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6月7日訊 昨日上午,以「保護環境、科學放流、關愛生命、文明放生」為主題的高寶邵伯湖「全國放魚日」活動在太平河舉辦,現場放流鱅魚、鰱魚等共500萬尾。
全國放魚日
太平河畔放流500萬尾魚
太平河屬於邵伯湖水域,也是淮河入江水道之一。高寶邵伯湖漁管辦綜合處處長段斌介紹,本次放流活動,是改善和修復邵伯湖水域生態環境、推動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的重要措施。
現場放流的魚苗和魚種包括鱅魚、草魚、花鰱、團頭魴等,共計500萬尾。
草魚,一般喜居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鰱魚,屬中上層魚,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以浮遊生物為食,能有效抑制水體富營養化;鱅魚,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層,也是濾食性魚類,主要吃輪蟲、水蚤等浮遊動物,也吃部分浮遊植物(如硅藻和藍藻類) ,有「環保魚」的雅稱;魴魚,棲息於流水或靜水的水域中下層,對水質要求較高,屬雜食性魚類,以水生植物為食,也吃水生昆蟲、小魚、蝦和軟體動物等。
段斌說,高寶邵伯湖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已初步形成以「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和河蟹為主導品種,小品種(翹嘴紅鮊)為輔的格局。
今年封湖禁漁期間,共開展放流活動28次,在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等湖泊增殖放流鰱、鱅、草魚、河蟹、翹嘴鮊、細鱗斜頜鯝、鱖魚等各類魚蟹苗種87.6萬斤,約8746.9萬尾(只),其中大規格魚種約75.9萬斤。
漁業潛力大
增殖放流品種成為優勢魚種
近年來,高寶邵伯湖漁管辦實施了漁業資源及生態環境監測工程,依託農業部種質資源保護區管護站建設項目,加強湖區水域生態環境常規性檢測。
監測評估顯示,湖區漁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湖泊發揮良好淨水功能,出湖口總氮、總磷、石油類等指標明顯低於入湖口;湖泊底質重金屬含量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魚類等生物多樣性指數較豐富,鱅、鰱、翹嘴鮊、魴等增殖放流品種進入十大優勢種,浮遊動植物、底棲動物等餌料資源豐富,在現有捕撈產量和生物存量基礎上,仍有4668噸漁業潛力。
段斌介紹,高寶邵伯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已增至5個,總面積21.4萬畝,其中核心區4.05萬畝,主要保護對象多達10餘種。在農業部公布長江流域保護區全面禁捕名錄後,寶應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率先實現了全面禁捕。
設置限捕區
禁止使用兜網扳網等大型漁具
目前,湖區退養還湖工作實際已完成總面積為65874畝。漁管辦已在邵伯湖和寶應湖率先建成限捕區兩處,總面積1.01萬畝。在限捕區內,除地籠網等禁用漁具、漁法外,限捕區內還一律禁止使用兜網、扳網、蝦網、蝦拖網等大型漁具和灘網、漁籪、蝦籪等定置漁具;絲網、旋網等小型流動漁具,達到《高寶邵伯湖準入漁具目錄》相關捕撈漁具準入標準的方可進入生產。
在既定每年持證養殖退出1.1萬畝任務目標的基礎上,今年漁管辦建議將2018年「退養還湖」任務調整到兩萬畝,加快區域退養還湖總體進度。目前,相關縣(市、區)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中,確保年底前完成既定任務。
特別提醒
民間放生要科學
放生物種需選用本地種
漁政部門介紹,近年來,民間放生活動逐漸增多,對弘揚關愛生命、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的理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一些不科學、不規範的放生活動,不僅沒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本次放流活動,接收揚州文峰慈善基金會捐贈9.8萬元用於公益放流,以號召群眾規範放流、放生行為。
段斌介紹,適宜放生的水生生物應當是本地種,禁止使用雜交種、選育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放生,防止對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系統造成危害。公眾在開展水生生物放生活動時,要嚴格遵守《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等有關規定,主動向漁業部門報告放生的種類、數量、規格、時間和地點等事項,並接受監督檢查;用於放生的水生生物苗種,應當來自有資質的生產單位,並依法經檢驗檢疫合格。
記者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