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小雨傘,一彎新月路,一方老松樹,一闋明時曲。這是對位於德化縣三班鎮彎橋自然村一座建於明代「藏在深閨無人識」古橋的描述。
石橋橋長13米,寬3.5米,高4.5米,橋洞60餘層數千石塊都是經古代工匠精心打造,採用極為罕見縝密的並列幹砌法砌築而成。
此橋古時為三班通往縣城至尤溪、福州等地的必經之所,也是當地人陶瓷貿易通往高陽鋪、錦山虎豹關「瓷幫古道」通往永春許港、泉州海港的海絲之路。
古橋橫跨清溪,造型優美,在綠水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別致,人在橋上,橋在水中,如詩如畫。因外觀如一彎彩虹,似半輪明月而得名「彎橋」。
彎橋旁的村子山清水秀,風景秀麗,因緊挨石橋也得名「彎橋」村。
石橋東邊有座建於民國時期,擁有四十多間房間的百年老厝,守護這座房子的老徐說,該石橋始建年代無文字記載,但據村子上輩人的口口相傳,橋是徐氏先人建造的。而他們的祖先為明代洪武年間(1370年)從外地遷居於此。因此,該橋可推斷為明代期間建造。
古橋南側石縫斜生一株老松,根部樹圍2.4米,樹高6米,覆蓋面積足有200多平方米。據說石橋周邊原來都是青松老林,橋身長出的參天古松應是彼時松樹果籽掉下自然滋長而成的。古松與古橋不離不棄,唇齒相依,近千年親密相伴,一起見證著歷史滄桑!
進入初夏的彎橋古村,蓊鬱老松掩映的石板古橋,浸水石階捶衣推波的農婦村姑,清溪碧潭趕鴨驅鵝的蓑衣老翁,飛舞嬉戲的白鷺鳥群和光腚戲水的放牛頑童,村居民舍間氤氳散發的嫋嫋炊煙,構成了一幅充滿鄉土風情,恰如「人間仙境」的絕妙圖畫!
彎橋雖歷經風雨侵蝕,整橋卻無明顯改動,具有一定的科學與歷史價值,經德化縣人民政府1991年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美篇 振翼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