數概念,還是單數概念,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歸類。人類就是指人類世界,而不包括外星人世界,這是中國文化的又一個重要特徵。中國文化是以孔孟之學為核心的,孔子的人事不知何以事鬼,我認為當今的偽科學就是鬼文化,比如飛蝶和外星人以及一切邪教。如今這個人類世界被這一個人類世界社會描述和宣傳得光怪陸離,因而才滋生出」蓬大將軍」和川建國這樣的總統來。

第三,社會的東西,只有屬於優質的那部分,才能進入到世界的視野裡來,這叫世界文化和文化寶庫。社會是生產財富的原始家園,母豬拱菜是常有的事,而世界是社會發展之後的進步家園,如今事實存在的進步家園是美國提供給世界人民的一幢二戰後的陳舊的大廈——世界聯合國組織。可以肯定地說,這個組織是叫世界聯合國組織嗎?希望把世界這兩字加進去,這樣的話,聯合國組織就是接收社會財富的一個文化平臺,也是治理社會和管控社會的一個國際組織,而不能稱國際舞臺。如今國際舞臺的烽火連煙,擋不住世界人民對人類解放事業的雄心壯志。因為已有旗幟,還怕生死付流水,要麼不流血,要麼不流淚,要麼不流汗,三者都不要,還要人類有何用?

第四,人和人類是不一樣的,人在孔孟之學裡是指一種永不失效的文化格局,即人就是文化的活化石,也可解釋成文化與人類同時空,同生同存,相依相隨。沒有人類,也就沒有人,有人沒有人類,那叫科考。西方人類學都是科考,而建議中國漢語,建枸東方人類學,面對時代問題和未來社會進行探索和應用,實行文化的重新定義,這是一個靜態生態學,這才是文化本性,中國人天生就曉得。

相關焦點

  • 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華文化兼容並包的特性和中華民族的智慧,主張通過相互理解、相互幫助以實現共同發展。 同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助於中國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傳承中國一貫以來堅持和踐行的國際主義精神及外交原則。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兩個重要論斷的提出,源自60多年來新中國和平外交的核心價值,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思想精髓,需要大力對外傳播與推行。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論,是「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所以可與天地長存。   人類的願望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充足表達了人類將如願以償地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想法。在「人類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之時,中國人感世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提中國之方案,承中國之擔當,倡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新時代課題,凸顯了中華之智慧稟賦、精神品格、哲學思維、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精髓、天下情懷,彰顯了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理論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以回應「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之問。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共享理念的文化戰略學意義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學理念  我們先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相關文獻略作梳理。整體來看,習近平社會思想在方法論上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國—天下」的三層結構論:在「家」這一層面,習近平高度重視家庭和睦、家風建設等問題;在「國」層面上提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在「天下」層面提出的重要理念。貫穿這三個層面的是優秀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和」的理念。
  •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殖民主義時代,世界所有民族的文化被逐步拉入到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全球化體系,無論是非洲部落,還是美洲的印第安部落;無論是南太平洋島民還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無論是無文字的原始部落還是像中國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無一例外地遭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侵略和欺凌。然而,這一長達數百年的全球化過程並沒有消滅地球上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相反,代表不同文化的民族相繼取得獨立而建立了民族國家。
  • 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及其世界性貢獻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契合世界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願望和時代要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已經和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發展格局,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重維度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歷史維度、實踐維度、未來維度、價值維度與文化維度五重維度,這五大維度相互支撐,缺一不可,分別從歷史、實踐、文化、價值、未來不同層面立體多維地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 「家文化」內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摘要】中國的「家文化」源遠流長,對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的影響廣泛深遠。「家文化」理念對「大同」世界的嚮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處理個體與集體、責任與權利的關係上具有獨特的內涵,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借鑑意義。
  • 解讀:新時代下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及特徵
    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不僅有利於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更是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那麼,新時代下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及特徵是什麼呢?一、校企利益共同體(義利統一)這是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校企合作中應當兼顧雙方利益,需朝向共同利益而努力,更多地要為對方考慮,給對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齊心協力做大共同利益。
  • 正確理解和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正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  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  正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必須首先弄清楚、搞明白這一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這就要從當今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上進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於世界各國相互聯繫更加緊密這一基本現實,為解決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所倡導的重要理念,其目的是推動世界各國共同化解問題和矛盾、共同應對風險和挑戰、共同維護和平與發展、共同實現繁榮和進步。
  •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界定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一經提出,界定這一概念成為當務之急。清晰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經歷了一段發展時期。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此概念;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標誌其進入國際視野;2015年,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得以完善,即「五位一體」2 的總體布局。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國際傳播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內涵、要義和實現路徑在發展中不斷明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表達,吸收和借鑑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中國外交理論,揚棄和超越了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 中國海洋大學「科學·人文·未來」討論「人類命運共同體」話題
    論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17位科學家和人文社會學家雲集中國海洋大學,站在全球高度,東西互鑑,今古交融,展開高峰對話,共同討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吳立新、北京大學原校長林建華、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朱自強,《地球》雜誌執行總編輯兼主編張泓,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閻晶明,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龐中英,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陽,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國海洋大學宣傳部部長、教授、新聞發言人陳鷟等,與現場3000多名師生互動,共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這些人物的思想高度、精神境界都包含著世界文化最優秀的品格,這種品格就是愛,就是大愛,就是和平,就是共發展。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
  • 當「文化多樣性」遇上「人類命運共同體」 看大咖「煮酒論江南」
    交匯點訊各個國家不盡相同的文化特徵和民族氣質,讓世界文明呈現出一派多姿多彩的圖景。如何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自信?10月29日下午,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高端對話現場,來自國內外的多位大咖學者圍繞「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了熱烈討論。  文化共存是命運共同體的開端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共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呼籲、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共產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也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理論貢獻,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需要不同文明利益共享、交流互鑑,更需要破除強權政治和霸權行徑,實現公平正義、責任共擔。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治理民主化的中國方案
    本文以全球人權治理為視角,分析當前全球治理民主化進程中所存在的具體問題,並在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人權與民主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全球治理民主化的中國方案。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為發展人權內涵、推進全球人權事業、突破時代桎梏提供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支撐。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人權內涵  回顧歷史,中國是國際人權事業最早的參與者之一。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這一思想在理論邏輯上,是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承續;在文化邏輯上,是天下為公優良傳統的延續;在實踐邏輯上,是新中國六十多年來和平外交核心價值的體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成邏輯進行深入探討,可以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動力和方法支撐。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自「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以來內涵不斷豐富、相關實踐不斷推進。
  • 深圳大學: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鑄造文化橋梁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文明全球化的世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有效交流與融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價值與當代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紐帶,需要我們以文化創新的理念,進行文化哲學的理論思考。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交融
    【光明學術筆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形勢,從中國一直恪守的和平與發展的基本立場出發,向世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