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社會缺乏經驗,缺乏智慧,一不小心就誤入陷阱。遙想小時候我們多麼純真可愛,一個個幻想著美好的將來,其中怎麼都離不開美食的幻想。不管內心如何如何,只要有好吃的,人就馬上恢復天性。現在,卻不一樣了。生活就像個擔子,有時候會無情地壓制著我們。若真是耍起脾氣來,不想想自己的身體,還真是會不思飲食。
越長大,越孤單。內心總是無比惆悵,煩悶也一併而來,流下的不僅有辛酸的淚水,還有成長的苦痛。如果人不惆悵該多好,沒有辛酸,沒有苦痛,該多好。可人終究是情感動物,難以避免這環境的傷害。
奇怪的是人就像被釘在那裡一樣,失去了自由,好像苦痛的湯水粘連在身上,怎麼都甩不開。是否會有這種感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卻無時無刻不在念著離開。人總要想著離開了如何如何,那就麻煩了。拖動步伐的只有自己。給予自己一個期限,定要離開這讓人不安、危險頻生的環境。
許多事情在這個環境中,變得很不一樣。麻木的做事方法如同舊有的人一樣,終究會使人麻痺到產生危機。若真不幸一點,任何危機都有可能毀掉人本來就擁有的東西。
人長大了,自以為需要成長的是那些孩童,卻容易忘記自己同樣需要成長。成長的環境才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無論怎樣的環境,至少要自食其力,安身方能立命。突然意識到自己丟失了如此多機會,把自己如項羽破釜沉舟般逼得無餘地可退。
惆悵與不安長期籠罩著我。不想離開一個牢籠就又進入另一個牢籠。從小堅持的所有卻在一步步盲目追逐下,失去了難能可貴的安然。總想要多一個選擇。當人多了一個選擇時,才發現只有這個選擇。再也不想要安慰自己至少可以怎樣。生活是個人的,我們憑啥不能為自己而活。
可是當身邊無人支持的時候,人就感到了不同於以往的孤獨感。如果獨來獨往算作孤獨,那他可能沒體會過更深層次的孤獨,希望沒人可以體驗這把孤獨吧。惆悵來惆悵去,怎麼都沒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一件事讓自己妥協於環境是成長都有的無奈,那麼兩件、三件、四件……幾十件呢?妥協派經歷過一個妥協,受了那麼多罪,再次面對另一個潛在妥協時,想著苦都吃過來了,放棄太過可惜。幾次妥協以後,不由得產生畏懼感,環境總在拉扯著某些東西,令人麻木地感覺到自己竟然一無是處,離開又可能是一個同樣的陷阱。
現在,總算明白了。沒有什麼環境是自己離不開的。捨棄原有的東西也總會獲得新的東西。既然原有的東西無法讓人更好生活,那麼何不披荊斬棘,及時思考這個人生問題並且設計出如何不踏進同樣陷阱的方法。
人生就是那麼奇怪,沒有什麼可以完全照搬照抄。獨立的思考便變得尤為重要。有人說堅持總是好的。我也可以反駁他放棄有時才是一種智慧。不管放棄還是堅持,前提都需得捫心自問並傾聽自己的內心。
我的惆悵時而產生,它在哪裡?我現在算知道了。感覺不舒服時,潛意識告訴我一定要離開,我受不了。後來好了傷疤忘了疼,我又差點忽略它。經過幾次懸崖邊緣的面對,我終於覺醒了。我定要離去。不要再忽略內心的聲音,讓自己一次又一次好了傷疤忘了疼,跌入這無限的惡循環。
經歷了那麼多以後,人還能坦然微笑也好,淚流滿面也好,都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如何從經歷中反思,去避免跌入一個個的旱獺洞。而我曾經就錯在一次又一次跌入陷阱,傷痕累累,還傻傻地安慰自己沒什麼,然後繼續微笑。生活就是這樣跟我槓上了,從來不知道改變而總在傻傻微笑,終究循環往復,讓自己最終意識到問題的時候變得越來越晚。多少時間的流逝……
人的成長從來沒停止過。和人們相處學習的機會很多。一路走來都懂得「克己」,明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是冷不丁,人就容易被環境帶壞。如果周圍的人都是這樣,你還會不會一直堅持那樣,這真的不好說。戰國時期的屈原就特別厲害,不論環境多麼汙濁,不論周圍的人與他如何不融,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聆聽自己的內心。能夠真切聆聽到自己的本心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幸福,不是按照別人眼裡的幸福來限定自己,而是循著自己的真心去追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