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種入江。 資料圖片
江邊放流。
採購苗種。
16日、17日,長江揚州段開啟冬季放流,這也是長江揚州段全面禁捕禁釣後的首次放流活動。本次共放流105萬尾「四大家魚」和12萬隻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
110多萬尾魚蟹「躍」入長江
16日,漁政人員組織人手,在廖家溝與長江交匯處放流蟹苗。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饒煒介紹,當天共放流中華絨螯蟹蟹苗12萬隻。
昨天,漁政人員前往高郵苗種場,由專業人員現場檢驗檢疫魚苗,包括測量苗種長度、苗種是否健康等。「經過檢查發現,苗種生長狀況良好,決定起運,前往長江放流。」
「這次採購的苗種,都是長江『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是長江常見的經濟魚類。」漁政人員說,共採購放流了105萬尾,「規格相對較大,每條魚都至少13釐米長。」
17日晚,105萬尾魚苗被運到長江江邊,並順利放流入長江,「為了提高放流魚苗的成活率,我們都是當天下午開始用活水車裝運,到晚抵達江邊放流,放流結束時,都晚上8點多了。」
「冬季放流的好處是苗種成活率較高。」漁政人員解釋。
長江魚蝦多了,巡邏時魚都跳上了船
「放流,是為了更好恢復長江漁業資源。」漁政人員介紹,從他們的觀察來看,自禁捕後,長江魚蝦明顯多起來了。
在長江瓜洲段,瓜洲船閘南江段,每天都能觀看到成百上千次的魚兒躍出水面的鏡頭,「這在過去是很少見到的,人在岸邊,就能明顯感覺到江裡有很多的魚。」
讓饒煒等漁政人員更加興奮的是,現在在長江巡查,「魚躍龍門」的景象已經很常見。「12日我們去巡江,一尾花鰱從水中躍起,直接跳到了甲板上。據老漁民說,這樣的情景,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才能見到。」
除了長江幹流明顯魚多,長江支流如廖家溝魚兒也多了,漁政人員已發現一些淺灘成為魚兒的產卵場,「這是支流漁業資源恢復的很好佐證。」
長江上「落霞與群鶩齊飛」
一江清水、落霞、群鶩,這樣的畫面,讓人心生寧靜。漁政人員說,這樣美麗的情景,現在長江揚州段就能看到。
12日,漁政人員乘坐執法快艇,沿長江揚州段岸線巡查,在江面發現成群的白鷺、蒼鷺以及野鴨,「白鷺裡,應該有大白鷺、中白鷺,野鴨警惕性非常高,距離遠,認不清是什麼種類。」
「只有魚兒多了,水鳥才會多。」漁政人員說,鳥兒在長江邊越冬,說明長江裡魚很多了,「過去我們巡江,江面上都很少有鳥兒。」
「現在長江禁捕禁釣,而且環境保護措施也陸續出臺,生態越來越好。」漁政人員說,現在長江的漁業資源,給他們的感覺就是「越來越有活力了」。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邵伯湖、高郵湖已先後發現國家二級保護魚類——胭脂魚;邵伯湖、高郵湖還出現了鰻魚苗、鮰魚,這些都是典型的「江-湖洄遊性」魚類。
「很明顯,這些都是從長江洄遊到湖區的。」漁政人員介紹,過去江湖通連時,很多長江魚都會到湖泊裡去「育肥」,後來有了閘壩阻隔,加上漁業資源衰退,湖區就少了,「近年來,江-湖雖然依然有閘壩阻隔,但也會在合適的時間開閘,客觀上促進了江-湖之間的漁業資源交流,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長江魚類在增多。」記者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