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宋少如設計聚能型浪湧水流發電裝置□ 潘鋒/文 海洋能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
-
中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波浪能發電裝置在深圳交付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 通訊員 王振鵬):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
-
國防科大研發自適應反轉式波浪能發電裝置
新華社長沙12月14日電(記者謝櫻、席敏)記者14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智能科學學院尚建忠教授、羅自榮教授及其博士團隊研發的自適應反轉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可給海洋工程裝備提供穩定、經濟的能源。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波浪能研究熱潮興起,並一直延續至今。
-
海洋能發電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作為我國的潮汐發電實驗基地,它的規模迄今保持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可以說,它的發展記錄了我國潮汐能技術的進步,也代表了我國海洋能技術開發的進步。隨著近日新能源話題的大熱,海洋能發電技術以其獨特優勢和戰略地位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開發對國家有戰略意義 「很多大國要搞海洋能的關鍵點,實際上是一個海洋資源的問題。」
-
中國海洋能發展概述
浙江聯合動能公司開發的3.4兆瓦大型潮流能發電機組首批1兆瓦模塊於舟山海域併網發電,使我國成為世界第3個實現兆瓦級潮流能併網發電的國家,該成果被評為「2016年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浙江大學潮流示範電站穩定運行時間和能源轉化效率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波浪能技術迅速走向成熟。廣州能源所研製的波浪能裝置總裝機提升至260千瓦,並於今年4月實現了上岸併網,這是我國波浪能發電首次真正走入百姓家庭。
-
南海兆瓦級波浪能工程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6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的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儀式舉行。
-
用于波浪發電裝置的永磁陣列直線電機:短行程、輸出效率高
金陵科技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東南大學伺服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張靜、餘海濤等,在《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論文標題為「一種波浪發電裝置用低速雙動子永磁直線電機運行機理研究」),提出了一種用於直驅式波浪發電裝置的短行程、低速、雙動子雙側Halbach永磁陣列直線電機。
-
首臺海洋潮流發電設備膠州問世 形狀像風車
據悉,這家企業已向國家海洋中心正式提交了驗收材料,預計明年3月份樣機產品通過驗收後將有望投入生產。 耗時3年研製成功 昨天,青島海斯壯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同學告訴記者,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能資源,其中潮流能資源非常密集,中國近海潮流能屬於世界上功率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對於這個項目,我們從立項到現在整整用了3年多時間才研製成功!」
-
自然資源部:「澎湖號」波浪能發電裝置測試與分析工作完成
來源:央視原標題:自然資源部:「澎湖號」波浪能發電裝置現場測試與分析評價工作完成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日前,該中心對位於廣東省珠海市桂山島海域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波浪能發電裝置
-
我國海洋能發電現狀及前瞻
杭州林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早在八年前該公司就瞄準了海洋潮流能開發和利用的廣闊前景,投資2.5億元研發潮流能發電新模式,成功地研製出了適合於潮流能發電的LHD模塊集成化平臺發電技術,該項目已獲批國際國內專利50多項,著重解決了抗颱風、防海洋鹽腐、貝類及海藻附生、主軸冷卻、維修保養、洋流自適應控制等關鍵性技術。
-
匯集海能 風能 太陽能於一體打造「浮動式海洋混合發電平臺」
利用海洋能源,是當今世界能源研究的方向。波浪發電的原理主要是將波力轉換為壓縮空氣來驅動空氣透平發電機發電。巴伐利亞SINN Power集團多年來對浮動式波浪能系統的研發開發了一種非常堅固、模塊化但價格低廉的海上結構,利用波浪、風力和太陽能產生可再生能源。今年夏天,將在希臘伊拉克裡奧的一個海洋浮動平臺上演示和測試他們的光伏組件。目標是將SINN power海洋混合平臺國際化。為全世界沿海地區的人們提供可再生能源。
-
試論海洋世紀裡海洋平臺功能發展趨向
   上世紀70年代,英國愛丁堡大學史蒂芬•索爾特(Stephen Salter)教授發明了一種新穎、高效的提取波浪能的方法和裝置,捕獲能量的效率能達到90%。他的發明立刻在能源界引起了轟動,人們稱該裝置為「索爾特波浪能裝置」,譽他本人為「波浪發電之父」。並先後被授予了英國專利權和美國專利權。英國專利號GB1482085。
-
我國首臺500千瓦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新華社廣州7月1日電(記者荊淮僑、馬曉澄)自然資源部支持的「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項目首臺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6月30日正式交付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舟山號」由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目前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於我國資源特性的海洋能高效利用創新技術...
8月14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2018年立項項目「基於我國資源特性的海洋能高效利用創新技術研發」項目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 會上,項目牽頭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院士在致辭中表示,項目研究不僅要在理論上創新,還要解決核心關鍵技術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各參與單位通力合作,圓滿完成項目工作。
-
我國LHD海洋能發電項目全球領先
從發電、供熱和製冷以及運輸三方面展開全球概覽,探討7方面問題:市場及產業趨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投資流動狀況、政策環境、支持技術和能源系統集成、能源效率及專題、解構基本負荷。其中,報告的第二部分對海洋能的市場及產業趨勢進行了介紹。2016年,舟山LHD3.4兆瓦潮流能示範裝置中的2臺發電併網。2017年初,國家「海洋能十三五規劃」發布,計劃到2020年實現總裝機50兆瓦。
-
亞洲最專業海洋科技展驚豔青島西海岸新區
賽事組織方工作人員介紹,最終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燕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的近十個學生團隊分獲一、二、三等獎,部分獲獎團隊還受邀在OI China現場演示區進行實物演示。 記者了解到,這些獲獎的水下機器人作品都在結合實際場景應用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現場,記者見到了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的張逸恆團隊,他們的作品「零號機」水下機器人在此次大賽上獲得了三等獎。
-
全國科技周中的海洋科普活動:走近海洋科學 感受海洋魅力
走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展區,蛟龍號、海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中法海洋衛星等一批海洋裝備模型展品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在展廳裡,2米多長的湛藍色模擬展臺格外顯眼。這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展示的海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深水艦隊」。
-
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以工興海 為海洋工程創新搭建「青島舞臺」
今天,在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 李華軍長期從事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研究與工程實踐,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在新型海洋結構物研發、大型海洋平臺整體浮託安裝、海洋平臺整體動力檢測與修復加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施工新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技術成果。
-
聚焦海洋裝備國產化,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工具性支撐—新聞...
其中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和平海洋」是基礎,但這依賴於國防軍工裝備的更新;提高海洋認知能力,建設「透明海洋」是關鍵,但科學認知程度取決於海洋探測裝備的水平;開發海洋資源,建設「經濟海洋」是目標,但藍色經濟的轉型取決於海洋產業裝備的升級。 海上絲路 設施互通 裝備支撐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構想。
-
工程師用親身經歷講述海洋發電的發展史
工程師用親身經歷講述海洋發電的發展史近日,我們採訪了一個從事水力系發電行業多年的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在2000年左右我們在美國紐約籌備洋流發電設備的建設,選址在羅斯福島的東側,這個地方洋流流速大,並且海底平坦,我們把發電機安裝在一個底座上面,然後沉到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