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七日談 7-3
臺灣七日的趴趴走美食自由行 小夥伴們參考一下吧
第三日 基隆和平島公園 八鬥子
今天陰天,有風。溫度還好。
就是鼓浪嶼之波,一首歌,有的歌、電影真的會害人,卡薩布蘭卡讓這個小城的名氣超過了首都;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讓人想去鹿港看看,鼓浪嶼之波唱的是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坐捷運(地鐵)至臺北火車站,記得先辦悠遊卡,也就是地鐵卡,捷運整體很乾淨整潔,也不想北京這麼擁擠,捷運車廂內的提示以及標牌,捷運站的擺設,裝潢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捷運文化,最後會專門拿出一篇寫捷運文化,再一一道來。在4站臺轉成臺灣鐵路的區間車44分鐘就到基隆,車票價只要 41新臺幣,臺灣的區間列車,有點像德國的S-Bahn,城際列車。也是西門子的技術。捷運和火車都是用四種話報站名,國語、閩南話、客家話、英語。
車廂很整潔,人也不多,坐在我前面的一位胖哥哥自顧的吃著豬扒盒飯,這裡的盒飯打包盒大多是紙盒,不知道是這位哥哥餓了還是太好吃了,自顧的叭叭作響,於停歇處不時打個飽嗝,算是對盒飯口味的讚賞,食畢,胖哥哥在包裡拿出牙線,開始飯後助消化的小活動,剔牙,到站了,胖哥哥把盒飯盒子留在車座上,輕輕地走了,只留一個盒飯盒,大概是告訴下一個乘客,這個盒飯好吃,知道是哪家的!
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象雞籠形狀而得名。基隆是臺灣島最北端的城市,而有「臺灣頭」之稱。基隆別稱「雨港」,主要原因為基隆時常多雨陰溼,進入冬季更是籠罩在陰溼多雨的氣候當中,但下的雨多為綿綿細雨;到了基隆車站2B月臺,並沒有下雨,good luck,在建新的火車站,出火車站右手邊是旅遊服務中心,基隆在開發旅遊資源,搞了一條龍宮尋寶線,將基隆的景點用公交線串了起來,很像歐洲的旅遊巴士,可以任意上下,只要99臺幣,火車站對面就是基隆港的海洋廣場,對著基隆港。旁邊的公交站101路直達和平島公園,車程大概20分鐘。
和平島公園
101路公車在和平島站下車,沿平一路直行,門票60臺幣,可能是因為中午陰天風大,遊人不多,由於終年受到東北季風吹襲以及海浪拍打侵蝕影響,造成和平島的天然景觀奇特,加上和平島海岸屬於沉降海岸,因此造就了許多奇岸怪石的景觀,景觀獨特,和平島在清朝前期時稱『雞籠嶼』或『大雞籠嶼』,為北臺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最早島上的原住民為凱達格蘭族的巴賽人(Katagalan Basaijo);至1949年改名為和平島。
和平島沿島的海岸上奇巖異石林立,海岸奇特的海蝕地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態各異、逼真的的海蝕平臺、豆腐巖、海蝕溝、海蝕崖、風化窗、萬人堆、千疊敷、海蝕洞、蕈狀巖、獅頭巖、熊頭巖等。風真的很大,海浪肆虐的拍打著海岸,似乎是讓景色更美一些,遠處的軍艦顫巍巍的入港。
千疊敷的豆腐巖地形,為巖石常年受海潮侵蝕,變成一塊塊方形的巖石,遠望活像一片片梯田林立散布。蕃字洞位於千疊敷附近,洞長20多米,傳國姓爺打退荷蘭人時,荷蘭人的最後據點,蕃字洞內石壁留有古荷蘭文字,如今已成為基隆的古蹟之一。萬人堆位於和平島北端的巖岸,因常年受海蝕風化而形成許多奇石,貌似浴池、花瓣、梳妝檯等。分布散落四周的石頭,又如同人頭一般,因此稱為萬人堆,景觀特異。
繞島一周,出來後沿馬路直行,看到7-11便利店的路口便有103路到八鬥子,隨便找個街邊的小吃填了肚子,味道分量都soso,就不點名額,又去7-11買了瓶沙士。強烈建議大家去八鬥子吃海鮮,此是後話。
八鬥子
103路等的痛苦,等了大概40分鐘,坐到北寧路八鬥街的交界,也就是終點站,路過海洋大學,海洋大學依海而建,頗有廈大的感覺,路過碧砂漁港,很多海鮮餐廳,快炒海鮮,快炒就是所有的菜都均價,比如100臺幣,海洋科技博物館,是一個綜合的博物館主題館建築群,現代設計的建築群,外表以灰白色大理石,顯得厚重,有點像柏林波茨坦廣場-Tiergarten之間國家圖書館、音樂廳等建築群。
一下車,便見遠處的山壁上刻著大大的『山海觀』三字,山海觀,觀海山,山海觀上觀海山,定是一處洞天福地的好去處,便拾級而上,誰知是一處樓盤,NND,復折返,沿八鬥街向北,箭頭顯示八鬥子,沿環山路爬升,路上見民屋上不鏽鋼的大圓柱桶,原來是水壓低儲水用的,八鬥子半島一面臨基隆山北麓,三面環海,山上可見一處處標記號的高地、碉堡,循木梯下行即抵位在長潭裡與八鬥子間的望幽谷。
望幽谷夾在兩片山凹,呈V字形,谷底的風更大,被綠色的植被鋪滿,碧綠寬敞,起伏有致,谷地中央有一塊平臺式草坪,多條石板步道自草坪輻射而出,通達四周小丘頂端,也可以沿石級環八鬥,小丘上展望良好,可遠眺基隆嶼、和平島、八鬥子漁港。遠眺還有一處海中的小島,似一把利劍插在海面,島外有島,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無論在何處,看見海的感覺都是一樣的開闊,一樣的升騰起心中的夢想,一樣的天地之大,吾之渺小,一樣的物是人非,不禁向北家鄉的方向遠望,望不到,只有對故人的思念永遠留在心底。谷地北面盡頭為一斷崖,立於崖上,海天一色,景致悠遠;順著石級可以下到谷北面的海灘,風大浪高,一波波的海浪衝上岸,隨手撿了幾塊造型各異的石塊,算是八鬥紀念。
另一面,寬約20公尺的海灘,海灘遍布海蝕平臺、豆腐巖等地質景觀,沙、巖兼具的地形。
如果時間允許,來八鬥看看。
生肖橋
位於基隆市中心的田寮(liao)河是臺灣早期第一條以人工開鑿的運河,曾經是上遊煤礦與木材運往海口的要道;田寮河沿岸的橋梁,九十年初以票選用十二生肖命名,起初共十座,獨缺牛橋及兔橋,當年命名原創者基隆市民尉遲真平建議,市府如果因為交通動線或經費問題無法再建新橋,可以建人行景觀橋方式彌補十二生肖不足缺憾,讓基隆市的運勢更好,更興旺。以十二生肖前面冠以「喜銀(迎)吉祥旺福,美玉(育)金寶財富」命名,也就是財鼠橋、旺牛橋、福虎橋、玉兔橋、祥龍橋、銀蛇橋、寶馬橋、吉羊橋、美猴橋、金雞橋、富狗橋、喜豬橋。
回到基隆火車站,返回臺北,回程的乘客明顯多了,回到臺北火車站,只有這次也是跟北京一樣,乘客還沒下,堵在門口的已經上來搶座位了,捷運好多了,標明了上下車的區域。
晚餐在忠孝東路的京星港式茶飲,點了鳳爪、蘿蔔糕、雙腸、海皇煲、鮮蝦腐皮卷、燒麥、蝦餃、白灼蝦,蘿蔔糕、腐皮卷真的是一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