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1月17日報導
在日前由國內微信小程序統計平臺阿拉丁社區舉辦的微信小程序創新論壇上,甘果移動創始人路文杰、深圳葡萄生活高級副總裁李造極、 巧貝科技CEO王凡、程序加創始人秦鵬飛討論了微信小程序的使用場景、小程序與原生App的關係,以及小程序的盈利觀念。
在使用場景方面,幾位嘉賓一致認為「小巧、輕便、快捷」是小程序使用場景的必備要素,例如電商、O2O,以及其他比較重要但低頻次的場景;另外,小程序可以結合很多現有的掃碼場景,掃二維碼也需要開發者格外關注。
對於小程序與原生App的關係,嘉賓建議,開發者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小程序和App一起抓,這一點無論是從體驗角度,還是微信與OS生態來說都應如此。當開發者沒有App,或者App做的並不好時,可以從小程序直接切入。
而說起比較重要的小程序的盈利方式,幾位嘉賓認為,小程序的賺錢要「直截了當,越早越好」,並且第一批的獲利者可能首先在公眾號中產生。當然,電商、O2O服務商也可能是小程序的收入主力。並且嘉賓建議,開發者可以在關注小程序本身的同時,關注周邊為小程序服務的業務,這一點也蘊含著盈利的機會。
以下是此次圓桌論壇嘉賓的演講實錄,獵雲網(微信:ilieyun)有所刪改:
有哪些適合小程序的使用場景?
路文杰:在電商、O2O或者小的工具,或者比較重要但是低頻的場景。小程序從技術角度來說,我感覺更像早期的unix,專注做好一件事,用有限的工具做好某一個場景,我覺得小程序就是小而美、小而快。
王凡:關於使用場景,因為小程序根本都還沒有出來,真正做成什麼樣子並不是靠我們說的,而是靠用戶投票。我想分享一下小龍的理念。大家知道官方發布出來,如果用八個字來形容,就是「隨手可得、即用即走」。如果你的小程序是不符合這個場景的話,我想肯定是不行的。
先不說怎麼是行的,但是如果你的小程序不是隨手可得、即用即走的,哪怕是騰訊這麼巨大的流量入口給我們,這個場景也是不對的。當然,這兩句話八個字裡面就包含了很多很多內容,我覺得需要每個開發者自己作為一個用戶的角度來想,不是給用戶帶來負擔,而是給用戶解決問題,甚至是給用戶做減法。
我想更多的解釋一下什麼叫做「隨手可得」。隨手可得是一個連接的動作,現在網際網路通過手機和連接的動作做連接的東西,是掃二維碼或者交換名片,或者是搖一搖,這都是連接的動作。連接什麼東西呢?微信已經不是一個IM的聊天工具了,如果中間是連接人的,這已經是一個連接的工作了,你還可以連接事物,當然,我們一定要記得住,這樣一個連接一定是用戶有主動請求的,因為我們也知道,小程序是不能夠主動推送給你,或者讓你主動通過排行榜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這個場景帶給我們很多想像的空間,以及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另外,「即用即走」,這一點也是非常關鍵的。我們也看到外面做出來的一些小程序,在裡面看一個視頻、看一個電影,聽一首音樂,或者幹很多步去走的事情,早期小程序是不適合大家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雖然微信提供這麼強大的API的能力,但是小程序僅僅是彈出一個窗口而已,如果你做太複雜的導航,站在一個用戶的角度來講,這時候群消息、電話來了怎麼辦?我認為,早期如果能夠火起來的小程序一定是單一頁面的。雖然微信提供了很多導航的工具,但是第一波用戶用起來的小程序一定不是好幾個頁面切來切去的。所以,關於應用場景的問題,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的。
李造極:針對小程序,我覺得還是要回歸到它的場景或者本源上面來。歷史上出現很多類似的產品,也是通過很多場景來分發它的應用。什麼樣的應用能夠在這種環境和生態下面發展起來呢?我覺得重要的就是看這個環境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土壤可以產生什麼樣的植物和動物,是一樣的。
首先,微信這個場景的特點,像小程序這一點有三個:
第一點,微信本身的理念是很輕,即用即走,所以我們認為第一種能夠適用小程序的應用場景是簡單、低頻的工具型。傳統的像APP Store分發這種已經不合適了,這是基於微信這種大流量的,但是給你的環境是簡單的環境。
第二點,像微信,我認為它最偉大的地方有幾個點,除了關係鏈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之外,我認為微信是把很多分發的路口給凸顯了。剛才我們在掃二維碼,我覺得二維碼這個方式很偉大,二維碼相當於把很多之前的渠道給打通了。渠道打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很多分發更加的細碎,更加碎片化,有更多的切片。如果對微信小程序展望,可能未來是這樣的場景,當你在生活中原來一個問題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步或者有ABCD不同的需求的時候,只能一個公司承擔很多需求。但是有小程序之後,有了各種渠道和通路之後可以切開,比如說用戶點餐可以掃一個二維碼,通過小程序直接進去、直接完成,比如說預定未來幾天聚餐計劃,掃桌上二維碼2馬上完成第二個動作,都是在這個環境下,但是給到用戶的感覺是分散的、是切片的。小程序未來的場景可能更加精細化,到這裡旅遊可以聽到這個場景,到其他地方掃一下變成買東西,通過掃一掃及時的直接觸達了,所以第二點就是場景化的分發。
第三點,我把微信小程序類比成微博。博客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有很多人寫,這是一種渠道,是生產內容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通達用戶的路徑很複雜,對生產者要求很高,但是微博只要140個字,通過關係鏈、通過更多關注,一方面減少生產者的成本,第二方面是讓消費的內容更容易碰到。像小程序我認為就是程序裡面微博,最終誰能夠成長起來,我認為個人要有競爭力,像微博每個人可以發,但是大V就幾個,大V是不可替代的。小程序未來有可能是這種場景,在地域和功能上不可替代,你就可以快速分發。比如說我是小區的業主,相互溝通很麻煩,有了小程序不一樣,我可以做針對小區溝通的小程序,這種不可替代地域分割或者人群屬性分割的產品,能夠解決特定需求,它可能很小,但是也可能會發展壯大。
秦鵬飛:前面幾位已經講了很多,我從小程序的入口方面講一下我對小程序的認識。
我們先來看小程序是怎麼觸達用戶的。目前我們認為有三個,一個是二維碼,第二是通過微信搜索框,第三是微信好友使用小程序通過好友關係或者微信群分享出來。
針對這三個場景,我們看小程序到底在做什麼。先看二維碼,決定做這個事情會有很多合作夥伴願意把你的二維碼放在店裡,比如說你做店鋪營銷活動的系統,合作的商家想做促銷,可以用你的程序,到店裡掃這個二維碼促銷活動就可以形成。比如說智能硬體的店,店鋪裡面有視頻介紹等等,都可以通過掃二維碼展示出來,你可以把你的二維碼放到合作夥伴那裡,為合作夥伴帶來流量。
第二種是通過微信的搜索框,你提供精準的服務或者內容,可能類似於查天氣、查快遞、找服務,或者電商、商品售賣之類的,這裡面可以發揮的空間應該挺多。
第三種是通過好友了解服務,現在微信有朋友圈的分享,如果有服務針對不是很熟的人可能不太合適,如果針對你的熟人,比如說親人、朋友、同事,或者某個微信群裡的人,可能就比較適合。比如說同事和家人之間的協作話的工具,比如說協作記帳、照片共享之類的。還有,微信群現在沒有提供的能力,你可以做擴展,比如說存儲或者照片共享之類的。
是否會因為小程序的出現而放棄傳統App的開發?
路文杰:說放棄現在太早,小程序用完就走了,很多長期的而且粘性非常大的,我覺得兩個應該是互補的,不是誰取代誰,這個短期內是比較難的。小程序是嵌入到微信裡面,關於入口問題大家都在猜,從我們的理解,有可能是在界面或者iOS或者桌面的入口,如果長時間在一個小程序裡面使用,微信有各種群,有一些做業務的可能上百個群,有幾千、幾百個好友,來一個通知的時候,你就要切換回來看是什麼信息,這個過程很容易被中斷。對於一些對工作比較關注,跟工作相關的,或者去讀書的時候,從體驗和功能上會有非常大的優勢。小程序在創業的失措或者新產品的核心功能的嘗試,或者是在原來的上面做一個拓展反而更容易。
說回到小程序,包括服務號、包括iOS和早期的東西之外,後臺出來之後至少做五個渠道,如果是一個很成熟的網際網路公司,可能會抓到幾波人,蘋果兩個、安卓兩個、小程序兩個、服務號兩個,一個完整的團隊至少有十幾個。一個小程序不可能一下有這麼多人,創業做小程序可能要試錯,在整個生態裡面是非常合適的。如果小程序長期做得好了之後,你要不要做iOS或者安卓,我想可能也會開一條自己的路。這是我對原生和小程序的理解,它倆是相輔相成的,是一起去迭代和配合的,配合起來未來的機會比較多一點。
李造極:為什麼要放棄傳統App,我覺得如果加一些條件可以聊一聊。我的感覺是,假如說分幾種類型的人群,第一類,創業者如果是一個從零開始的,什麼都沒有,idea也在開始的階段,我建議也就先做小程序,為什麼呢?因為小程序對你的生產要求會比App低得多,而且通往用戶的渠道相比App Store可能會更短。如果這種條件下,我覺得零開始的創業者可以做,是快速驗證的好方式。對於第二類,你已經有一個App了,但是解決的問題很簡單,你可能把它做得很厚,解決用戶的需求場景很單一,也很簡單,比如說查天氣、查快遞,紅利期沒有了之後,線上成本太貴了,用戶單獨保留這樣的很少,與其這樣不如到微信上去。後面的小程序可能還可以再整合,我覺得這也可以。場景單一的創業者,建議你用限小程序。第三類,你已經有App了,只是App做得不好,用戶體驗很複雜,我覺得小程序是你的一個新的陣地。
秦鵬飛:我覺得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微信和蘋果之間的關係應該還是很微妙的,而且微信剛剛開始,不像APP Store,一下就八年,現在APP Store的所有規則大家都琢磨的差不多了,這是一個成熟的生態。沒有人微信一年之後變成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一旦小程序流量對蘋果帶來威脅的時候,兩者之間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在你能力足夠的情況下,最好還是都做。
另外,小程序最適合的是一個小程序只做一件事情,但是你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只做一個事情的。比較合適的場景,你可以有很多小程序,實現不同的場景,做模式的驗證和體驗的打磨,如果發現這個OK了,可以跟其他服務有機的放在一起,再考慮搬到App裡面去。
對於一個剛剛創業的人來講,肯定用小程序的成本比較低,驗證起來比較快。我們所有企業都知道,不管是小程序、App、服務號、H5頁面,它只是一個展現層,服務核心還是在於後端的服務提供能力。後端服務能力的構建才是成本最高的地方。對於前端來講,也就是App的開發成本會相對高一些。所以我的觀點是,能做的還都做吧。
小程序如何實現盈利?
路文杰:關於盈利的問題,我們知道網際網路是遊戲、電商和廣告。我們知道遊戲很大一部分在蘋果手裡,小程序的屬性也不適合長時間的,所以關於遊戲這一塊就pass掉了。最賺錢的可能就是電商類和O2O,包括騰訊虛擬的內容經濟或者是電商賣的實體的東西,這是非常主要的收入來源。關於廣告這方面,在開放的程度上,微信會不會在自己的廣告裡面做,或者是第三方的廣告平臺的廠家介入,現在還是大大的問號。關於盈利這一塊主要就是這三點。
王凡:我們最終都是講賺錢,我覺得三個方面:拉客、宰客、留客。說到賺錢,跟小程序沒有關係的,誰放二維碼最多的地方誰就贏。大家知道,小程序是不能夠像一個連結一樣放到朋友圈,甚至不能發給好友。誰擁有最多的展示小程序二維碼最多的誰就能賺到第一筆錢。我覺得拉客,誰能夠放二維碼就是能夠掙錢的地方。而且,能賺到第一波錢的人還是公眾號,因為那個在微信裡面最近。
再來說宰客,原來QQ怎麼賺錢就這樣,彈窗讓你支付,包月、包年還是紅鑽、藍鑽。小程序有一個功能,就是一鍵支付,無論你的錢在銀行還是在哪裡面,你按下去就能夠付費。小程序另外一個能夠宰客的紅利就在於微信支付本身,就直接讓用戶拿錢,前提是你能不能有用戶,這個贏取不來就沒有宰客的故事。
第三個是留客,那就是再宰一次。留客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如果宰過了再服務他,就是你欠他的,他未來找你,你就可以再宰他,我覺得就是這樣的道理。只要用戶一旦支付,服務號就上來了,消息推送就起來了,小程序也起來了。我自己認為,如果用戶用了小程序發生了支付行為,一定會在小程序的快速入口,就像騰訊那個會彈出來最近用的幾個快捷鍵。我們怎麼讓我們的東西彈出來在那五個裡面,如果有一個是你的,你就可以再宰他一次。
李造極:我覺得小程序有三個點比較複雜。首先我認為一個東西掙不掙錢是由兩個層面去定的,首先跟小程序沒有關係的第一層面是,商業模式本身是什麼。有一些商業模式,像遊戲這種天然的比較容易。前兩天看到Lofter那麼好的產品,就是商業模式導致的問題。商業模式必須得好,這樣放到小程序也能賺錢。
第二點,小程序因為生態環境的問題有兩個建議:第一個,我認為小程序要賺錢是不要拐彎抹角,直接掙。什麼感覺呢?在小程序的環境下,不要說先積了流量,然後再引導,先免費、再付費。我認為小程序就別這麼玩了,小程序的流量不太好積累和變現的,你就應該短、平、快,進來,快速讓用戶覺得你的價值,然後付費。如果小程序裡面沒有App,我覺得也可以付費,但是功能很剛需,解決我的痛點,這種情況下就不用拐彎抹角了,直接掙。第二個,如果想讓小程序掙錢,你的產品或者你的內容要考慮怎麼做到不可替代性。比如說直播,我覺得小程序又像直播、又像Tiwtter,就是提供快速觸達用戶的渠道,直播怎麼賺錢?就是長得漂亮、會跳舞唄。小程序不用拐彎抹角,要考慮功能是不是直接切中用戶痛點,你的內容讓客戶覺得驚豔、有價值。像得到(音)也可以付費,因為太有價值了,而且其他達不到。我的第二個觀點是短平快,考慮你的產品和內容是不是足夠有吸引力。
第三點,希望大家把眼界再放寬,不要只看小程序這個環節。就像發明電,基於電的其他領域很賺錢。我覺得除開小程序這個生態之後,大家要看周邊有什麼可以做。比如說直播,很漂亮,可以找經紀人公司。我覺得可以做小程序周邊,為小程序做支持,我認為這是第三點。
秦鵬飛:到我這裡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我比較贊同的是小程序賺錢要趁早。另外一點,小程序還是提供服務的,另外可以做成品牌曝光的渠道,讓大家先了解你、知道你,然後可以通過其他服務去變現。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4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