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訊 OPPO N3採用了高通驍龍801(8974AA)處理器+2GB內存;Adreno 330 GPU;32GB機身存儲;5.5英寸1080P級別屏幕。大家可能覺得這樣的配置似乎不太符合OPPO N3 3999元的身價,但是,目前在安卓陣營中高端手機中,硬體性能普遍過剩,以跑分高低來斷定手機是否夠用好用已經有些過於偏頗。實際的使用體驗,可能更加重要。
OPPO N3換用性能相差不多的8974AA版處理器,一方面足以應付應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整機的功耗,為電動旋轉攝像頭等其他功能提供更多電量支持,延長整機的續航時間。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部主打拍照的N3,在硬體性能以及軟體使用體驗上,又有著怎樣的表現。
評測聲明:IT之家本次拿到的這部OPPO N3為TD-LTE白色版本,依舊為工程樣機。本次評測僅針對該機展開,其中的部分問題或不適用於接下來的量產版,OPPO也將通過系統更新等其他方式不斷改進現有產品。
《OPPO N3上手七日談》系列評測文章(三):軟硬體體驗與全文總結(除了本篇外,我們還為大家準備了外觀做工和手感篇,以及拍照體驗和屏幕篇,點擊相應題目查看具體評測內容)
1、硬體性能
IT之家先前曾對一部也採用了高通驍龍801(8974AA)處理器的手機進行了完整體驗評測,大家還記得是誰嗎?沒錯,就是艾優尼IUNI U3。該機採用了3G內存,5.5英寸2K解析度屏幕。下面我們把兩部手機的硬體跑分做一下簡單對比。
▲GFXBench 主要對GPU部分進行測試,這裡我們採用的數值為離屏測試,既兩者都以自身配置運行1080P測試項目,並得出相關數據,可以用來進行橫向比對。由於兩者採用同樣的GPU,跑分幾乎一致。
▲3D Mark ICE Storm Extreme則是直接基於手機現有硬體配置進行跑分測試,IUNI U3由於採用了2K解析度屏幕,在此項測試上大大落後於1080P級別屏幕的OPPO N3。
▲Nbench是一款專門的CPU測試工具,可分別對浮點、整數運算以及內存性能進行測試,搭載了3G內存的IUNI U3在關乎多媒體內容處理的浮點運算、以及內存性能方面稍稍高於OPPO N3。
▲GeekBench則是跨平臺的處理器測試工具,兩者跑分同樣十分接近。
大家可以看到,搭載了3G內存、2K屏幕的IUNI U3在跑分環節中,並不突出,2K解析度帶來的更大負載對性能影響顯著。在實際運行遊戲的過程中,我們使用最新的體育遊戲大作《NBA2K15》安卓版進行測試,OPPO N3運行流暢,基本不存在卡頓或掉幀現象;而IUNI U3則會時不時出現明顯的卡頓以及掉幀現象,遊戲本身的運行幀率也不盡如人意。使用OPPO N3播放在線視頻、以及我們的4K測試視頻時也很流暢。日常使用情況下,清除全部後臺應用,剩餘內存約為1GB。
2、發熱情況
在連續運行《NBA2K15》、《真實賽車3》等遊戲約30分鐘後,我們使用宏城HT-835測溫槍所測得的最高溫度為48.3℃。該位置大致位於OPPO N3手機背面鏡頭下方,OPPO標識之上,也就是機身背部的左上方處。關於OPPO N3的續航,稍後我們會以圖表的形式在本文中進行更新。就筆者自己的使用體驗來說,正常使用一整天,還是輕鬆愜意的。當然,我們還是要以數據說話,稍後為大家呈現。
3、Color OS 2.0.1
OPPO N3搭載Color OS 2.0.1系統,原有的二級菜單被取消,並針對界面、圖標以及動畫效果等進行了大量的修改,整體風格並沒有追隨如今的扁平風大潮,而是選擇了在偏擬物化的設計上繼續深耕。圖標整體的美觀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雙擊桌面空白處,還可以開啟背景毛玻璃模糊效果,視覺上更加美觀時尚。
▲ Color OS 2.0.1主界面一覽,右側為開啟了毛玻璃之後的效果。
▲卡片式後臺任務管理,同時附帶一鍵清理後臺按鈕,根據內存佔用的不同情況,其中的「綠色液體」高度以及顏色都會發生變化。
▲OPPO N3的通知欄,背景也採用了毛玻璃風格。常用按鈕直接被安置在通知欄頂部,下拉可以打開更多功能列表。下方通知信息過多時,該面板會自動收起。不過,可能是由於工程機的原因,筆者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通知欄背景偶爾會變成全黑色。
▲作為一部手機,基礎的通話質量也被納入我們的測試範圍中,作為主力機體驗的這段時間裡,OPPO N3通話質量相當不錯。撥號面板直接通過九宮格就可以輕鬆搜索常用號碼或聯繫人,簡訊通知消息彈窗,消息星雲呼吸燈提醒等,都讓其作為一部手機足夠好用。只是它的厚度、重量實在有些大,放在口袋裡不是很方面,拿出來的時候,攝像頭還總是各種角度。
▲OPPO N3自帶的相冊應用中,在瀏覽照片時,下方還提供了添加備註功能,點擊就可以為照片添加個性化的描述。
▲在扁平化大行其道的今天,這樣的擬物化設計已經不多見了,整體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Color OS中的手機找回功能,是雲服務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通過雲服務,還能夠對手機中的聯繫人、簡訊、筆記、通話記錄等信息進行雲端備份或還原。
▲OPPO N3還是一部雙卡雙待手機,獨特的卡槽設計,使得其可以同時放入兩張SIM卡,也可以放入一張SIM卡+一張TF存儲卡。其中SIM1卡槽支持移動4G/3G/2G;而SIM2僅支持GSM,在國際漫遊或香港地區,還可以使用WCDMA和FDD-LTE。當使用雙卡時,簡訊界面會出現SIM1和SIM2的獨立標籤頁,十分醒目。
▲ OPPO N3時鐘和鬧鐘,OPPO N3還支持定時開關機功能。
▲OPPO N3還自帶了一款叫做小影的視頻編輯應用,可以將手機上的照片、視頻等輕鬆製作成小視頻,本篇評測第二部分結尾處的視頻,便是用它製作的。完全通過手機完成,不需要依賴電腦。
▲自帶的音樂和視頻應用,也可以支持網絡曲庫或在線視頻,除此之外,OPPO N3還提前為用戶預裝了部分音樂、視頻應用等。基本就是上手可用的狀態,毫無上手難度。
▲主題商店,不喜歡現在Color OS界面的用戶,可以直接到主題商店裡換掉,鎖屏方式也可以更換。
▲自帶的MaxAudio音效,預置多個模式,也可以手動調節,上方也提供了均衡器設定、經典W、V字形等,大家隨意調整吧。
▲系統自帶瀏覽器,標籤頁管理改為了卡片式,可以直接上滑關閉某個標籤頁,這樣的切換方式,能夠更容易的區分需要關閉的頁面。
除此之外,Color OS 2.0.1還擁有隔空操作、手勢操作、雙擊屏幕喚醒手機、雙擊Home建鎖屏、語音助手、閱讀、單手模式(通過在左上角或右下角向屏幕中心滑動來開啟)、駕駛模式、鎖屏手勢解鎖打開應用等諸多功能,可謂是應有盡有,大家常用的功能基本都已經預置。
當然,對於喜歡原生安卓系統的用戶來說,可能感覺有些臃腫。但是其畢竟有更好的本土化設計、豐富的自帶軟體和功能,更適合國內用戶日常使用。
4、指紋識別
OPPO N3取消了先前N1背面的觸控區域,新增一枚背面指紋識別按鈕。指紋識別可以用於解鎖手機,或者加密程序。當在設置中,成功錄入指紋後,便可以通過按壓指紋識別按鈕的方式,解鎖屏幕。實際用起來,整體識別速度還比較快。不過會在進入桌面前,首先短暫顯示下鎖屏界面。如果能夠直接進入主界面似乎顯得更直接,也更迅速。
▲目前的OPPO N3指紋識別功能尚且比較基礎,僅有解鎖和程序加密功能。此外該按鈕還可以用來控制攝像頭的旋轉。
▲指紋識別設置過程一覽。
在我們這段時間的使用體驗中,我們發現OPPO N3指紋識別按鈕需要經常打理,表面沾有油汙或灰塵會嚴重影響其識別的準確度。有時候還需要我們在按下按鈕之後,不能馬上將手指挪開,而是要稍稍保持一段時間,這樣才能夠解鎖。
指紋識別準確性小測:在筆者的10次單手握持情況下的指紋解鎖測試中,共有2次失敗,成功率大約在80%左右。主要還是要掌握上面稍微保持一會兒的這個技巧,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OPPO N3這枚背面指紋識別按鈕還有進一步優化調整的空間。
5、閃充VOOC mini
OPPO N3採用了新一代的VOOC mini閃充式充電器,整體體積大幅縮小的同時,連接線也變為可分離式。充電插頭可以摺疊後收起,攜帶起來更加方便。當把手機和閃充式充電器連接在一起時,充電器本身並不會立刻啟用閃充模式充電,中間有一個大約5秒鐘左右的識別時間,待確認手機支持閃充技術後,才會點亮充電器上的綠色指示燈,開始閃充充電,此時其輸出的電流值高達5A,手機上也會有正在閃充充電的字樣和標識提醒,10分鐘即可充電25%;30分鐘能充75%;完全充滿電則大約需要1個半小時。
不過在充電過程中,我們能夠很明顯的聽到充電器發出的電流聲,充電器本身的溫度也較高,我們實際測得的最高溫度為53.7℃。
OPPO N3全文評測總結:
看過上面的所有評測內容,現在,是時候給出這部手機的總結了。從外觀做工方面來說,OPPO N3確實做工細緻精湛,即使以苛刻的標準看它也幾乎沒有瑕疵,只是該機的重量和尺寸,還有待於進一步優化,確實有些偏厚重。
從拍照體驗上來說,搭載電動旋轉攝像頭的N3,有效解決了之前手動旋轉攝像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帶來了「自動全景」等新的玩法;拍照質量,較前作提升幅度巨大,實際的拍照體驗和成像效果非常不錯,尤其是夜景拍攝,堪稱驚豔。
硬體配置方面,OPPO N3雖然不算頂級,但也足夠滿足大家的日常使用需求。此外還有全新的VOOC mini閃充;功能足夠豐富的Color OS等......
因此,OPPO N3就像木桶理論中的那個木桶,組成它的各部分木板都有所加強,均衡性較N1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硬體性能不再是智慧型手機體驗主要瓶頸的情況下,實際人機互動體驗、產品的均衡性將日漸得到重視。OPPO N3貴在均衡,長於拍照,雖然它身上也有眾多無奈的妥協、但仍不失為一款國產手機中的用心之作。
《OPPO N3上手七日談》系列評測文章導航目錄:
OPPO N3上手七日談(一):外觀做工與手感篇
OPPO N3上手七日談(二):拍照體驗與屏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