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也就是9月17日,首批國家「拔尖計劃」2.0基地名單公布。近日關於拔尖計劃2.0基地評選結果,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多所高校都公布入選。作為國家首批國家基礎學科的培訓計劃,各高校都相當重視,更是可以提前批錄取優質生源的重要渠道,對各高校意義深遠。
所謂的「拔尖計劃」已經有了十餘年的歷史,該計劃是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為回應「錢學森之問」於2009年開始實施的一項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計劃,旨在培養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國際領軍人才,並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計劃的實施帶動了各高校不同類型的實驗班計劃的出現。
目前,相比於1.0版本的「拔尖計劃」,這2.0版本的計劃可謂是全新升級版本。在1.0計劃中,僅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這18所學校入選。而這些高校都是些985或是頂尖水平的學校,而僅僅依靠這些學校,是不足以推動「拔尖計劃」的。因此,在其2.0版本中,參與該計劃建設的高校達109所,可以說是廣撒網,挖掘人才了。
在過去,我國科研面臨著以下問題:高端人才難以培養,培養出的高端人才又難以留得住,這對我國的科研事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而2.0版本的計劃則加強了這方面的「修補」。「拔尖計劃」2.0在人才選擇上要把握4個字:選、尋、留、創。選,要選出天才、鬼才。尋,要尋找偏才和怪才。留,要給天才、鬼才留成長的空間。創,要給偏才、怪才創機會。做到選、培、調有機銜接。這就意味著該計劃能夠更好地選拔出苗子,更好地培養,並且更好地留住人才,防止人才的外流。
除此之外,「拔尖計劃2.0」的教育模式以及培養範圍都有了很大的創新。在過去,有的人說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不大行,難以連續性、科學性地去培養人才,使得中國難出科研成果,而此次的計劃則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在培養機制上,「拔尖計劃2.0」實行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這麼一來便更加有利於人才的培養以及科研成果的產出。
與強基計劃不同的是,該計劃在更多的方面下了努力,該計劃覆蓋數學、物理學、 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 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藥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 17 個專業類。其中,新增了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經濟學、基礎醫學(藥學)。這樣可以使得人才更加豐富,促進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
與以往不同,「拔尖計劃2.0」聲勢浩大,在許多方面都下了功夫去改進。我國高端人才流失的現象日益嚴重,希望這計劃能夠為我國人才帶來更好的機會,不斷地發掘出高端人才!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讚,關注關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