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遇!中國海洋能發展概述

2021-02-15 智匯海洋

第332期

來源:中國海洋報  記者:劉川  原題:第六屆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會暨論壇在珠海召開

5月25日~26日,第六屆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會暨論壇在廣東珠海召開,來自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中國科學院、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以及清華大學等單位的代表共200餘人參加了會議。

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會暨論壇作為國內海洋能領域的一項常態化盛會,已連續舉辦了6屆,逐步成為國內海洋能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專業交流溝通平臺,推動了我國海洋能產業的快速發展。

海洋能年會:分享交流前沿技術的平臺

海洋能作為戰略性資源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無論是承擔更多碳減排責任的傳統海洋強國,還是能源需求增長迅速的新興國家,抑或是受全球變暖威脅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都對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表現出濃厚興趣。

中國海洋能資源可開發量豐富,因地制宜開發海洋能,可切實解決海島發展、海上設備運行、深遠海開發等用電用水需求問題,對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拓展發展空間具有戰略意義。

海洋能年會舉辦的初衷是什麼?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會長周茂平認為,海洋能作為一項新興事業,加強溝通與交流至關重要。通過年會這個平臺,政府部門帶來了發展思路,專家學者交流分享前沿技術,產業部門可以獲得大量信息。與會者共聚一堂,深入交流,集思廣益,為促進我國海洋能發展發揮了「智庫」作用。

2012年4月11日~12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年會暨論壇,以「機遇與挑戰,我國海洋能發展展望」為主題,200多位業內專家圍繞海洋能政策與規劃,海洋能技術研究、應用與示範,推動海洋能產業化3個版塊,開展了討論交流。2013年5月17日,在廣州召開的第二屆年會暨論壇以「開拓與創新——藍色能源之路」為主題,來自17個國家的19位特邀外籍專家、280餘名業內學者參加了論壇。2014年5月28日,在黑龍江哈爾濱召開的第三屆年會暨論壇,226名專家學者以「突破技術,打造裝備,推進藍色能源產業」為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2015年5月28日,在山東威海召開的第四屆年會暨論壇,以「規劃布局、提升規模,催生藍色能源亮點」為主題,分享了4篇主旨報告,分別以海洋能戰略及規劃、海洋能技術及裝備、海洋能支撐平臺及標準化3個主題版塊開展了互動交流,吸引了200多位代表參會。2016年5月6日~7日,在浙江舟山召開的第五屆年會暨論壇,圍繞「提高裝備技術成熟度、推進海洋能應用示範」主題,設置了中外海洋能技術及裝備、海洋能應用、海洋能經驗交流3個主題版塊,27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討論。今年,在珠海召開的第六屆年會暨論壇,圍繞「創新與超越——中國海洋能發展新機遇」主題,設置了潮汐能及潮流能開發利用、波浪能及其綜合利用、一帶一路與國際合作3個主題版塊。

6年來,海洋能年會暨論壇緊扣海洋能產業發展的時代脈搏,聚焦海洋能發展的時代主題和熱點問題,成為我國權威的海洋能政策、法律法規以及最新技術及產業發展信息交流平臺,促進了企業、科研院所在戰略層面上實現產學研用合作,為促進我國海洋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全面、有力的技術保障。

技術研發: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

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司長曲探宙在第六屆海洋能年會暨論壇上表示,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海洋能技術整體水平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

一是發布海洋能規劃,繪就「十三五」發展藍圖。2016年,國家海洋局編制印發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指導海洋能發展的5年規劃,抓住國家「十三五」規劃關於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以及海洋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的戰略機遇,瞄準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加快我國海洋能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二是攻克海洋能技術,趕超國際海洋能先進水平。一年來,我國海洋能技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向裝備化、實用化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國際海洋能舞臺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潮流能技術率先實現了「彎道超車」。浙江聯合動能公司開發的3.4兆瓦大型潮流能發電機組首批1兆瓦模塊於舟山海域併網發電,使我國成為世界第3個實現兆瓦級潮流能併網發電的國家,該成果被評為「2016年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浙江大學潮流示範電站穩定運行時間和能源轉化效率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波浪能技術迅速走向成熟。廣州能源所研製的波浪能裝置總裝機提升至260千瓦,並於今年4月實現了上岸併網,這是我國波浪能發電首次真正走入百姓家庭。此外,在溫差能發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三是建立支撐服務體系,服務海洋能產業發展。迄今最為全面詳盡的《中國海洋能近海重點區資源分布圖集》編印完成,海洋能開發活動將有據可依、有圖可查。海洋能研發、設計、示範、測試、施工、運維等上下遊機構,向山東、浙江、廣東等省區集聚的態勢正在形成。以試驗場為代表的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始終是海洋能發展布局的重點。海洋能海上試驗場分別對潮流能和波浪能發電機組開展了現場測試服務,自主海洋能發電的測試方法和標準體系正逐步建立,海洋能室內綜合測試平臺已投入使用,為加速海洋能技術的成熟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世界海洋能發展計劃

2001年,為了更好促進海洋能研究、開發與利用,引導海洋能技術向可持續、高效、可靠、低成本及環境友好的商業化應用方向發展,國際能源署實施了海洋能系統技術合作計劃,目前共有25個成員國加入。自從2011年我國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作為締約機構加入協議,為履行成員國「海洋能系統信息回顧、交流與宣傳」的職責,定期發行「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動態簡報」,宣傳國內外海洋能發展動態。

目前,海洋能系統技術合作計劃共有9個在研任務組,圍繞國際海洋能領域熱點問題組織成員國開展研究工作。其中,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牽頭承擔了第11任務組中的「溫差能潛在資源評價」子任務。

今年4月10日~11日,第32次執委會會議在摩納哥召開,來自加拿大、中國、法國等16個成員國和澳大利亞、智利2個觀察員國的27名代表參會。由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副司長辛紅梅、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主任夏登文等3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牽頭承擔的子課題「溫差能潛在資源評價」,向大會作了匯報。

「十三五」:推進從「能發電」向「穩定發電」轉變

目前,全球海洋能開發熱潮的興起推動了海洋能商業化進程。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全面實施,海洋能開發大有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更拓展了海洋能發展空間。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的指導下,「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堅持技術自主創新,夯實海洋能基礎研究,加速提高海洋能裝備技術成熟度,推進海洋能工程化應用,實現海洋能裝備從「能發電」向「穩定發電」轉變,推動我國海洋能技術產業化進程。

緊盯海島開發、海水養殖、儀器供電等目標領域,推進海洋能工程化應用。重點提高海洋能裝置轉換效率,降低建造和運行成本,提升可靠性、穩定性及可維護性,推進裝備產品化。在邊遠海島供電、深海網箱養殖、海洋牧場建設、海洋觀測儀器能源供給等目標領域,開展海洋能發電系統研發和應用。加快建設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示範基地建設,推進海洋能工程化應用。

同步推進關鍵技術創新與基礎研究能力提升。以單機500千瓦潮流能機組、單機100千瓦波浪能發電裝置、50千瓦溫差能綜合利用技術為重點,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適合我國海洋能資源特點的高效能量轉換新技術、新方法,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推進我國海洋能技術產業化進程。

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建設海上試驗、實驗室模擬、資源數據平臺相結合的國家海洋能公共服務平臺,尤其是建成國家海洋能試驗場並業務化運行,滿足自主研發的海洋能裝備海上測試等需求,支撐海洋能技術工程化應用。健全海洋能開發利用標準體系,統籌推進技術、標準、產業協同創新。鼓勵制定海洋能團體和企業標準。推進國際標準向國內標準轉化,推動中國海洋能標準走出去。參照國內外可再生能源檢測認證體系,逐步建立我國海洋能發電裝置檢測認證體系。

國際海洋能技術進展顯著

近年來,隨著英國、美國等海洋強國持續加大海洋能技術研發力度,大型跨國能源和製造業巨頭也開始進軍海洋能領域,國際海洋能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世界最大的潮汐電站裝機達254兆瓦,潮流能發電場(總裝機398兆瓦)一期工程已建成6兆瓦,多個波浪能發電技術(最大1兆瓦)已示範運行多年,溫差能發電及其綜合利用即將開展兆瓦級工程建設,海洋能技術在邊遠海島、深遠海、海底等的供電及綜合利用逐步成為現實。

潮流能:邁向商業化應用

在潮流能技術方面,目前國際上已有數個單機兆瓦級機組實現併網,也有單機百千瓦級機組實現併網。對於潮流能資源豐富海域,研發布放兆瓦級機組可有效降低單位發電成本。百千瓦級機組既適合於淺水區安裝,又可在短期內實現潮流能發電陣列的應用,降低整個發電場成本。

2015年9月,荷蘭布放了1.2兆瓦潮流能發電陣列,為1000戶居民提供電力,成為國際上首個併網運行的潮流能發電陣列。2016年11月,英國一潮流能發電場6兆瓦發電陣列併網發電,截至2017年3月末,累計發電400兆瓦時,滿足了1250個英國家庭用電。這兩個項目的成功併網發電,標誌著國際潮流能技術邁向商業化應用。

近年來,美國GE公司、法國DCNS公司、EDF公司等國際知名公司也紛紛進入潮流能領域,國際潮流能技術商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波浪能:技術處於示範運行階段

目前,全球雖然有不少波浪能發電裝置進行了長期海試,但波浪能技術基本處於示範運行階段。在惡劣環境下,波浪能發電裝置的生存性、長期工作的可靠性、高效轉換能力等關鍵技術問題仍有待突破。同時,波浪能發電現有裝置基本安裝在近岸海域運行,如西班牙穆特裡庫波浪能電站,裝機296千瓦,2012年運行以來,年均發電40兆瓦時,尚未到波浪能資源更好的離岸6公裡外開展示範運行。

2004年和2009年先後實現併網的英國海蛇波浪能裝置、「牡蠣號」波浪能裝置,由於技術問題遲遲未能商業化。至今十幾年,這些項目積累了大量的海試經驗,對其他波浪能裝置研發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溫差能:進入兆瓦級電站建設階段

近年來,日本、美國、印度等國家建造了幾個百千瓦級溫差能發電及綜合利用示範電站,取得了較好的運行效果,為兆瓦級電站建造積累了重要經驗。法國、美國、韓國等國家啟動了兆瓦級溫差能電站建設。

2015年8月,美國100千瓦閉式循環海洋溫差能轉換裝置在夏威夷自然能源實驗室啟動,成為美國首個併網的溫差能電站,可滿足120戶家庭年用電需求。2013年,日本在衝繩的久留島建成了50千瓦示範電站,為溫差能技術商業化奠定了基礎。2012年,印度在米尼科伊島建造了日產淡水約100噸的溫差能海水制淡示範電站,韓國海洋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於2013年建成了20千瓦溫差能試驗電站,法國DCNS公司正在大溪地開展10兆瓦溫差能電站建設可行性研究。

總體來看,國際溫差能技術仍處於核心技術突破階段,其冷水管技術、平臺水管接口技術、熱力循環技術以及整體集成技術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溫差能發電要突破高發電成本的制約,需要向10兆瓦甚至百兆瓦電站規模發展。

智匯海洋 匯聚了各個行業和領域的海洋專家,定位於中國海洋智庫核心媒體,整合推送海洋資訊、傳播海洋學術成果。智匯海洋 期待你的加入!

相關焦點

  • 搶抓自貿港建設新機遇 謀求東方高質量發展
    為貫徹落實省委七屆八次全會精神,搶抓自貿港建設新機遇,6月14日至16日,市委書記田麗霞率東方招商團赴京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謀求東方高質量發展。田麗霞一行先後到金港賽車場、中青旅控股有限公司、中信建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詳細了解項目及企業發展情況,並就務實加強旅遊文化、港口建設和臨港產業園發展等方面合作進行座談交流,有效推動項目儘快落地,實現地方與企業共贏發展。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海洋能具有蘊藏量大、可再生性、不穩定性及造價高汙染小等特點。    海洋能產業進入戰略機遇期    世界海洋能的蘊藏量約為750多億千瓦,如此巨大的能源資源是當前世界能源總消耗量的數千倍,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因此利用海洋能發電已經成為國際新能源市場的一大熱點。在我國大陸沿岸和海島附近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海洋能資源,總蘊藏量約為8億多千瓦,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開發。
  • 「一帶一路為義大利港口發展帶來新機遇」
    隨著工業品、生活用品及其他貨物的湧入,新碼頭的貨源結構將變得更加多元。在瓦多碼頭控股公司的辦公大樓裡,記者見到了剛從施工現場完成巡查工作的總經理保羅·科奈多。科奈多說,中國企業帶來的先進設備和運營系統為義大利建設首個自動化碼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新碼頭完全運營後,還將吸納當地近400人就業。
  • 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發源地,海岸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1 世紀我國將著力推動海洋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因此海岸帶環境的保護已經引起廣泛關注。 海洋環境監測新技術是海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利器。 發展海洋環境監測新技術已經成為國際前沿研究熱點。
  •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  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新世紀。維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定的國際海洋法律原則,維護海洋健康,保護海洋環境,確保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海上安全,已成為人類共同遵守的準則和共同擔負的使命。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沿海大國。
  • 2020年版中國海洋漁業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版中國海洋漁業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發展海洋經濟在「十二五」期間將被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現代漁業建設,已成為國家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  《2020年版中國海洋漁業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對海洋漁業行業相關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洞察海洋漁業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海洋漁業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趨勢以及海洋漁業技術標準、海洋漁業市場規模、海洋漁業行業潛在問題與海洋漁業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評估海洋漁業行業投資價值、海洋漁業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為海洋漁業行業投資決策者和海洋漁業企業經營者提供參考依據
  • 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高端論壇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9月28日,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高端論壇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百年大變局中的海洋擔當」。於志剛在致辭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在中國海大即將迎來建校95周年之際,學校組織召開此次高端論壇,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針對我國海洋事業大發展進行的名家匯聚的探索與爭鳴,將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也將助推學校「海洋發展」學科群的建設。近年來,中國海洋大學「藍色智庫」建設初見成效,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展現了海大的智慧與力量。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五大新機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五大新機遇當前,百年大變局下世界化學工業全球化進程發生變化,亞洲化工集群迅速崛起,市場規模宏大,創新能力活躍。9月6日,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石化行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指出,目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一是國家新基建項目啟動將會有力拉動能源、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基本化工原料、塗料、橡膠產品的市場需求。二是石化產業內部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補短板,加大技術研發創新,一些制高點技術將取得突破。
  • 2018浙江·臺灣合作周開幕 共享兩岸發展新機遇
    浙江的發展,得益于堅持內外開放政策,得益於浙臺交流合作的貢獻。」浙江省長袁家軍表示,浙臺合作已成為浙江新一輪開放發展的特色亮點,浙江成為大陸與臺灣交流最頻繁、合作最緊密、成果最豐碩的地區之一。袁家軍指出,下一步浙江將與臺灣進一步共享數字經濟機遇、「網際網路+」機遇、大灣區機遇、綠色農業機遇、「詩畫浙江」機遇,加強雙方在智能製造、電子商務、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等方面的合作。「中國有句諺語:『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袁家軍認為,深化浙臺合作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 把握科創機遇 助力高校新發展
    例如:在質檢、氣象、地震、海洋和測繪等領域,各種實驗室的增加,氣象的準確預測都是明顯的例證;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港珠澳大橋、蘭渝鐵路的全線通車、走出國門的中國高鐵等重大工程都是科技創新有力的「名片」。第二,科技創新在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中國海運行業現狀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報告(2020-2026年)
    第一部分 海運行業特性研究第一章 海洋運輸的概念及相關概述  第一節 海洋運輸和貨櫃運輸的概念    一、國際海洋運輸概念及特點    二、貨櫃運輸相關概念及概述    三、貨櫃海運運費簡述  第二節 海運的船舶及貨物分類    一、海洋運輸船舶的種類
  •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論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
    當地時間12月8日,菲律賓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商報》等刊登了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中文署名文章《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圖為《世界日報》版面。菲律賓世界日報供圖中新網馬尼拉12月8日電 當地時間12月8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在當地英文報紙《馬尼拉時報》《馬尼拉公報》和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商報》上刊發題為《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的署名文章。
  •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院長桑本謙:重點發展海洋、極地法學
    核心提示:經過不到40年的發展,中國海洋大學目前擁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已形成了「海洋」「國際化」「跨學科」三大特色。桑本謙。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院長桑本謙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起源於1980年的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法研究所的中國海洋大學法學學科,已形成顯著的「海洋特色」「國際化特色」「跨學科特色」。1994年設立法律系,2018年9月經建制調整重新成立法學院,經過不到40年的發展,中國海洋大學擁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後流動站。
  • 2017-2023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
    海洋工程產業鏈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7-2023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海工裝備與船舶產業的關聯體現在船舶海工產業鏈,其主要包括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遊艇、零部件、貨櫃製造等行業。
  • 我國LHD海洋能發電項目全球領先
    近日,聯合國環境署最新發布的《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Renewables 2017 Global Status Report》),概述了目前世界各國海洋能科技發展現狀,我國LHD海洋能發電項目全球領先。該報告介紹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也包括2017年初有記錄以來的行業趨勢觀察。
  • 新零售走向成熟 中國冷鏈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冷鏈物流(中國)事業部經營企畫部部長和田安弘在接受環球網科技記者採訪時透露,松下的生鮮食品供應鏈事業最早始於20世紀60年代,始於零售終端,在日本生產超市用的冷凍冷藏陳列櫃。到了70年代末期開始投產自動販賣機,年產規模約200萬臺。在冷藏、冷凍方面,原三洋的冷鏈事業併入松下後,2012年松下集團內正式成立了冷鏈事業部。
  • 2020-2026年中國潮汐發電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
    潮汐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今天,不僅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更成為裝備製造企業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商機。潮汐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中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 江蘇海洋大學發展大會舉行
    9月1日上午,江蘇海洋大學發展大會在海州舉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省政協常委、省海洋經濟協會理事長湯建鳴,市委書記項雪龍,市長方偉,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成斌,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沈毅,市領導滕雯、王東升、楊莉、黃遠徵參加活動。
  • 中國體育產業:新變局與新機遇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中國體育產業:新變局與新機遇新華社記者公兵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歐洲足球錦標賽等世界大賽紛紛延期,中國體育產業難以置身事外,產業變局已然產生。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尋找新機遇,是中國體育產業人必須面對的課題。1月5日,體育大生意年度峰會在線上舉行。
  • 中國海洋大學:做海洋建設的中流砥柱
    中國海洋大學正式加入深圳「朋友圈」,成為服務支撐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的又一堅實步伐。高校的科教優勢、深圳的區位優勢、企業的創新優勢緊密融合、效應倍增,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的美好藍圖已經繪就,未來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