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說:三歲定終身,意思是孩子3歲的性格就成形,到他老了都是這個性格。
3歲真的決定終生嗎?目前有這種看法。
根據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給1000名3歲幼兒做的實驗觀察得出結論是:這些3歲的幼兒言行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卡期比教授還提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
其實比起3歲更重要的是2歲這個階段,如果能在孩子2歲時教育好,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位優秀的公民。然而在2歲的時候,父母沒有教育好孩子,孩子極有可能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孩子。
因此,父母教育從孩子兩歲就開始,不要說等孩子3歲開始懂事才開始。尤其是當我看完了《可怕的兩歲》這本書後,我更加堅定這個看法。
《可怕的兩歲》這本書是為了幫助父母理解孩子在兩歲這個非常重要階段所具有的本質特徵,還幫助父母應付還沒有辦法做出最佳選擇的孩子,使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有良好的性格,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開始培養出來。
《可怕的兩歲》的作者是約翰·羅斯蒙德,是樂觀育兒中心(Center for Affirmative Parenting)負責人。該中心總部位於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是國家級資源中心,致力於為父母提供實用的育兒建議及資源。他是著名家庭心理學家、專欄作家、在美國擁有讀者數量最多的育兒專家之一。
美國有句俗語,叫"Terrible 2, Horrible 3, and Unbelievable 4."中文的意思是可怕的2歲,恐怖的3歲,以及難以置信的4歲。2歲的孩子被稱為可怕,是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會意識到自己可以去做成一些事,什麼事情都要插手,凡有事不順心就尖叫,喜歡跟父母對著幹。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他們會躺在地上打滾、大吼大叫、胡踢亂踹。他們好像有雙重人格,剛剛是好像天使的孩子,轉眼就變成惡魔。
如果在孩子2歲的時候沒有教育他世界的真實樣子,他們到成年還是以自己為中心,認為世界都是圍著他轉的,那他會變成苛刻、任性、忘恩負義、目中無人的人。
16歲的問題少年初雲,她非常叛逆,一逮到機會就出去混,她交往的朋友都是她父母不贊成的。去的地方都是父母不讓她去的,做的事都是父母禁止她做的,像喝酒、抽菸。她的父母拿她喝酒,抽菸的證據和她對質的時候,初雲永遠說不是她的,是朋友的。她的媽媽說:「初雲兩歲的時候,我就知道她會永遠讓我感到頭疼。」
初雲在兩歲的時候,會夾著腿憋住大便,問她要不要上廁所,她堅持說不要。之後媽媽會在客廳的角落發現她的排洩物,問初雲這個排洩物是不是她的,初雲總是不承認,媽媽也沒有讓她承認。媽媽惱火,衝著初雲大叫,威脅要打初雲。但初雲卻不害怕,還繼續這樣做,到16歲初雲還繼續做同樣的事。
因此,在孩子2歲的時候,父母要盡力告訴他宇宙的真實樣子,讓他們接受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為止。孩子在這階段的轉變,為以後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2歲的孩子最麻煩的,因為他們總是不聽父母的話。每位兩歲孩子的父母都想要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話的要領和秘訣。
在《可怕的兩歲》這本書裡,提供一個方法:具體,簡潔,命令這三個有效溝通原則。
2歲的孩子最喜歡爬高爬低,這時候,家長們想讓孩子聽話從高處下來,那就要按照這三個原則來進行溝通。家長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希望你從桌子上下來。」其他不要多說,因為多說兩歲的孩子根本聽不到,他只會挑他喜歡的來聽。也不用跟他們說「禁止」這個詞,他們聽不明白。語氣是命令,不是請求,不然孩子以為你是跟他討價還價,要收買他或威脅他。
越小的孩子越要堅守規則,不然他會不斷挑戰你的底線,因為每個孩子都會試探父母的規則。如果孩子打破規則,父母卻不處理,還威脅他,那他下次還是嘗試試探這項規則。
外出餐廳吃飯,兩歲的孩子喜歡在餐廳走來走去,父母是最頭疼。這時,父母需要做的是要堅守望規則,不能讓他在餐廳裡搗亂。父母把孩子帶到餐廳外面,出去時可以跟服務員說:「我要帶孩子出去,他一安靜下來我們就回來繼續把飯吃完。」然後把孩子帶到車上,對他說:「等你不走來走去了,我們就回餐廳反吃完。」然後不看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幾分鐘之後,跟他說:「我們現在要回去把飯吃完,你準備好了嗎?」他說準備好了,再回去餐廳吃飯。
之後他再試探規則,父母必須堅守規則,言出必行。這樣孩子最終會知道:無論他怎樣大吵大鬧,父母都不會配合他,並且會做一些他不喜歡的事。這樣孩子會對自己控制,也學會自律。
《可怕的兩歲》這本書裡提到母親是教育兩歲孩子的最重要角色,母親要轉換角色,不再是孩子的僕人,而是孩子的權威人。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數量,孩子遇到什麼問題,不是馬上幫他解決問題,而是引導他自行解決,到他真的無法解決,再幫助他。最重要的是把妻子的角色排在首位,母親的角色排在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