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家庭,同一個兩歲的娃。
就在上周,我在丸子身上看到了流傳於家長圈「可怕的兩歲」的影子。
「丸子,我們換尿不溼好不好」「不要」「丸子,我們把外套穿上好不好」「不好」「丸子,我們吃點蔬菜好不好」「不行」.....
卑微的老父親呀!我軟萌可愛乖乖的女兒哪裡去了,是誰讓我女兒變得如此.刁蠻、任性、一言不合就哭。
好吧~誰也沒有奪走我軟萌可愛的女兒,只是丸子快兩歲了,已經邁入了可怕的兩歲這一階段。
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兩歲最為典型,故被稱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s)。
如果你家寶寶出現以下這些表現!那麼恭喜你你家寶寶已經進入「可怕的兩歲」
1:一言不合,情緒失控,大哭大鬧。
2:「不」「不要」「不行」時常掛在嘴邊
3:除了睡覺的時候,整個家都是他的,一切都要按照他的心意來。
4:拒絕別人的幫助,什麼事都要自己動手
......
如果你家孩子也出現這些表現,那麼請讓我再次恭喜你「可怕的兩歲」來了,你準備好接受好暴風雨的洗禮了嗎?
如果你成功渡過了這場暴風雨那麼孩子30年後很可能會活成你想要的樣子,有「責任感」、「勤奮」、「誠實」「孝順」「謙遜」等一切優良的品質。
當然如果你順從了這場暴風雨那麼等你的孩子成年後很有可能會是一個「巨嬰」,非常喜歡李玫瑾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千萬別太順從孩子,因為大部分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知道孩子在一歲半以後的「哭」、「任性」、「霸道」、「自私」「不講理」等都是特別正常的一種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可怕的兩歲」
從孩子出生到孩子兩歲,孩子都是全家的中心,宇宙的唯一,肚子餓了會有人把吃的送到嘴邊,天氣涼了會有人幫他穿好衣服蓋好被子,玩累了會有抱抱,摔倒了會有人哄。
可是從兩歲以後孩子漸漸懂事了,父母開始嘗試樹立威信時,孩子感覺到了自己享受的權利受到了威脅,故出現了叛逆以達到抗議的效果。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在描述嬰兒那種無所不在的自我中心感時,給嬰兒貼上了「自我主義者」的標籤。
如果你仔細的去推敲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其實從寶寶出生開始整個家都在圍繞寶寶轉,用種種行為向寶寶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你就是世界的中心,整個世界都是在圍繞你轉」。
歷史學家兼倫理學者阿克頓勳爵:「權利往往可能導致腐敗,而極權必定導致腐敗」。
如果你有充分的準備,那麼「可怕的兩歲」也會變成「可愛的兩歲」。
關於「可怕的兩歲」給父母一些建議
1:堅定原則,別讓孩子把你的智商拉到2歲。
孩子畢竟是孩子,兩歲的孩子更是偏執到讓你發瘋,可是如果你順從那孩子種種做法,你就會被孩子把智商拉到2歲。
被孩子把智商拉到2歲以後,你就需要想盡辦法去取悅他,去迎合他,去討好他。
可是你別忘記了你是父母,不該是父母去討好孩子,而是孩子去討好父母。
拿出對待強迫症患者和偏執狂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能保平安。
2:以身作則,少說廢話
孩子認識世界的最初都是通過模仿,而這種模仿都是來自父母。不要去試圖和孩子解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不懂,也不會去配合。所以少說廢話,用實際行動去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3:適當的嚴格,適當的放鬆
在自己心裡設置一個底線,只要不觸及這個底線的時候,我們儘可能的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畢竟這個世界除了你和你的家人外還有很多人。
有些道理,社會會告訴他。比如孩子和大孩子搶玩具,被打一次以後就知道以後不能硬搶了。當然我是不鼓勵這種方式的,舉個例子。
4:佛系對待,自己親生的
別怕等你好不容易熬過2歲的時候,你會發現還有可怕的3、4、5、6、7、8...歲,佛系一些,別和熊孩子計較太多,畢竟是自己親生的。
實在忍不住想揍他的時候,就在心裡默念「親生的,親生的」,否則你可能會脫髮、抑鬱、換老公,畢竟發飆了孩子也記不住,不值當不值當。
如果你不想從此淪為孩子的奴隸,那麼請在孩子兩歲到三歲的這一年開個好頭,讓今後的教育變得順利。
這一年你或許會遇到很多問題,你會感覺到束手無策,但是請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教育。
真正的育兒從兩歲開始,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
如果你的孩子即將邁入這個階段或者已經進入這個階段,你還沒有做好準備?那麼我向你推薦這本由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專欄作家、擁有眾多讀者的育兒專家約翰.羅斯蒙德著作的《可怕的兩歲》。
沒有太多的無用的理論,多了一些服務,多了一些實用性。就像地圖一樣實用,告訴我們如何度過可怕的兩歲,並讓孩子也同樣幸福快樂的度過可怕的兩歲。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可怕的階段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
除此之外本書還對家長關注的「如廁訓練」「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等家長重視的問題進行了指導。
此書原價原價42元,現在活動價只要41.6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下單。
希望這些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能夠幫助家長激發出兩歲孩子的最佳狀態,讓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在人際交往中無往而不利。
我是Biu丸子爸爸,多平臺認真育兒達人,專注備孕、懷孕、養育、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向我提問各種懷孕、育兒、家庭問題。育兒路上,讓我陪你一起,慢慢走。溫馨提示:圖片源於網絡,侵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