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國海洋大學與深圳市寶安區政府、鹽田港集團籤署合作協議,共建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正式加入深圳「朋友圈」,成為服務支撐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的又一堅實步伐。高校的科教優勢、深圳的區位優勢、企業的創新優勢緊密融合、效應倍增,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的美好藍圖已經繪就,未來更加可期。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95年來,中國海洋大學始終謹記「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立足青島、面向世界、深耕海洋,走出了一條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的發展道路。
培育向海圖強的中堅力量
「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是1924年中國海洋大學創校伊始便確立的辦學宗旨,也是學校代代相傳的堅守。
「我是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第一屆學生,1959年入學,是海大把我從一個農民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和海洋科技工作者。沒有母校海大,就沒有我現在的一切。」8月26日,我國現代海洋藥物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在為中國海洋大學新生講授「入學教育第一課」時,與學弟學妹們一起分享海大榮光,感恩母校培育之情。60年來,管華詩帶領科研團隊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研究實驗室,首創我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2018年7月,他的團隊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順利完成臨床3期試驗,上市在即。
春風化雨,桃李天下。95年來,中國海洋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以14位兩院院士、1/2以上海洋領域「國家傑青」、1/3以上水產領域「國家傑青」為代表的16萬餘名畢業生,他們謹遵「海納百川、取則行遠」的校訓精神,追求卓越,逐夢深藍,成為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一國家工程背後亦閃現著中國海大人不畏艱險、戰風鬥浪的豪情與身影。在海底隧道「最終接頭」精調操作中,面對隨時可能噴湧而進的海水,中國海大2005級校友、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V區總工程師寧進進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熟悉接頭內部的系統構造,理應我下去。」他獨自堅守在海底下28米,長達12小時,助力中國創造了「深海穿針」的工程奇蹟,被譽為堅守海底的「孤膽英雄」。
「把南沙當家來建,把守礁當事業幹。」22年間,中國海大1981級校友、「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南沙守礁王」李文波先後29次赴南沙執行守礁任務,累計守礁97個月,創造了守礁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等十多個第一。「當兵是從小的夢想。」他以自己的選擇和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堅守初心使命和為國履職盡責。
我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均出自中國海大,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海洋學博士、水產學博士皆畢業於中國海大,在我國第一次考察南極的75位科學家中,中國海大畢業生佔39位……
「作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立德樹人、謀海濟國是中國海洋大學應該承擔的重要歷史責任。我們將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心中永存那份向海圖強的夢想,並為之不懈奮鬥、勇攀高峰。」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表示。
在蔚藍大海書寫絢麗篇章
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開幕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8月22日,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發布2019年度AGU各大獎項評選結果,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榮獲AGU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導力最高獎——Ambassador獎,成為AGU歷史上首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透明海洋』就是從『海洋是什麼』到海洋的觀測、模擬、預測都要掌握,做到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2014年,吳立新率先提出了「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科學家在實驗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溫度變化、水聲通道的變化、魚群的變化等,並能作出預測。」他腦海中早已繪就了「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的美好藍圖。
10月12日,第六屆「萌番姬杯」國際大學生農業創新創業大賽在廣州閉幕。由中國海洋大學6名學生組成的「PULULU」泡泡水團隊贏得「最佳創業團隊」獎項。他們依託「海洋大健康」理念研發的緩解運動疲勞海鹽風味氣泡新型固體飲料,令人耳目一新,引領青年創新創業的「向海」潮流。
在耕海踏浪、逐夢深藍的徵途中,先進的科考船無疑是國之重器。
5月30日,伴隨著一聲長長的汽笛聲,中國海洋大學研發的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船在上海揚帆啟航,奔赴南海執行科考任務。從立項建設,到交船啟航,歷經7年自主創新,匠心製造,最終成就了這一走向深海大洋的國之重器。作為國內首艘、世界第四艘獲得船舶水下輻射噪聲最高等級——靜音科考級證書的科考船,該船將以對海洋環境的精準測量而成為海洋強國建設的堅實保障。
構建全球最大的海洋纖毛蟲DNA庫、組建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編纂我國第一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中華海洋本草》、研發我國首套「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中國海大正引領我國海洋科研事業從過去的「跟跑者」成為現在的「並跑者」,並在某些領域開始「領跑」世界。
「著眼引領國家海洋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發揮基礎研究引領作用和海洋高新技術支撐作用,矢志深藍,探索不已。面對海洋強國建設的重大機遇,中國海洋大學唯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才能在蔚藍大海書寫出絢麗篇章,肩負起經略海洋中流砥柱的神聖使命。」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說。
助力海洋經濟蓬勃發展
在新中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歷史上先後激蕩起五次浪潮,每一次浪潮澎湃而起之時,中國海大人都是勇立潮頭的弄潮兒。
「蓬萊紅」「蓬萊紅2號」「海大金貝」「獐子島紅」「海益豐12」,十多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已培育了5個扇貝新品種,累計推廣養殖911萬畝,創造產值497多億元,徹底扭轉了我國扇貝養殖業長期依賴野生苗種的局面。他領銜完成的創新成果「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水產科學領域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獎。
李琪教授培育的長牡蠣「海大3號」繼「海大1號」「海大2號」後再獲新品種證書、宮慶禮教授主持的「墨瑞鱈規模化、全人工繁育技術」通過現場驗收、董雙林教授研發的世界最大全潛式網箱「深藍1號」裡的三文魚長勢喜人……回望剛剛過去的上半年,中國海大在打造海洋牧場,充盈「藍色糧倉」的徵途上捷報頻傳,成為驅動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藍色引擎」。
回溯中國海洋大學助力海洋經濟蓬勃發展之路,亦不乏校企聯姻,產教相融,攜手創新的生動案例。
7月27日,青島國際會議中心燈火璀璨,人聲鼎沸,一款名為「王子海藻蘇打水」的海洋大健康飲品橫空出世。該飲品由中國海大管華詩院士團隊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現代海洋科技萃取的海藻精華賦予其「抗氧化、強免疫」的藥食同源功效,豐富的3倍氣泡為消費者帶來酷爽口感,一經推出,就成為「網紅」飲品。
「服務海洋強國建設,是中國海洋大學的神聖使命。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圍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將奮進之筆書寫在蔚藍色的大海上,加快建設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田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