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旺季來了,跨境賣家們都想抓住這波機會大賺一筆過個好年,於是,很多人選擇「抄近路」。
近日,小知就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一個跨境制假售假團夥被中國警方和阿聯警方聯手搗毀,抓獲境內境外犯罪嫌疑人57名,查獲假冒路易威登、愛馬仕、香奈兒等奢侈品28000餘件,涉案金額近人民幣18億元。
一張「報關單」牽出,18億跨境制假售假大案
這次跨境打擊行動,源於境外倉庫中一張印有中國公司名稱和標誌字樣的報關單。
阿聯警方在最近一次查處假貨過程中,在存放假貨的倉庫中發現了印著「廣州小駱駝」公司名稱和標誌字樣的報關單,「廣州小駱駝」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公司與那些假冒品牌箱包有什麼樣的關係?
上海警方通過偵查發現,公司負責人是兩名境外人員,公司服務的對象也全部是境外固定的客戶,從不接收陌生客戶的業務,當收到境外客戶訂單後,這家公司就會在境內與制假窩點合作,招攬有制假經驗的臨時工,按需生產各類假冒品牌的箱包。
據警方介紹,該造假售假團夥在阿聯盤踞多年,在當地警方持續打擊下不僅不收手,反而不斷做大。他們在境外不同國家發展分銷商,最多時超過200多個,輻射中東地區。
名牌箱包被假冒 ,萬元奢侈品成本不到三百元
在一次行動中,警方還查獲了一家正在制假的私人作坊。這家作坊雖小,工人也只有十幾個人,但是分工明確。當工廠負責人將真包買回來後,他們就會將真包分解開、打樣、用紙做版型去市場採購皮料,然後分別負責皮料的開料、皮料的粘合成型、皮料的美化油邊、皮料的車縫,通過這種流水化作業,生產出一個個外形高度相似的假冒品牌箱包。
當這些高仿的箱包生產完成後,就會配上偽造的「原廠正貨」證書以及「海關進口貨物報關單」「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一起打包裝進貨櫃,通過海運或者航運,運往阿聯的杜拜,在那裡按照真品打折促銷,以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的價格銷往多個國家。
據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王某加稱,生產一個高仿包,人工費用加上皮料等所有成本,全部算下來就一兩百元。難做的包一天能做二三十個,如果好做的話,一天可以生產三四十個。
成本一兩百,賣幾千到幾萬元,這百分之幾千甚至到百分之幾萬的利潤,讓小知覺得不可思議。原來,賣假貨這麼賺錢,難怪那麼多人願意冒險了,這點在亞馬遜上也是屢見不鮮。
03
亞馬遜上假貨有多瘋狂?
近日,就有消費者發現亞馬遜上24.99美元的愛馬仕手鐲。
一位阿拉斯加的消費者在在亞馬遜搜索愛馬仕Clic H,竟然能看到一款價值只要24.99美元手鐲。這款手鐲看上去和愛馬仕的正品一樣,H標識同時也是搭扣,而且內側也有蝕刻的名字,但是這款第三方出售的手鐲。據悉,真的愛馬仕Clic H手鐲售價高達640美元。
早在去年8月,美國非營利組織"假貨報告"指出,在2016-2017兩年間,在亞馬遜共發現59749件假貨商品。至今,亞馬遜上發現的假貨超過10萬件。
此前美國政府問責局GAO對電子商務網站進行調查時,發現包括從亞馬遜Amazon在內的電商平臺上購買的物品,有一半都是假貨。
這些超級高仿假貨不僅令消費者苦不堪言,更是引起許多正版品牌商家的不滿,對亞馬遜一通Diss。一眾品牌當中,「蘋果」是「受害重災區」。
據外媒報導,亞馬遜在售的蘋果數據線和充電器,有超90%疑為假貨。
蘋果的電子配件產品相對來說,比較好仿冒,超低的價格引得無數消費者趨之若鶩,在這一現象之下,正版的蘋果製造商顯得尤為「艱難」。
知名品牌鞋業勃肯鞋Birkenstock更是直接說「亞馬遜是造假者的幫兇」。
2016年,德國涼鞋品牌Birkenstock深受假貨困擾,打開亞馬遜頁面,滿屏的山寨仿製品,這家百年品牌,憤怒「退出平臺」,宣布停止在美國亞馬遜銷售產品。
到2017年12月,Birkenstock再次宣布,與亞馬遜的歐洲分公司徹底解除業務合作關係。
2017年10月,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向法院提起訴訟,告亞馬遜侵權。
亞馬遜因為假貨泛濫,曾經遭受了太多大牌的拒絕。旗下擁有LV和迪奧等品牌的LVMH;擁有浪琴(Longines)、歐米茄(Omega)和寶珀(Blancpain)等品牌的瑞士手錶製造商斯沃琪集團(Swatch Group);擁有Gucci、柏蒂.溫妮達(BottegaVeneta)、聖羅蘭 (Saint Laurent)等品牌的開雲集團(Kering),也都曾拒絕入駐亞馬遜。
如今,耐克也終於忍受不了亞馬遜的假貨泛濫了,選擇與亞馬遜「分手」。11月13號,耐克宣布停止在亞馬遜網站上直售產品,結束在2017年與亞馬遜達成的試點計劃。
為何屢禁不止?
亞馬遜稱去年曾斥資4億美元打擊欺詐和假冒行為,但正如網站上出現的假冒愛馬仕手鐲,亞馬遜系統未能阻止假冒商品的流通,什麼原因呢?
首先,對於亞馬遜來說,商品的種類和數量至關重要,兩者越是繁多,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且由此而來的競爭還會導致價格降低,進一步強化吸引力。亞馬遜為增加商品種類和數量,大力引進第三方賣家,假貨便得到了可乘之機。
如果大力度打假,便會減緩商品種類和數量的增加速度,兩害相權,現實的亞馬遜自然會選擇容忍和接納假貨的存在,將其視為一種「必要的惡」,這才是亞馬遜假貨泛濫背後的關鍵邏輯。
其次,目前亞馬遜平臺無需對第三方賣家商品的品質承擔更大的金融責任,也是他們打假積極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後,亞馬遜為了賺錢,瘋狂地向賣家出售廣告,很容易出現審核不嚴的產品。前段時間,外媒就曾爆出亞馬遜以高達2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節日禮品清單」贊助。據統計,亞馬遜2018年廣告收入較2017年增長了117%至101億美元,成了增速最快的業務,遠超其主營業務線上零售29%的增速。
都是中國賣家的鍋?
對於這些「賣假貨」的行為,亞馬遜的說法是:因為三分之一賣家在中國,無法控制。
據悉,亞馬遜消費者在過去兩年中提報了5101件假冒產品,其中第三方賣家是重災區。而在亞馬遜的第三方賣家之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大陸。因此,姐夫就將原因歸結到「中國賣家」身上了。
這些年,有著「中國出口」的假冒偽劣商品層出不窮,搞壞了「中國製造」的名聲,導致國外對中國賣家形成一定的偏見。誠然,亞馬遜上假貨橫行,不排除有小部分中國賣家的因素,但亞馬遜上第三賣家還有三分之二來自其它地方,難道他們從來就沒賣過假貨?
再說了,亞馬遜上第三方賣家多,還不是姐夫擴大規模造成的。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假貨問題還是亞馬遜擴大規模帶來的,是姐夫自己的「鍋」,因此想要徹底解決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亞馬遜「瘦身」。但想要亞馬遜發展倒退幾十年,你問問姐夫同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