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用親身經歷講述海洋發電的發展史
近日,我們採訪了一個從事水力系發電行業多年的技術人員。
技術人員:在2000年左右我們在美國紐約籌備洋流發電設備的建設,選址在羅斯福島的東側,這個地方洋流流速大,並且海底平坦,我們把發電機安裝在一個底座上面,然後沉到海底。發電量效率非常高,每年發電時長達7000小時,約79%。而同等投入的風電光電只有25%。我們把線從水中接出來,配置好變電器和蓄電池,然後直接給當地的企業供電。多出來的電量輸送到美國電網。
2010年我們參與了大量的海洋發電項目的研究,部署和下海實驗,傘式,波浪搖臂式,築壩潮汐式等等,其中潮汐築壩中穩定靠譜的,但是投入費用過高,並且選址難。傘式容易壞,後來有機械工程師把傘改良成立式渦輪,類似於樓頂那種無動力通風機,但是機械結構還是比較複雜。波浪搖臂,機械結構比較複雜,傳動損耗能量過多。轉了一大圈,回頭來,還是風車葉片這個比較簡單高效。不過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的方式,只是那複雜的方式技術需要改良。
2012年我們將發電設備做了進一步改良,將固定底座用船隻替換,這樣成本就大大的減少了,而且對海深,海底地貌要求不高。而且洋流的特點通常是上層流速快,下層流速慢,所以漂浮式拋錨固定,能在流速較低的洋流中發電。
然後我們在國內的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入海口的4號碼頭部署了兩套船載漂浮發電機。發電時長達65%,效率很高。成本較低。比風電光電強太多。
(技術人員介紹結束)。
電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的必需品,我們已經習慣了有電的生活,但是到目前為止,電力仍然是有限資源,國內當前的主要電力來源是燃燒煤炭發電,而煤炭的總量有限的,只夠用幾十年的。
而我國投入研發很多年的風電光電發電量非常少,不值得再大力推廣,2017年,所有的風電光電設備發電總量只有6%左右。而且風電發電非常不穩定,風大時,電流大衝擊電網,風小時沒電,實用性非常低。
據能源開發類基金運作人楊志廣統計,目前風電光電都屬於高成本,低產出的能源,而且實用性較低,但是各國政府為了研發可持續能源,都在補貼風光電技術,海洋能源的性價比,強風電光電太多,我們目前的基金投資方向都是以海洋能源為主,這種投資的回報率遠遠高於風電光電。不過海洋能源開發處於新興領域,靠譜的方案和技術不多。海洋總面積是陸地面積的2倍以上,茫茫的大海上存在太多未知的因素,我們對這個行業投研並關注了多年,也走過了很多彎路,直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技術問題等待解決。海洋能源是目前的技術水平最容易落地投產的,最低成本高效的可再生能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