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兩歲還是可愛的兩歲?育兒專家:父母的反應決定孩子的幸福

2020-10-30 盛夏書香

永遠都要記得,你是在和不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好地孩子打交道--《可怕的兩歲》

1、

孩子小的時候,是我們抱著去哪兒就去哪兒,等他長大一點,就是他手指著哪我們去哪。這說明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了,他已經不再是我們懷裡那會咿呀學語的小寶寶了。

從兩歲左右開始,孩子自我意識表現的特別明顯:

01、拒絕分享

前兩天聽到樓下一對父子的對話,孩子執意不讓別人摸他的玩具車,結果爸爸就生氣的大聲嚷嚷:「怎麼就不能讓別人摸一下,人家玩一下不就給你了?」

但是孩子很堅持,就是不讓別人玩,結果被爸爸訓哭了,爸爸還不讓哭。

02、一連串的說不

孩子說不,真的是讓我感到很頭疼的事情,「不行」、「不好」、「不睡」、「不想穿襪子」......,

我稍微堅持一點, 他就大聲的說「不不不」,還要哭,反正是沒有一點可以商量的餘地。

03、咬人打人

有時候孩子的行為遭到我們拒絕以後,他就顯得很不開心,不滿意的時候,就要把手舉起來打人......

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我也會非常非常生氣,有時候恨不得打他一巴掌,但是,如果我們從孩子的發展特點角度來看,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也許看法中就會多了幾分理解。

這裡就有一本很合適的育兒書《可怕的兩歲》,作者是美國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通過這本書,我更加明確的知道了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兩歲以後的發展特點,天性使然,並無惡意。

拒絕分享是因為物權敏感期,孩子只有知道這東西完全屬於自己之後才有可能學會分享。

一連串的說不,仿佛就是在告訴我們「我長大了,我要自己做主」,而不是故意要和我們對著幹!

咬人打人,也並非故意,只是如果有這類情況的時候,我們儘量少帶TA們去公眾場合人多的地方。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如果你能理解為什麼兩歲的孩子會有讓人討厭的舉動,那你就沒有理由為他的行為感到恐慌或者生氣了。

其實,兩歲多的孩子還有很多固執的地方,通常被我們貼上「不聽話、脾氣倔」的標籤,挨打挨罵也成了常有的事,結果呢,孩子崩潰大哭,大人也心裡難受,長期下來,孩子難免心裡有陰影。

所以,如果我們知曉孩子的這些發展特點,也許就能帶著理解的心去看待孩子的行為,那麼,可怕的兩歲也許就可以變成可愛的兩歲。

2、


都說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基本上都是兩歲表現最明顯,那麼,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做點什麼才能幫助他幸福的成長,而不是兩敗俱傷呢?

01、家庭關係的順位

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圍著孩子轉。但是夫妻關係理應大於親子關係我很認同這句話,我們做大人的才是家庭的本位,只有夫妻兩個人關照彼此,把自己的日子過順了,孩子自然也會從家庭環境裡習得一切。

就像大家都共識的一句話,我們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有關父母的一切。

02、嘗試著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還像個小嬰兒一樣的時候我們會事無巨細地照顧他,等他大一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讓他有選擇性地獨立完成一些事情。

養育孩子的最終結果,都是讓孩子走向獨立,所以,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培養他的能力,而不是繼續包辦。

比如最簡單的事情:吃飯。當他可以自己吃的時候,我們就不要追著餵了,我們怕他餓,怕他冷,但是吃飯就是自己的事情,他需要慢慢掌握這個能力。

能力是一點一點培養的,並非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那一句「長大了就好了」,不學,長大也好不了。

同時,我們有必要用行動讓孩子知道,我們不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假若你需要,我們也不會不管。

03、控制自己擔心的情緒,其實孩子很穩當的

有一次,孩子在宜家隨手拿起來一個大玻璃瓶,說實話,我好擔心那瓶子掉地上了,然而,孩子一臉輕鬆地告訴我,這瓶子好大呀。

我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擔心,用平和的語氣告訴他,「嗯呢,好大的一個玻璃瓶子」,他滿足之後,自己把玻璃瓶放好,轉身離開去玩別的了,我懸著的心也才放下來。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嚴肅的說出那句話「不要摸,小心摔到了。」帶孩子四年以來,我發現,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大概有數的,他沒數的時候,他會尋求幫忙的,到時候我們多點鼓勵或者一起完成就好。

多給予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你越是說他穩當,他就會表現的越是穩當,比如那個玻璃瓶,即使是摔壞了,我們去補救就好了。

04,用肯定句式說話,這招真的很好用

有時候,越是想讓他把東西撿起來,他越是像沒聽見一樣,好幾次,都把我氣得想上火,其實,也沒多大個事兒。

換個語氣,比如說「把你的玩具送回家,躺在地上會冷的」或者「看我們誰把這個玩具先撿起來」,保證孩子都很樂意的合作,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我們在教孩子處理事情的同時,也避免了一場大爆發。

被理解的孩子是幸福的,多給予孩子一些鼓勵和自由,讓他慢慢探索吧。

這一時期的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一個重要而奇妙的階段,並且父母的引導和態度能夠直接決定這個時期是好還是壞,如果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那麼這將成為孩子人生中的轉折點。--約翰·羅斯蒙德

相關焦點

  • 做「兼職母親」,把孩子從「可怕的兩歲」變成「可愛的兩歲」
    「可怕的兩歲」變成「可愛的兩歲」?2歲既是培養孩子好性格的開始,真正的育兒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也是孩子成長期重要的過渡期。這一特殊時期是會成為最好的時期還是最壞的時期,取決於家長能否了解孩子的天性,是否能制定出清晰的育兒目標。
  • 可怕的兩歲?可愛的兩歲!一本好書教您育兒,可怕變可愛
    書的名字是《可怕的兩歲》,是美國育兒作者羅斯蒙德女士的作品。我家老三正好處在快兩歲的年齡,最近自我意識萌發,在家裡各種作,雖然我知道他的很多行為並不是故意惹我生氣,但是還是有些抓狂。網上搜了半天,又問了幾個兒科工作的好友的意見,最後決定讀一下羅斯蒙德女士的這本《可怕的兩歲》。分享心得之前先吐槽一下我的看書速度,好書到手三天還沒看完,這真不是我讀書的風格!還是姑娘的時候,一本上萬頁的金庸小說全集我都能不吃不喝一口氣讀完,可現在要一口氣看完一本書真的只能是奢求,在照顧好小朋友的同時見縫插針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全職媽媽要修煉的高級功夫。
  • "可怕的兩歲",並不是孩子可怕,而是父母把這一切推向了孩子
    ,兩歲的孩子以可怕而聞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也是名副其實。不過,兩歲的孩子同時也處在人生奇妙而又重要的過渡階段。這一突破期會成為最好的時期還是最壞的時期,取決於家長能否了解孩子的天性,是否能制定出清晰的育兒目標。
  • 兩歲的娃,到底有多可怕?育兒專家:錯誤的教育理念影響孩子一生
    帶孩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嗎?相信很多父母會回答:帶孩子是一件既幸福又頭疼的事情。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兩歲的時候是最讓人頭疼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叛逆的思想,好像什麼都要跟父母對著幹才更開心。但是,有專家認為,可怕的並非是兩歲的孩子,而是父母錯誤的教育理念案例:今天周末,閒著在家沒事幹,我就看了一檔教育孩子的節目,想著多多學習一些教育方法。
  • 老母親再出徵:可怕兩歲or可愛兩歲
    恰恰因為她如此乖巧懂事,又對我萬分依賴,我才想知道,是她天性如此,還是我的教育方式導致如此?其中,我特別在意的是,在引導她成長這件事上,我是否介入太多?最近在讀《可怕的兩歲》。按照親密育兒的觀點,我的做法很好,充分照顧了孩子的情緒。按照《可怕的兩歲》的觀點,我是在縱容一個在試探我底線的魔鬼,她終將變本加厲。後續如何?她果真回家就不哭了。這個結果可以這樣看,她起床氣的壞情緒得到了有效釋放,所以情緒恢復穩定。
  •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就從「可怕的兩歲」開始
    比如,你讓孩子吃飯前要洗手,他不配合;你告訴孩子睡前要乖乖刷牙,他不願意;天氣降溫了,你讓孩子穿上外套,他也偏偏不肯。總之,在孩子成長到兩歲左右的時候,也是父母覺得孩子是最不聽話,最不好管教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從出生後長到兩歲左右的時候,被稱為「可怕的兩歲」。
  • 怎樣把兩歲的孩子從「可怕」培養成可愛-《可怕的兩歲》讀後感
    今天聽的這本書,是著名的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的《可怕的兩歲》。因為家裡正好有個處於這個階段的娃,所以很有感觸。雖然娃現在兩歲還差一點點,也沒有書中描寫的那麼可怕,但是文中描寫的很多情況都有發生。比如說對什麼都非常好奇,什麼都要沾手;比如小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大哭大鬧;比如吃飯的時候總是喜歡吃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 育兒專家說,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鄰居安媽向JoJo媽抱怨說女兒安安最近進入「可怕的兩歲」,整天不是哭就是鬧。買玩具也哭,不買玩具也哭,餵飯的時候故意把碗碰掉,鬧著要吃零食,遇到熟人讓她打招呼,她也是兇兇的說不要,各種無理取鬧,各種耍潑撒無賴,拿她一點辦法也沒。
  • 真正的育兒從兩歲開始,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這個困惑,在孩子兩三歲時,孩子會突然變得特別難以管教,說啥都不聽,不講道理,躺地上撒潑打滾耍無賴,逼迫父母投降。其實,在孩子兩歲左右,他會萌發出自我意識,進入新的自主探索階段,這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如果父母處置不當,孩子很可能就陷入「可怕的兩歲」怪圈,甚至影響以後的性格。
  • 三種育兒習慣,正在消耗孩子的天賦,從孩子的角度挽救可怕的兩歲
    3種育兒習慣,正在磨滅孩子的「天賦」①給寶寶買過多的玩具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中提到: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反而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所以,儘可能少看電視,或者關上電視,為孩子提供可以得到鍛鍊和提升的環境及體驗,才是正確的做法。從孩子的角度挽救可怕的兩歲從《可怕的兩歲》一書中,我學會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學步期、乃至整個學齡前階段孩子的心理變化和需求,知曉了家人如果做才能激發出孩子的天賦,促進寶寶各方面均衡健康的發展。
  • 為人父母,怎樣更好地應對孩子「可怕的兩歲」?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說明,「可怕的兩歲」來了!什麼是可怕的兩歲呢?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是最麻煩的時候。這時他們處於人生的的第一叛逆期。因為這個叛逆期最典型的時期出現在兩歲,所以也被稱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為人父母,怎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孩子的「可怕的兩歲」階段呢?
  • 兩歲寶寶真的很可怕嗎?可怕的不是寶寶,而是父母錯誤的教育理念
    帶孩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嗎?相信很多父母會回答:帶孩子是一件既幸福又頭疼的事情。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兩歲的時候是最讓人頭疼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叛逆的思想,好像什麼都要跟父母對著幹才更開心。但是,有專家認為,可怕的並非是兩歲的孩子,而是父母錯誤的教育理念
  • 從「可怕的兩歲」到「了不起的兩歲」
    導語:小西學姐經常在想,寶寶綿軟可愛的小嬰兒時期,怎麼這麼快就過去了?!快進入兩歲的寶寶簡直是瞬間變身小惡魔,讓爸爸媽媽每天都精疲力盡。小西學姐求助了我們的老朋友西瓜媽,讓我們一起聽聽專業人士的解讀,一起搞定Terrible Two!
  • 兩歲娃成了「小魔頭」?父母了解這4點,輕鬆應對「可怕的兩歲」
    什麼是「可怕的兩歲」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專欄作家、育兒專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其所著《可怕的兩歲》的書中是這樣定義的: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處於人生的第一叛逆期,兩歲最為典型,被稱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 育兒也分季節,可怕的兩歲父母要做好季節轉變,影響孩子未來30年
    一歲半到3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兩歲最為難纏,被稱為「可怕的兩歲」。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對你的一切都說「不」。掰斷的餅乾、麵包、饅頭,父母無法黏回原來的樣子,孩子哭到崩潰。冬天非穿某件喜歡的夏天短袖出門,否則撒潑打滾。
  • 可怕的兩歲,原來是全世界娃的「通病」,別再誤解他了
    哥哥和嫂子不止一次抱怨:「之前還是可愛的小天使,怎麼轉眼就變成可怕的小惡魔了,每天就聽見他說不不不。」聽完我忍不住笑了,和球球兩歲的時候一模一樣,真是貓和狗都嫌棄她。在育兒這條道路上,沒有母親是孤獨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兩歲的娃,同樣的可怕!
  • 「可怕的兩歲」讓人談之色變,孩子進入可怕的兩歲,試試這麼做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聽說過「可怕的兩歲」嗎?關於可怕的兩歲,這可是很多家長們頭疼的問題。要知道,孩子都會經歷兩歲這個階段,也就是說,「可怕的兩歲」是很多孩子都會經歷的問題,也是很多家長焦躁不已的問題。
  • 這樣做讓「可怕的兩歲」變「可愛的兩歲」
    為什麼寶寶會經歷可怕的兩歲?孩子在一歲半左右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發展到兩歲左右就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父母大多認為這是孩子的一種「叛逆」行為,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因此,Terrible two 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正常環節,也是孩子大運動、智商、情感、社交等方面急速發展的體現。可怕的兩歲有哪些表現?1、喜歡和父母對著來,總是說「不」吃飯嗎?不;喝水嗎?
  • 3種育兒習慣,正在消耗孩子的天賦,從孩子的角度挽救可怕的兩歲
    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工作日的白天都是父母幫忙照看孩子,帶娃辛苦,老兩口也希望孩子能自己多玩會,得空歇在沙發上刷刷手機放鬆一下。於是,給十七買玩具,成了爺爺最愛地日常。起初孩子還能自己玩會,把握著玩具自行研究。結果老人家嘗到了甜頭,玩具越買越多,孩子願意玩或者玩得久的次數卻越來越少。
  • 家長圈流傳的「可怕的兩歲」來了,怎麼辦?1900字乾貨講透
    我軟萌可愛乖乖的女兒哪裡去了,是誰讓我女兒變得如此.刁蠻、任性、一言不合就哭。好吧~誰也沒有奪走我軟萌可愛的女兒,只是丸子快兩歲了,已經邁入了可怕的兩歲這一階段。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兩歲最為典型,故被稱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