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月廿三,小年。小年來了,就預示著除夕一天天的近了。小年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關於小年的日期和概念有很大的區別,在北方,小年這一天大多是在臘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小年大多是臘月二十四。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年時間是除夕。雖然各地關於小年時間有些區別。但相同的是,這一天,人們都會期待滿滿,因為除夕夜快到了。從小年開始,每一天都有迎除夕的傳統活動: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唱著兒歌,除夕就到了。小年要祭灶,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關於小年的傳說很多,證明古代人對小年十分重視。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關於小年的古詩詞,讓我們一起感受古人過年的氛圍和心境。
《送 灶》唐·羅隱
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祭灶詞》
宋·范成大
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的鍋臺附近牆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神龕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在小年兒這一天,家家都要掃塵祭灶,乾乾淨淨的過個好年,寓意著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祭灶與鄰曲散福》
宋·陸遊
已幸懸車示子孫,正須祭灶請比鄰。
歲時風俗相傳久,賓主歡娛一笑新。
雪鬢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滿不羞貧。
問君此夕茅簷底,何似原頭樂社神?
在小年這一天,陸遊將左右鄰居請來一起宴飲,這種風俗相傳已經很久了。賓主相坐,歡聲笑語不斷。陸遊在詩中還說,什麼時候都要敬老,不因為家貧就感到羞愧。現在我們雖然住的是茅草房子,但和那灶頭開心灶神何其相似呢?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裡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愛國詩人文天祥對於小年百感交集,因為這首詩寫在小年時,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是文天祥當時兵敗被俘,英勇就義的地方。節日的團圓喜慶、對家鄉的思念、視死如歸的決心,在這首詩中一覽無餘。此刻我們應該感恩現在的美好生活,珍惜現有的一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縱筆三首》 (其三)
宋·蘇軾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鬥酒定膰吾。
樂觀豁達的蘇軾,也遭遇了歲末生活的窘迫,但是蘇軾就是蘇軾,他就是能夠笑看生活。這首詩相對要樂觀了很多。雖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鄰家小年祭灶的雞酒,一定會拿來與我同食的!此刻蘇軾想到的還是美食和美酒。生活雖然不如意,但是我們也要不放棄,因為總有美好的事情在前方等待。
小年來了,一年又走到了頭。中國人重家庭,重團聚,其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年味了!今天小年,祝大家小年快樂,小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