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

2020-12-19 娛樂圈開心萌

大家好,我是開心萌,今天也是愛學習的一天。開心萌帶你看看詩聖杜甫的《月夜》凝聚了哪些情感。

01背景

從古至今,人類就有一個永恆的朋友:月亮。月亮曾引發無數文人墨客的無盡遐想,他們把明月當作傳情達意的物象,逐月抒懷,千種思緒,萬般情懷湧上心頭,從古至今,也有不少有關於月亮的詩,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而杜甫的《月夜》卻有別樣的情感。

情感的感受,了解背景十分關鍵,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安史亂軍攻陷長安,杜甫在戰亂中攜家逃難,先是逃到了白水(今屬陝西),再從白水逃至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同年七月,肅宗在靈武(故址在今寧夏靈武西北)即位,杜甫聽說後前往投奔,途中被亂軍俘虜,押至長安。這首詩正是杜甫困居長安時寫下的思念親人之作。

02詩句之美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能從這一句詩中看出什麼呢?這裡的「鄜州」就是我們介紹背景時提到的作者逃難時所居住的地方,而此時的作者已被俘虜到長安,妻子兒女仍在鄜州,作者想像(表現手法)妻子獨自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 「閨中」是指「閨中人」,代指作者的妻子。但是這個「只獨看」真的只是妻子在「獨看」嗎?其實作者也在孤獨的望月。

「遙憐小兒女(準律句),未解憶長安」。這裡是說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首聯那個「獨」字,又進一層。在前四句中,「憐」字和「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品味。明月當空,夜夜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

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聯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長安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憶長安的往事,已經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和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為自己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頸聯是說,蒙濛霧氣,也許沾溼了妻子的鬢髮;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這一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

「何時倚虛幌(準律句),雙照淚痕幹」。這裡的「虛幌」指的是薄而透光的床幔。「雙照」是指重逢後彼此互相看著;淚痕:隋宮詩《嘆疆場》「淚痕猶尚在。」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最後這一句跟李商隱《夜雨寄北》其中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很相似。

03感情發自肺腑,可歌可泣

《月夜》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本詩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採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裡生發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後人當作法度。全詩詩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開心萌愛學習,這期就到這裡啦,下期見!

相關焦點

  • 《月夜·杜甫》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隋宮詩《嘆疆場》「淚痕猶尚在。」【譯文】《月夜》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作者被禁於長安時望月思家之作。此詩藉助想像,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些關於月亮的詩句,也太美了吧!
    雲聚雲散,月升月降,月亮總是能引起詩人的無限遐想。詩人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象也不盡相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一輪明月的圓缺變化,引發人們發思古之幽情。從一輪明月寄相思到明月伴我把家還,跨越千年,月亮依然在。人,卻早已不盡相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關於月亮,那些詩句也太美了!
  • 杜甫《月夜》賞析及備考集錦
    夜 唐 • 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 【月夜】月夜原文_月夜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親子網
    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閨中:內室。看,讀平聲。  憐:想。未解:尚不懂得。  雲鬟:古代婦女的環形髮飾。  香霧雲鬟(huán)溼,清輝玉臂寒:寫想像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指雲鬟裡流溢出來的膏澤的芬芳。雲,形容鬟的稠密蓬鬆。
  • 杜甫經典詩歌八首
    簡析:此詩作於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寶七載),此時杜甫37歲,居住在長安。公元747年(天寶六載),唐玄宗下詔,讓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入京赴試,李林甫命尚書省試,對所有應試之人統統不予錄取。杜甫這時應試落第,困守長安,心情落寞。韋左丞,就是韋濟,748年由河南尹遷尚書左丞。他在河南時曾經到首陽山下屍鄉亭去訪問杜甫,可是杜甫已經到長安去了。
  • 杜甫《野望》詩,惆悵人獨望,夕陽滿眼秋
    秋日之景蕭瑟,況當夕陽的時候,更帶著一種悽清,觀之令人悲傷。此宋玉見草木搖落而變衰,所以有「悲哉」之嘆。人有塊壘於心,悶於一室之內,抑鬱愁苦卷積充塞,必得至於曠野,一覽開闊之境,然後方能將愁思展開。觀樂景而見哀,觀哀景而增哀,雖然是哀,也強似悶於一隅而不能發。此正是杜甫《野望》之意。
  • 愁思緣起春將盡,雨中況味比晴多;嘆春詞六首,歸來已是花無否
    愁思緣起春將盡,雨中況味比晴多。春雨纏綿,一夜酒醉。痛徹傾訴,如春深夜雨裡淺淺濃濃的回憶。莫名的牽掛,莫名的情愫。只想少些悲傷,多點快樂,只想少些孤獨,多點幸福。可是,我不知走到盡頭,等待我的,會是什麼?也不知道會不會走到盡頭?陌上歸來,人還在嗎?花還有嗎?
  • 杜甫晚年的一首「雪詩」,道盡家國之思,後世評價:無人能及
    而「萬裡橋」原名叫什麼已不得而知了,三國時,蜀漢名臣費禕出使吳國,諸葛亮在此為他踐行,臨行之際,費禕嘆曰:「萬裡之行,始於此橋」,由此得名。所以這看似簡簡單單的兩個意象,實際卻為後文的家國之思埋下了伏筆。頷聯兩句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 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 吳文英的一首《風入松》,借景抒情,表達了內心深深的惆悵和思念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這首詞為清明西園懷人之作。西園在吳地,既是作者與情人的居所,也是二人的分別之地,所以這裡承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聽風聽雨過清明。」開篇既點出了時間,也充分表現出此時的悽涼和詞人內心的愁緒。清明時的寒食、冷風冷雨,都給這個時節增添了悽涼的氣氛。
  • 詩詞朗讀:杜甫《雨夜憶舍弟》
    點上方綠標收聽唐詩宋詞朗讀者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下句是什麼?僅8個字,道出深藏於心的孤獨
    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品一品這來自2000年前的孤獨:《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三吏三別,心憂黎庶 | 康震講詩聖杜甫
    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下,杜甫寫出了光照千古的「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兩組詩在反映人民苦難的同時,也從廣大人民勇於承擔國難所表現出的堅毅中看到了國家的希望。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先來看「三吏」。
  • 詩詞點亮生活:惆悵的杜甫,也有人生高光時刻,感謝生命裡的貴人
    但是我感覺 「但有故人供祿米」更好,因為杜甫在成都的安慰和幸福,都是因為故人「嚴武」的接濟。杜甫在這裡看到,老妻高興的畫棋局,小兒歡樂的做釣鉤,肯定會想到眼前的天倫之樂,都是因為他這個生命裡的貴人啊。我也真的很感謝嚴武,是他,讓一生愁苦的詩聖,有了人生的幸福高光時刻!
  • 解放日報:從「杜甫很忙」說到惡搞之風行
    解放日報:從「杜甫很忙」說到惡搞之風行   杜甫大概做夢都不會料到近日,網友掀起了對杜甫像「再創作」的熱潮,紛紛發布在微博或其它網站。其中,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託,時而擺攤賣西瓜,時而化身送水工……好事的網友為這一系列取了個名:「杜甫很忙:開完摩託騎白馬,送水過後賣西瓜」。  「詩聖」畫像被如此惡搞,引起一片爭議。有人不無憂慮:杜甫身份卑微卻心憂天下,對這樣一位詩人,惡搞他的畫像,是思想貧瘠、信仰缺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