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野外的大自然長啥樣。
什麼蟬啊蝴蝶啊昆蟲啊植物啊,對他們來說只是個名詞。
更別提有觀察大自然的興趣,探索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了。
有沒有一套把自然和昆蟲講得出神入化的書?
當然,既能豐富孩子的科普知識、又生動趣味的書也實屬罕見的。
好慶幸,孩子們還有「法布爾」!
他是誰呢?
世界上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
1911年被法國文學界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達爾文稱他是一位「罕見的觀察者」
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曾稱他為「昆蟲世界的荷馬」
他耗盡一生時間的心血,用一顆尊重生命的心,凝結成這舉世聞名的不朽之作《昆蟲記》。
不過法布爾的原作《昆蟲記》篇幅很長,孩子讀起來相當有難度,不易理解,也不明白這昆蟲究竟長啥樣。
出於這點考慮,出版社請來了日本最有名的動物學家小林清之介,在法布爾的原著基礎上,改編了一套非常適合孩子閱讀的橋梁書(對,這是橋梁版)。
可以說,這是一套把大自然的昆蟲講得各種有趣、各種出神入化的書。
也是一套能喚起孩子學習主動性的、樂於閱讀,又不那麼「教材」的書。
我們來看看《屎殼郎的故事》是怎麼寫的——
屎殼郎緊緊抓住糞球,大吃起來。
它一動不動。剛才還那麼忙碌,可現在……
只有嘴巴在動,「咕噥咕噥咕噥咕噥」吃個不停。
仿佛在說:「啊,真香啊,真好吃。」
咦?屎殼郎的屁股上怎麼冒出來一條線啊,就像電器店裡賣的電線一樣,彎彎曲曲地盤成一盤。
這到底是什麼呢?「線」不斷往外冒。
啊!明白了,是屎殼郎的便便。原來屎殼郎一邊吃馬糞球,一邊自己也在拉便便啊!
一邊吃便便,一邊拉便便,好奇怪的蟲子啊!
大家一定都在這麼想吧。
沒錯,屎殼郎吃了馬糞後,立刻就在自己肚子裡消化掉。然後變成自己的糞便拉出來。
屎殼郎可真是個大饞鬼。一吃起糞球來,就不肯停嘴。
大家猜一猜,它一口氣能吃多長時間呢?兩小時?四小時?
不對,不對,更長更長。它能從早晨一直吃到晚上,一口氣吃上12小時呢!
所以,屎殼郎屁股上不斷拉出的便便就特別長。
讓我們拿尺子來量一量吧。
把電線盤一樣的糞便一點一點地展開,好好量一下吧!
屎殼郎的糞便足足有2.88米呢。
孩子的科普知識就應該這樣講啊,因為它們本來就是超級好玩的,只是我們不那麼會教而已。
所以說啊,真心羨慕現在的孩子,如果我們身邊有這麼多可選擇的優質資源,書籍也是那麼有趣、幽默,我們還會覺得學習困難嗎?肯定不會啊!
作者:小林清之介
1920年生於東京,曾在動物學者島春雄、昆蟲學者石井悌等人的指導下飼養並觀察野鳥、昆蟲及其他小動物,多年致力於動物資料的收集活動。
1962年以後開始作家生涯,不僅為成人撰寫動物隨筆、動物啟蒙說明,還專為兒童撰寫了不少有趣的動物故事,近年來在俳句方面的著述也頗豐。
主要著述有:面向成人的《麻雀的四季》(全集日本動物志 2)(講談社)、《季語深耕·鳥》《季語深耕·蟲》(角川書店)、《日本的小動物志—昆蟲與野鳥》(每日新聞社)、《動物五百句》(明治書院),面向兒童的《日本昆蟲記》全五卷(翌檜書房)、《野鳥的四季》(第 23屆小學館文學獎)(小峰書店)、《法布爾(傳記)》(行政)等書。
1、幼兒園大班親子共讀,建議爸爸媽媽先看,然後抱著孩子讀給他聽,爸媽做主講人,用生動的語氣,聲情並茂地講述小昆蟲的個性行為、生活形態,小心孩子纏著你一晚上講十本哦。
2、一二年級獨立閱讀。從依賴「親子閱讀」慢慢轉入「獨立閱讀」。每頁文字不多,字體很大,適合孩子識字。不過要提醒下,如果孩子這個年齡段識字困難,請不要勉強孩子早早識字,請記住松居直先生的話,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是親子之間共同的語言,而非識字量。
3、三四年級閱讀量不多的孩子。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閱讀量不大,你在煩惱怎麼讓孩子愛上閱讀,那這套有趣的書可以給孩子看看,
昆蟲界的「荷馬史詩」
不僅是經典的兒童科普讀物
更是優美的文學經典
《昆蟲記》到底是個什麼讀物呢?
當當網把這套書歸類為兒童科普讀物,但其實它還是一本優美的文學經典,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昆蟲記》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出版,被公認為不朽的名著。
為什麼說這是一本一生一定要讀的書?引用一個豆瓣讀者Y.X.木容的評論:
用「傑作」、「裡程碑」已不足以描述《昆蟲記》的偉大,這本書是蟲蟲世界的「荷馬史詩」:
它不僅僅是一本論文,更像是一本日記,簡單幹淨的文字,記錄著一段段奇異的探險;
它不僅僅是一部科學著作,更像是一部童話,驚嘆的口吻,講述著一個個生命的奇蹟。
大人看這部書,妙趣不說,可以品味出那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妙,孩子看這部書,即能鍛鍊表達語言能力,又能啟發他們觀察自然的興趣,還能引導他們去如何觀察這個世界。
對法布爾來說,無論是草地上穿行的紅螞蟻,還是獨來獨往的黑胡蜂,又或是高踞枝頭靜待獵物的蜘蛛,面對這些可愛生靈的每一個生活小細節,他在文字記錄中都毫不吝惜表達自己的驚奇與感動。
在他的描述中,昆蟲們是「建築工」「木工」「礦工」,是他的夥伴和熟識的朋友。
正是他這樣像哲學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藝術家一般地去觀察,像詩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達,才寫出了文學性與科學性高度融合的偉大作品《昆蟲記》
在這裡鼻涕猴也想向法布爾先生致敬!
感謝他留下了這麼珍貴的遺產,影響一代代的孩子以一顆慈悲、浪漫之心,去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和樂趣!
用孩子聽得懂並感興趣的方式
就像是老爺爺在講故事
引人入勝孩子聽得停不下來
有趣又精準地傳遞科學的精華
這套書一共10本,用輕鬆、有趣的方式介紹了16種昆蟲,一舉網羅生活中有趣的明星昆蟲。
估計很多人跟鼻涕猴一樣,從小害怕蟲子,看到蟲子,只有兩種衝動,一是立即拍死,二是立即逃離。但是看了《昆蟲記》,竟然發現小蟲子也沒那麼恐怖和噁心,在法布爾的描述下,都是調皮又萌萌噠的小傢伙啊
法布爾真是善於觀察又有耐心的作者,那些小小的昆蟲們經他的手都變成了動畫片裡的小主人,都有了動人的感情,有了喜怒哀樂,有了讓人不能割捨的情感。
這套書最吸引我的,是語句的親切、趣味。
就像一位老爺爺帶著孩子,在美妙的大自然中觀察那些可愛的小昆蟲,不知不覺把孩子帶入了昆蟲的世界。
如此輕而易舉就激發了孩子探究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培養了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
這裡我給大家隨意挑了幾個片段,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樣講的。
《蜘蛛和步行蟲的故事》裡,講述了狼蛛生產後,200多隻小崽子竟然是爬到媽媽的背上生活,四五個月後才下地離開媽媽。除了自己的寶寶,還會有其它蛛寶寶爬到自己身上來,有時候蛛媽媽要背四五百隻小蜘蛛.密集恐懼症想想也是夠駭人的啊。
狼蛛的卵袋忽然破了。哇!
一群狼蛛小寶寶從破洞裡鑽了出來。
寶寶們當然不會發出「哇」的聲音了。
不過看上去就像在這麼叫一樣。
大家興高採烈地跳出來。
一共有兩百多隻。
大家不但沒有散開,反而全聚到了一個地方——媽媽的後背上。
「大家都到媽媽背上來!」
好像有誰在發著號令一樣。
小狼蛛們一齊爬到了媽媽的背上。
小狼蛛們就像小米粒兒一樣,
可是,兩百多隻一下子全聚到一起,誰都吃不消啊。
狼蛛媽媽的後背就像穿了一件狼蛛外套一樣。
小狼蛛並不在媽媽背上胡鬧。
狼蛛媽媽也不會生氣,既不嫌沉,也不嫌吵。
它背著這麼多小狼蛛在洞底睡覺。
有時候還會在洞口曬太陽。
它還在洞外散步,捉蟲吃。
再來看看《屎殼郎的故事》裡,屎殼郎讓人哭笑不得的笨笨的「智慧」,比如,一個屎殼郎辛辛苦苦做好了糞球,就有別的屎殼郎想不勞而獲,他們要不就直接搶,要不假裝幫忙。
屎殼郎搬運糞球的時候,也常常會有另一隻屎殼郎前來,繞到糞球的前面。
好像在說:「我來幫你。」
糞球主人在後面倒立著推,前面這隻就用前腿抱著糞球往前拉。
兩隻屎殼郎一前一後。「嗨喲嗨喲,嗨喲嗨喲」地滾糞球。
這次終於來了一隻善良的屎殼郎,幫自己拉糞球呢……
不對不對,不是這樣的。
不信你瞧。它轉眼就什麼都不幹了。
「我不幹了。」
它趴在糞球上,「咕嚕咕嚕」地跟糞球一起滾下去。
糞球壓到自己身上它都不在乎,只是緊緊地抱住糞球。
糞球主人毫無察覺,仍然倒立著,拼命地滾著糞球。
糞球滾到了一個遠點兒的地方。
這地方看上去不錯。
糞球主人就在地上挖起洞來。
糞球主人用頭上的鋸齒和腿靈巧地挖著洞。
幫忙的屎殼郎仍然趴在糞球上,漠不關心的樣子。
洞一點點加大。
挖洞的屎殼郎把自己都埋到了裡面。
這時,趴著不動的幫手偷偷地從糞球上下來。
它倒立過來,用後腿滾起糞球。
就像滾自己的糞球一樣,「嗨喲嗨喲」地給運走了。
嗨,鬧了半天原來是個小偷啊!
是趁主人挖洞時來偷糞球的啊。
糞球的主人從洞裡出來一看,「咦?奇怪啊,糞球不見了!」
哼哼,它搖著觸鬚聞起來。原來屎殼郎是用觸鬚來聞氣味的。
一陣糞球的氣味從對面飄過來。屎殼郎循著氣味跑起來。
「喂,站住!」
它追上逃走的小偷。
小偷停止倒立,立刻站起來。
像剛才幫忙時一樣,它又用前腿抱住糞球。
仿佛在說:「糞球自己滾走了,我幫你撿回來了。正要還給你呢。」
糞球主人完全被小偷欺騙了。它接過糞球,返回剛才的洞。
不過,結果還是不錯的。
要不差點兒就讓人給偷走了。
這套書裡,小林清之介文筆風趣,別具一格,全書處處是令人驚奇的敘述。
語言看似簡潔,實則生動、有趣、精準的將法布爾的昆蟲記的精華部分,通俗易懂、親切幽默的呈現給了孩子們。
權威昆蟲學家嚴格審定
保證科學性和準確性
還有N多不可思議的冷知識
不可否認,《昆蟲記》是一部文學性與科學性高度融合的偉大作品
它之所以受讀者廣泛歡迎,主要由於它有兩大特點:
1、它記載的情況真實可靠,詳細深刻;
2、文筆精練清晰。沒有一般抒情散文文學作品搔首弄姿的俗態,它文風質樸,別有風趣,自成一格。
為了做到科學嚴謹性,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數十年如一日,冒著嚴寒酷暑,去觀察昆蟲,放大鏡、筆記本、鉛筆從不離手,一邊觀察一邊記錄,在觀察中不懂就問,沒有把握就再進行試驗,試驗中他就更加仔細了,而且,多動腦,勤思考。
正是因為他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創作出這麼偉大的作品,才能發現小小昆蟲那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小秘密。
比如讓我刻的《金龜子和象鼻蟲的故事》的金龜子
扒在柞樹上烏黑油亮的金龜子,就是那種很好抓的蟲子,碰一碰它就會掉下來,仰面朝天一動不動地裝死,以為我們會上當呢!
它們其實不是裝死,而是受到刺激後短暫性的休克。
它們的力量很大,我記得小時候用細繩在它的腿上牽著,有時候甚至能被它們大力飛起把細繩帶走,逃之夭夭。但是這樣強悍的蟲子,它的營養竟然來自糞料。
在古埃及,認為這種昆蟲可以造福人類,創造奇蹟,因此它又叫做聖甲蟲,並且在公共廣場豎起它的巨型雕像!
還有蟬,在爬出地面之前在地下要生活好多年,幼蟬的生活期特別長,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為4~5年,最長的為17年。
這些小知識點,通通用有趣的形式講述出來,孩子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一下子就記住了。
看了這些,其實豈止是孩子,就連我們這些對小昆蟲本來不了解和不感興趣的成年人,都覺得大千世界真是不可思議啊。
除了法布爾昆蟲記中的精華,書中還獨具匠心地設計了實驗環節,指導孩子如何捉昆蟲,如何養昆蟲,如何做有趣的科學實驗,手把手地教孩子觀察昆蟲,「玩兒」科學。
水彩插畫清新優美,
橋梁書引導孩子獨立閱讀
豐富想像力
這套書我最初拿到手,看到有我最喜愛的水彩插畫圖。
就像下圖:
但是翻到書的中間部分,你會發現彩色插圖都變成了黑白插畫
怎麼回事?
其實這是日方出版人的周到考慮:書中的彩圖可以大大增加藝術觀賞性,不過這套書的定位是橋梁書,需要引導孩子開始專注於文字,而又不能失去圖片的直觀性,所以有的彩色圖片就直接處理成黑白的。
這裡不得不佩服出版社的專業。
書 目 介 紹
10本書共介紹了16種昆蟲
《屎殼郎的故事》
《蟬的故事》
《狩獵蜂的故事》
《螞蟻與埋葬蟲的故事》
《菜粉蝶與蓑蟲的故事》
《天牛與象鼻蟲的故事》
《金龜子和象鼻蟲的故事》
《螳螂和沫蟬的故事》
《蟋蟀與蝗蟲的故事》
《蜘蛛和步行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