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法典新增居住權規定與抵押權發生衝突,如何保障債權人利益?

2020-10-23 法律助手夜未央

我國即將生效的《民法典》新增了居住權制度,從立法本意看,居住權制度,是基於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而設立。但是,現實生活中,如發生債務人利用居住權制度,惡意逃避債務、規避執行的行為,又該怎麼辦呢?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講解什麼是居住權,居住權制度的設立將對抵押權的實現造成哪些影響。

一、什麼是居住權?

法律規定: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規定: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案例:張三名下有一套房子,看到李大爺沒住所,同情李大爺,與李大爺籤訂居住權合同,約定居住期限自李大爺去世之日結束。並辦理了居住權登記。

案例分析:居住權屬於用益物權,所謂用益物權,是指以一定範圍內的使用、收益為目的而在他人之物上設立的定限物權。本案中,假設張三用其名下的房子,為李大爺設定了居住權,那麼,李大爺自居住權設立之日起,就取得了對該套房屋享有佔有、使用的權利。(李大爺可以一直居住到去世。)但是,李大爺對該套房子並不享有收益權,這也體現了居住權對於保障弱勢群體的功能定位。


二、當抵押權遇上居住權怎麼辦?

現實生活中,債權人借錢給債務人,為了確保債權的回收,一般都會設定不動產抵押登記,這也是目前對債權人最為有效的擔保措施。但是,《民法典》新增居住權制度後,會涉及什麼問題呢?

抵押權與居住權設立順位所涉及的效力問題

  • 1、居住權先於抵押權設立

案例:張三向王五借100萬元,擬將其名下的房屋抵押給王五,二人一同前往不動產登記中心辦理抵押登記時,發現該套房屋已被設立居住權(期限自李大爺去世之日止)。

案例分析:王五發現該情況後,大概率不會出借100萬元給張三。因為,只要李大爺不去世,一旦張三違約時,王五申請法院拍賣該套房屋時,就會面臨無法清場的局面。最終,只會導致該套房屋拍賣價格過低,王五債權得不到保障。

  • 2、抵押權先於居住權設立

這也是我們要重點探討的問題,也是目前法律的空白

案例:張三向王五借100萬元,將其名下的房屋抵押給王五。其後,張三為逃避債務,又將該房屋為張三的兒子設立居住權(居住權期限至張三兒子去世之日止)。

案例分析:假設張三違約,王五申請法院拍賣該套房屋後,發現,該套房子已被設立居住權(居住權期限至張三兒子去世之日止)。這時,該套房屋司法拍賣成交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而王五享有的抵押權也流於形式,無任何實質意義。

三、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居住權與抵押權同屬用益物權,在《民法典》創設居住權保證弱勢群體利益的同時,也應保障抵押權人的利益。

1、當居住權優先於抵押權設立時,抵押權人能夠識別到居住權已經設立的狀態,對於後續再次設立抵押權的行為,是抵押權人利弊的權衡,如其願意承擔抵押權不能實現的風險堅持設立抵押權,是其意思自治,法律不加以幹涉。

2、當抵押權先於居住權設立時,如不解決好二者之間的衝突,將會對抵押權人的權利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為此,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 (1)已經設立抵押權的房屋,不能再次設定居住權;(該措施得以實施的概率不大)
  • (2)已經設立抵押權的房屋,再次設立居住權時,居住權人必須做出承諾:同意,一旦抵押權人處分該套房屋時候,居住權人自願放棄其後續的居住期限,這樣才能有效保障抵押權人權利的實現。否則,將導致大量債務人利用居住權制度惡意逃避債務、逃避執行的情況發生。



綜上,基於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而設立居住權設立的目的是很好的,但是,也要注意維護好抵押權人(債權人)的利益,尤其是需要出臺相關規定,解決好當抵押權先於居住權設立時,抵押權與居住權二者之間效力衝突的問題。

我是:法律助手夜未央。分享法律知識,解答法律困惑。

相關焦點

  • 當「抵押權」遇上「居住權」
    雖然在我國《物權法(草案)》中曾規定有居住權,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正式吸收到《物權法》中。2020年5月28日我國通過的《民法典》將《物權法》被刪掉的「居住權」制度重新予以規定,期盼已久的居住權制度終於被納入法律規定中,充分體現出國家為應對時代發展及時作出的鮮明態度,「房子是用來住的」,更體現出我國法治取得的進步。
  • 【談「典」說法】當「抵押權」遇上「居住權」
    雖然在我國《物權法(草案)》中曾規定有居住權,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正式吸收到《物權法》中。二、居住權與抵押權並存在設立時的衝突(一)存在抵押權,再行設立居住權居住權屬用益物權,抵押權為擔保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通常不排斥彼此存在。
  • 高聖平、範佳慧:不動產上抵押權與利用權的衝突與協調丨前沿
    民法典物權編一以貫之體現了「物盡其用」原則,在不動產抵押權設立前後,均可能發生所有人將不動產之使用價值讓渡於其他人的情形,不動產抵押權與利用權之間(尤其是抵押權實現時)難免有相互凌越之處。二者發生衝突時,兩者間的優先次序如何確定?當確定其一優先後,不動產抵押權人、利用權人以及抵押人、抵押物第三取得人的利益又該如何平衡?
  • 「談「典」說法」當「抵押權」遇上「居住權」
    2020年5月28日我國通過的《民法典》將《物權法》被刪掉的「居住權」制度重新予以規定,期盼已久的居住權制度終於被納入法律規定中,充分體現出國家為應對時代發展及時作出的鮮明態度,「房子是用來住的」,更體現出我國法治取得的進步。當「抵押權」遇到「居住權」,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 民法典來了,銀行合同中的那些必改條款
    尤其是關於民法典出臺後,「債權人」、「被擔保人」與「借款人」、「擔保人」的關係如何構建;金融機構在業務開展和實施中的法律權利是不是有所限制和影響?對於一些新型的融資結構和擔保安排如何看待等。>2)通知債務人部分,民法典規定了「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 這些房產新規開始實施,涉及居住權、抵押權...
    該條款規定了物業服務人的信息公開義務,有利於保障業主的知情權。 4、新增「緊急情況下使用維修資金的特別程序」 在緊急情況下,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可以依法申請使用維修資金。
  • 抵押權人與債權人不一致 抵押權如何實現
    而相應的抵押擔保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卻是債務人與網貸平臺,債務人將抵押物抵押給平臺,在債務人逾期不履行債務時,由平臺行使抵押權。平臺再將抵押權折價、拍賣或變賣後所得的價款按照比例清償給投資人本金和利息。   根據《物權法》第179條第二款之規定,在抵押擔保中,債權人為抵押權人。上述將平臺作為抵押權人的做法顯然與該條規定不符。
  • 【賀州律師解讀民法典】《民法典》物權編相關規定的七個解讀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保障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的到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民法典物權編:從理論到實踐,談談居住權(下)
    對於我國來說,居住權制度是屬於我國《民法典》的新增規定,其功用和意義不可小覷:一是在理論層面,居住權制度對於完善用益物權體系、突破「一物一權」的法定原則、豐富物權體系種類等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二是在實踐層面,為離婚一方生活困難者的居住權利保護、為「以房養老」模式的設計及老年人權益保障,為公租房、廉租房、共有產權住房的糾紛提供新的解決渠道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 民法典解讀 |彭誠信:《民法典》物權編的進步、局限與未來
    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的《關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的說明》,規定居住權「有助於為公租房和老年人以房養老提供法律保障」。基此,《民法典》物權編用專章(即第14章)規定了居住權。如此規定在理論上並非沒有爭議,具體表現在:在同一標的物上,登記與交付兩種公示方法的效力衝突如何協調?換句話說,在同一標的物上,作為所有權變動生效要件的交付與作為擔保物權對抗要件的登記之間何者效力在先?5.新增貨物價款抵押的超級優先權制度。
  • 民法典視角下銀行貸款合同修改要點30例
    第1款為新增。第2款來源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法〔辦〕發〔1988〕6號)第66條第2句。本條規定默示同意的三種情形: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交易習慣。除此之外應當明示反對。在商業銀行業務中,可能遇到相關問題。
  • 債權人不起訴抵押人能否視為放棄抵押權?
    一、訴訟主張債權未起訴抵押人,不得推定債權人放棄抵押權!裁判要旨:抵押權的拋棄需要以抵押權人的明確意思表示為要素,本案以延河信用社為代表的七家金融機構雖未在訴訟中起訴新合作公司承擔擔保責任,但其作出了不放棄對新合作公司抵押權的明確意思表示,另外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的規定抵押權人對抵押權的行使有選擇訴訟或其他方式的權利。因此本案中龍井農商銀行並未喪失對新合作公司的抵押權。
  • 擔保人相互追償規則重大修改,債權人如何避坑(修訂版) | 民法典擔保新規
    最後,為緩和體系衝突問題,《民法典擔保解釋》第18條⁶規定,如債務人自身對債權提供物保的,擔保人向債權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並主張行使原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的擔保物權。該條款限縮了《民法典》第700條保證人代位權的範圍,將代位權利範圍限縮在對主債務人本身的主從債權,一定程度上緩和《民法典》第700條與第524條的衝突問題。
  • 我在閔法學民法典|《民法典》物權編學習心得(擔保物權)
    相較於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二條新增了「擔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該新增內容擴大了擔保合同的範圍,將合同編中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保理合同等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一併納入,共同適用該編條文的規定。對於上述合同而言,其內容具有擔保性質,於民法典施行後同適用登記對抗制度,有助於保障交易的快捷及安全。
  • 民法典物權編上新:居住權及其適用場景
    居住條件和要求則更為細化,可以包括設立居住權的背景原因,居住需求發生變化時的調整方案,以及房屋管理、修繕等費用的承擔等等。老嚴夫婦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教訓,家人之間的倫理道德和親情並不能完全依靠,選用制度保障,雖然少了幾分溫度,但在核心利益衝突的時候,也留了一條體面的退路。居住權在房產的代際傳承中,存在較大的運用空間。在老嚴夫婦的故事中,老兩口其實可以把所有權給兒子兒媳的同時有所保留,在房產上設定居住權,保證自己能在房子裡居住至終老,既把資產留給了後輩,也是對自己老年生活的保障。
  • 有抵押權的二手房能否買賣?民法典告訴你!
    新規詳解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實施。這是我們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又一個裡程碑事件,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民法典》中部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財產性規定。
  • 《民法典》解讀十四:抵押權
    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生房產的租賃權和抵押權衝突的問題,根據物權法第190條的規定:「訂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財產已出租的,原租賃關係不受該抵押權的影響。抵押權設立後抵押財產出租的,該租賃關係不得對抗已登記的抵押權。」
  • 民法典關於「留置權」是如何規定的?
    原標題:民法典關於"留置權"是如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保障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的民法典,內容包羅萬象,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本期我們先來了解了解《民法典》關於留置權是如何規定的。第十九章 留置權第四百四十七條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留置已經合法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並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前款規定的債權人為留置權人,佔有的動產為留置財產。
  • 《民法典·物權編》亮點解讀:抵押權的追及效力
    不動產物權轉讓的,根據《民法典》第214條的規定,「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可見,不動產的抵押和轉讓,均有登記公示及公信力的保障,抵押權人的風險會小得多,抵押權人和抵押物的買受人也都可以從登記簿獲知不動產權利信息,包括抵押權負擔。那麼,不動產抵押人能否免除「及時通知」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