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你家鄉美食有哪些?」「向大家推薦我最愛吃的梅花糕!」「推薦我們湖北特色早餐熱乾麵!」「黃石港餅!」「還有南京的鴨血粉絲湯!」在一堂連線江蘇南京和湖北黃石的直播課上,百餘位學生以家鄉美食為主題創作出了一幅幅數字海報。跨越空間距離,孩子們用數字科技為美麗家鄉「代言」,讓人眼前一亮。
8月5日開始,由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黃石市教育科學研究科院聯合主辦的「足不出戶,一起玩轉數字科技」直播課堂正式啟動,7期課程將持續直播至8月22日,每晚19:40-20:40兩地師生一起相聚雲端。
科技為孩子的想像力插上翅膀
交匯點記者發現,此次雲課堂的直播內容除了數字海報設計,還包括微視頻創作、H5製作、數字書法程序設計、IPAD音樂製作等多種內容,涵蓋不同領域,滿足學生全方位發展需求。南京市小西湖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李芙蕖告訴記者:「我們的課程跨度比較大,小學到高中的孩子都可以來參與聽課。最初,我們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擔心一些課程內容偏難,對於年紀偏小的學生來說不太好操作。但是在收到學生們提交的作品後,我們之前的顧慮被完全打消。」為了提高孩子興趣,她所教授的H5創意製作課程決定以電子手帳為主題,學生們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來記錄身邊發生的有趣的和有意義的事情。「電子手帳的主題貼近孩子們的生活,許多孩子在上完課不到半小時的時間裡就完成了自己的『處女座』,創作熱情極高。」李芙蕖說。
「這是我第一次學習H5製作,真是太有意思了!」南京市小西湖小學四年級(4)班的唐子進精選了和家人旅遊時拍攝的風景照,製作成H5相冊,將旅途中的美好留存紀念。唐子進告訴記者,自己本以為H5製作起來很困難,但在老師的講解下,自己十幾分鐘便可以完成簡單製作。除了無聲的照片,H5中還可以添加當時的心情,喜歡的音樂以及各種動態效果,將自己的生活分享給他人,有趣又方便。 「專業化帶來的操作難度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很難克服的,所以我們課程的重點不是教會學生使用一款軟體,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軟體來表現自己的創意。」在第二期系列課程中,南京市石鼓路小學教科室主任、美術教研組組長肖思遠圍繞「美食」、「音樂」、「環保」和「動漫」等學生們熟悉的主題介紹了移動端數字海報的創作。「我所設定的主題趣味性和生活感都很強,這也使得學生們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其實,只要打開想像,每一張圖都是大片。」 作為一名「黃石女婿」, 肖思遠收到一些極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時也倍感親切,「有的孩子向大家展示家鄉的街邊美食或者媽媽做的家鄉菜,讓我們在抗疫的這段特殊時期裡,感受到了溫馨與溫暖,勾起了許多回憶。」
傳統文化之「舊酒」入數字科技之「新瓶」
你知道中國書法有多少種類型嗎?你知道中國幾個著名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嗎?在本次直播課堂裡,中華傳統文化與數字科技擦出了別樣的火花。南京市琅琊路小學美術教師高琳主講的數字書法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實際上,數字書法和傳統書法之間聯繫一直很緊密,我希望通過數字書法這一載體,引導孩子了解和學習傳統書法。」高琳以數字書法第三講「壺言趣語」舉例,在課堂中,老師從茶壺講到文人壺,再講到自古以來書法對於人們生活生產的貢獻。高琳表示:「街邊的牌匾,學校的校名,甚至是月餅上的刻字,這些都與傳統書法有關。科技日新月異,有一些孩子可能會覺得科技很高大上,不願意去接觸傳統領域,但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才是我們的最珍貴的『根』。」
在疫情這樣一個特殊期間,許多家長和孩子放棄了出遊計劃。南京市建鄴實驗小學美術老師李多元是一名「博物館深度愛好者」,她從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得到靈感,聚焦博物館中有趣的文物,讓孩子以自己的智慧對文物再創作,並根據一定邏輯或主題剪輯Vlog。「現在許多博物館都開設了線上虛擬場館,即便是足不出戶,我們也可以走進國寶。疫情期間,這些文物其實一直都在雲端陪伴大家,沒有離開。」 在直播屏幕的另一端,許多家長也陪伴著孩子一起參與課程。南京市石鼓路小學五年級(1)班趙溱的媽媽張葉就是其中一員,「老師在雲課堂中介紹的許多傳統文化知識,孩子很感興趣,學習勁頭也特別足。作為家長,每次陪孩子看完直播後,我自己也受益匪淺。」
寧黃兩地再攜手,架起「雲端」智慧橋
「幸福就像一碗熱乾麵,走遍天下仍懷念」,這是黃石市中山小學美術老師查小婷在收到的眾多學生作品中最為感動的一句話。查小婷告訴記者,這句話來自於黃石市中山小學四(11)班學生景旆賢的海報作品。因為難忘疫情期間看過的關於熱乾麵的漫畫,所以景旆賢動員全家,最終想到這樣動人的廣告詞。「這次的直播課活動,南京市的教師作為課程的主講人,來自近20所黃石市中小學的教師負責配合授課和分享交流。在授課過程中,孩子們創作的作品總是一次次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查小婷說。
「聽說你要去旅遊?」「我推薦你來黃石。」「黃石有啥好看的,好玩的?」「發幾張照片給你瞧!」……黃石市廣場路英才學校五(4)班學生胡卓萱在自製H5作品《大美黃石歡迎您》裡介紹了自己美麗的家鄉,收穫了一致好評。黃石市廣場路英才學校美術老師汪文靜表示,江蘇和黃石,風雨同舟,一脈相連。大家選擇製作家鄉味十足的邀請函,其實也是發自內心的想要感謝江蘇兄弟姐妹們的幫助和支持,邀請遠方的朋友來家鄉玩。
汪文靜認為,在和南京老師的溝通交流中,作為一名黃石的老師,自己也學到了很多。「老師需要在不斷交流切磋中提升自身素養,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了解世界,拓寬眼界。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南京的老師下了很大的功夫,不論是教學方式還是內容構思上,都給了我們許多啟發。」 此次的直播課是疫情之後南京和黃石的又一次攜手,也是寧黃兩地同袍之情的延續。「疫情是暫時的,但兩地間教育上的交流和互動會長久的持續下去。我們的直播課程內容將技術和生活實踐相結合,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學生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於生活和學習中。」南京市電化教育館教師、新技術新媒體項目負責人王昊表示,開設直播課程的初衷是給孩子打開一扇窗,讓孩子在技術的浪潮中自由「搏擊」,從而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同時,也希望南京和黃石兩地的老師可以在互動教學中查漏補缺,碰撞出新的靈感。 「目前,我們每節直播課程的實際點擊量基本不低於六千,有的破萬,深受學生家長的喜愛。後疫情時代,我們也將繼續探索教育分享交流的方向,帶領大家一起足不出戶,玩轉數字科技。」王昊說。 交匯點記者 謝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