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1歲到2歲的熊孩子是否有過這些表現呢?
醒著的時候像上了馬達的機器一樣走個不停,家裡什麼東西都想伸手「研究」一下,什麼事都想要沾手;一言不合就情緒失控,總是大哭大鬧;「不」「不要」「不行」時時掛在嘴邊;吃飯的時候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喜歡全家人都圍著他轉......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說明,「可怕的兩歲」來了!
什麼是可怕的兩歲呢?
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是最麻煩的時候。這時他們處於人生的的第一叛逆期。因為這個叛逆期最典型的時期出現在兩歲,所以也被稱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為人父母,怎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孩子的「可怕的兩歲」階段呢?
著名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在他的書籍《可怕的兩歲》中,詳細地講解了安然渡過「可怕的兩歲」的秘訣,並從孩子的如廁訓練、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控制咬人等過激行為、領地意識等多個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
約翰·羅斯蒙德不僅是美國著名的家庭心理學家,也是一個專欄作家,他還是樂觀育兒中心(Center for Affirmative Parenting)的負責人。樂觀育兒中心是美國國家級資源中心,致力於為父母提供實用的育兒建議,這為約翰·羅斯蒙德研究「可怕的兩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各種支持。
01
兩歲的孩子,確實令很多父母感到崩潰,但兩歲同時也是孩子在人生中最重要的過渡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之所以苦惱、任性、不講理,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在萌芽,他們認識到「我」的存在,開始對心理領地產生所有權的意識,並且開始想要獨立完成事情。
但此時,孩子的身體功能和心理技能還跟不上,所以就產生了矛盾。想做卻無法完成一件事情的矛盾感,往往會讓孩子鬧騰不已。
當你被兩歲的孩子整到崩潰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這是全世界兩歲孩子的通病」,不要誤解了自己的孩子。
下面讓我們從生理髮育和心理社會發展因素方面,來描述兩歲孩子的特徵。只有了解兩歲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養育他們。
第一個特徵是,沒有形成挫折耐受力,沒有社會化。
只要孩子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他們的眼睛和手指、頭腦不協調的時候,可能瞬間就會崩潰、會嚎啕大哭、會胡踢亂踹,還可能會暴走不停。
沒有社會化的孩子在情緒爆發的時候,完全不會在意自己是在哪個地方發脾氣,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會傷害到誰或者會有什麼後果。
第二個特徵是,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知識技能在飛速發展。
兩歲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們的話語成人可能理解不了,也不用擔心沒有聽懂孩子在說什麼。孩子一天不停地在說同一個詞語的時候,做父母的只要點頭回應就好,也不要為孩子一天都在說一個詞語而感到厭煩。
第三個特徵是,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已經開始發展。
兩歲的孩子好奇心非常重,不管看到什麼,都想去摸一摸,什麼事情都想要插手,這就很可能把家裡弄得一團糟。
孩子逐漸開始發展的想像力,會讓他們虛構出各種各樣的朋友,以及他們害怕的東西,並且他們相信,腦海裡虛構的事物是真的。
第四個特徵是,孩子認為自己是父母的主宰,也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識,會堅決不聽父母的意見,他們會在出門的時候自己跑開,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還會做出其他惱人的事情。
第五個特徵是,孩子極度以自我為中心。
兩歲的孩子會希望父母每件事都要做得令他滿意,父母就要圍著他團團轉。例如,他們想喝牛奶,父母把牛奶端過去之後,他們可能一邊喊一邊將牛奶打翻在地。拿給他牛奶,他又想喝橙汁;你拿了橙汁,他可能會說又想喝牛奶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好好渡過叛逆期,讓「可怕的兩歲」變成「可愛的兩歲」呢?這就需要父母做好角色轉換,從孩子的僕人轉換到權威人士開始。作為一個權威人士,父母要與孩子間設定界限,還要挖掘孩子好的一面。
02
現代不少人覺得,給孩子儘可能多的關注才是最好的養育,而作者認為,在孩子兩歲之前,這種觀念是對的。但是當孩子來到了「可怕的兩歲」,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這種想法就不適用了。
如果父母把全副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以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是父母的主宰。長期以往,很容易形成囂張跋扈、極度自我的性格。
作者提出育兒有三個季度,第一季是0-2歲的服務季,第二季是3-13歲的權威季,第三季是13-18的指導季。
在育兒的服務季,我們要服務孩子,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當孩子進入權威季之後,我們要開始訓練孩子獨立,要樹立起父母的權威,讓孩子聽話。
「可怕的兩歲」正是孩子從服務期轉到權威期的重要過渡,這個階段,父母要設定好與孩子之間的界限。書中給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父母要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數量。
這個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數量,可以是一次少做一件事,逐漸將自己代為履行的職責分配給孩子。例如,我們可以培訓孩子自己上廁所,先從讓孩子自己拿紙巾,再到自己拿紙巾到便盆蹲下,就是一步步放開自己的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其次,父母要在心理和情感上與孩子劃清界限。
當父母忙碌的時候,如果孩子過來打擾,那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去玩兒。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問題,父母都應該先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當孩子無法解決的時候,父母再幫忙完成。
有些孩子還會無理取鬧地要求父母做各種事情,要是父母不答應就鬼哭狼嚎,這個時候父母依然要堅決維護自己的權威。因為如果答應了這一次,那麼下一次孩子還是會以同樣的方式讓你幫他完成事情。
最後,夫妻關係在家庭關係中處於核心地位。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母親容易將全部心思放在孩子的身上,從而忽略了丈夫。如果父親能夠熱心地幫助母親,母親也能有意識地從孩子的僕人轉變成權威人士,那麼婚姻關係也會更加融洽。
從關注親子關係到回歸婚姻關係的夫妻,會花更多時間在彼此的身上,而非孩子的身上,他們變成了兼職的父母,全職的夫妻,這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研究表明,婚姻關係親密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也會發展得更好。
03
要想在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培養好孩子的性格,我們還要想辦法去挖掘孩子更好的一面,和「可怕的兩歲」說再見。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挖掘孩子更好的一面,從而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首先,鼓勵和提倡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
父母要確保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活動。
孩子兩歲的時候比較喜歡在沙子上玩,喜歡去蕩鞦韆,喜歡到草地上散步等等。孩子在進行戶外活動的時候,你什麼都不用管,只要讓孩子知道你在他身邊就好了。讓孩子在戶外參加活動,會讓孩子有更加五彩繽紛的童年。
父母也要鼓勵孩子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相結合。
為了發展孩子的粗大動作,父母可以在家裡安裝孩子爬上爬下的裝備或者器材。同時也要注重發展孩子的精細動作,例如鼓勵孩子玩積木、畫畫、玩樂高等。
其次,固定時間讀書給孩子聽。
為了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我們不僅要考慮到孩子對身體活動的需求,還要考慮到孩子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那讀書給孩子聽就是對智力發展非常有益的活動。建議父母在孩子半歲之後,一天不落地給孩子讀五分鐘左右的書籍。
最後,父母要跟孩子有良性互動。
父母跟孩子之間有良性的互動,不僅可以讓孩子更有安全感,親子關係更加融洽,孩子的發展也會更加全面。
所以我們在平常就要跟孩子多交流、陪孩子玩耍。
跟孩子交流的時候,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來說,簡單明了,還要說得具體一些。
例如,不要跟孩子說,「在商場裡你要乖乖的」,而是要告訴孩子,「在商場裡,你要拉住我的手,拿東西的時候記得先問問我」。儘管有時候跟孩子講話他們不一定懂,但我們也要做到好好跟孩子講話。
為了增加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父母還可以和孩子做遊戲。不過要注重引導孩子,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調查顯示,有足夠玩耍機會的孩子會更加獨立,更加足智多謀,更加有挫折耐受力。
孩子的好性格,需要父母從小開始培養,而孩子處於第一個叛逆期時,就是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