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有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刊登了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的研究成果:
孩子如果從三歲開始學漢字,智商能達到125-130,如果五歲才開始學,智商能達到110。
前兩天,一位朋友在家裡做客。
這個寶媽朋友平時特別注意孩子的早教,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就自己在家帶著孩子認字。
她會在朋友圈記錄寶寶認字的成長過程,結果,一天她翻評論的時候,發現底下有這樣一條:
「求求你別再教孩子認字了,成天顯擺,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
她於是就點擊回復道:
「早期的認字對寶寶的識字能力有好處,他明年就要上幼兒園了,到時候還是要學生字的。」
誰知,對方竟然毫不客氣地回:
「將來你家孩子肯定是一個缺乏想像力的人!」
當時聽了這件事,我感到非常氣憤,不過冷靜下來一想,這個懟人的家長其實說出了不少家長對寶寶認字的擔憂。
我問她:「那你懟回去了嗎?」
她非常冷靜地回答道:
「我沒有回懟,我只是告訴了她,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了解清楚再下結論。」
她是怎麼說的呢?我聽完以後感覺受益匪淺,給大家分享一下。
這位朋友,可能你不了解,其實帶孩子認字這件事情,我並沒有逼迫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我就是用遊戲的方式,把生字加進遊戲裡,讓孩子找不同。令我驚喜的是,寶寶到了4歲,自己就表現出了對生字的興趣,經常自己主動拿著生字卡來找我。
我意識到早期的啟蒙啟發了孩子的興趣,但我沒有莽然地教孩子,而是在帶孩子認字之前,我也去搜索過相關資料,我聽說過,讓孩子認字,可能會讓想像力受限。
這是蒙臺梭利的理念,但是,蒙臺梭利理念還說過另外一句話,這種限制想像力的行為,是有特定條件的。
條件是,如果父母只拿一張漢字卡,自己念一遍,讓孩子念一遍,就會讓孩子限制想像力。
所以,所謂的「孩子不愛認字」,或者是「孩子太早認字對想像力有限制」,都是因為方法沒掌握好。
都說孩子要早點讀繪本,繪本是為了開拓孩子的想像力。
但歸根結底是要讓孩子慢慢養成「閱讀習慣」,認字,是閱讀的根本啊!
3~5歲,是孩子的圖形敏感期,對圖形的形狀知覺,擁有突出的自然記憶能力和整體模式識別能力。而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它是由音、形、意高度融合的文字,是「復腦型」文字,由音碼、形碼、意碼在大腦左、右半球共同起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自己帶孩子買識字書,為什麼我要自己帶孩子認字。
這一席話下來,有理有據,擲地有聲,對方聽了啞口無言,竟開始向她請教教育孩子的方法了,兩人還成了私下的好友。
網友紛紛評論:這麼小就這麼自律,長大了還得了。
在這樣的「神仙孩子」背後,是海清從小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這才讓孩子的自律形成了一種習慣。
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楊振寧,曾經就採訪中提到了4歲時母親教他漢字,用了一年時間他就學了3000多個,他坦言,這是母親給他積累的巨大財富!
別管是清華才女武亦姝、還是理科狀元張聖一、還是廣西狀元楊晨煜,他們幾乎都是在幼兒園階段就能夠自主看書。
在張聖一上幼兒園時,他的母親就有意識地領著他去新華書店讀書。當同齡的孩子都在沉迷於卡通動畫、模型玩具的喜悅中時,小聖一已經開始讀繪本與故事書了。
在四歲時,他便能夠寫出頗具模樣的詩句,讀小學時已經看完了四大名著與四書,中學時代更是飽覽中外名著,不斷提升著閱讀的深度。
在這件事上,如果你翻一翻相關話題的評論區,你就會發現家長們眾說紛紜。
有的表示,自己認識的孩子認字根本不困難,特別愛學。
有的表示,讓寶寶認字,比登天還難,就是哭鬧。
可見,方法不對,孩子學習效果的區別有多大!
在她的推薦下,我也去看了看這部《0-6歲智靈童寶寶識字卡 象形有圖識字卡片》。
實不相瞞,我之前也在網上找過不少關於識字的書籍或者工具,但是我發現這套卡片很特別,作為一個大人,都感覺很有興趣。
正如前文所講,這段時期,寶寶對圖形更加敏感。
而這套識字卡就是利用趣味的象形文字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左右腦是一起開發的,消除了我的很多顧慮。
我看完之後不禁感慨,現在的幼兒讀物真是越來越高級了,我挺希望多出一些這樣的產品,能讓我省不少力。
除此之外這個還設計了打孔,可以用線繩將幾張卡片穿在一起組成一本小書,隨身攜帶,隨時幫助孩子識字。
這套識字卡一共有504張,夠孩子學一陣子,適用於0-8歲的孩子。原價是68元,現價是45.8元,一個字也就9分錢,9分錢就能讓孩子學會一個字,這也太划算了!
我已經入手了一套,很期待寶寶的改變,大家如果感興趣,也可以按下面的方式點我的主頁,進去就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