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現階段疫情防控取得積極向好的良好局面。在這兩個多月鏖戰中,我們發現眾多學軍人奮力拼搏的身影:或捐贈醫用物資,或奮鬥在醫院,或攻克科技難關……他們表達對家國的牽掛,展現對社會的擔當。
其中,有一位校友忙碌的身影。他幾乎每天在朋友圈推送關於疫情防控的信息,最近在自己的就「無症狀感染者」這個熱門話題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和應對方法。
他就是杭州學軍中學上海校友會會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力教授。
李永軍博士、張文宏教授和我校陳力校友
4月2日,小編採訪陳力校友,驚喜地發現他在2016年12月12日成功促成深圳華大基因時任微生物部總監李永軍博士(現任微遠基因總裁)與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的這一合作,磨亮了檢測新冠肺炎病毒的「利器」——人體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技術(human micro NGS,簡稱hmNGS)。
人物簡介
陳力校友,1980年畢業於杭州學軍中學,1984年獲復旦大學生物系學士,畢業後擔任復旦大學微生物系助教,先後攻讀美國新澤西醫學和口腔醫學大學博士、加大伯克利分校營養系博士後。2011年,他回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擔任博士生導師。他建立了無創診斷和微創治療兩大研發體系,與國際一流大學合作主導開發了國際上第一個唾液口腔致病菌快速檢測試劑盒、國際上第一個唾液口腔抗致病菌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和系列微創產品。
他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致力於科技攻關
1978年夏,陳力同學從杭州開元中學畢業進入杭州學軍中學高中部,在一班就讀。
陳力校友回憶當時考入高中母校的喜悅心情時,笑著說:「能夠成為學軍人,是我這一生中最幸運也是最值得驕傲的事。」當時,他就讀班級的班主任是張熊楚老師。
張熊楚老師,1965年華東師大化學系畢業,在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工作七年後,於1972年調入杭州學軍中學。
陳健校友、張熊楚老師和盧瑞寶老師
張老師教化學課時,他的普通話帶有些上海口音。信任和關心,是他給全班每一位同學的兩個禮物。信任,是他相信同學們可以選大學,而不是被大學選;關心,是他關心每個同學的健康和成長。這種信任和關心從高中畢業後至今,一直都在。
杭州學軍中學1980屆高三學生畢業合影
陳力校友說,有了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關愛和信任,他們都非常自信和互信。80屆1班全體同學在畢業後,後來在各行各業都能勇於擔當,敢為人先。他說,範楨同學是第一個抗體藥上市的主要推手之一;方定同學在自己專長的機械領域大獲成功,還投資了PDX腫瘤模型;李軍參與了我國第一臺手機的製造和3G標準的建立,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健,現為浙大網新圖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李汶同學在美國德州的一個莊園裡打起飛碟;尹國峰同學,作為198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狀元,事業發展很好;朱毅大學時期改讀文科,吹起長笛,在德國做生意可謂風生水起……
陳力校友謙虛地說,因為當時的高中同學都太優秀,自知自明的他當時選了一個冷門專業——復旦大學微生物系。幸運的是,復旦大學微生物系不僅有盛祖嘉、周德慶這樣自成一體的學術大家,還有趙國屏、熊躍這樣的卓越學長。大學四年的學習為他後來的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84年大學畢業後,他留校擔任助教。1989年,他考上cusbea項目後赴美讀博士,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Onyx製藥公司、加大伯克利分校、加大洛杉磯分校任職,2004年赴日負責GC公司的口腔健康產品的研發工作。2011年,他回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未來醫學。
他促成華大基因與華山醫院全面合作,也為今年抗擊國際疫情做出貢獻
陳力校友說,未來醫學就是要驅動醫學的不斷進步,以適應未來世界的需求。改變的驅動力是什麼?一是技術,二是人才,三是理論。
他說,自己的理論體系很簡單。他認為人體微生物有三個核心:無微不至(處處有微生物),見微知著(發現病原微生物及臨床表現),防微杜漸(防疫及治療)。
回國後,他看好的新技術是人體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技術(hmNGS)。他說,自己看好的醫生是: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張文宏主任,上海市中山醫院急診科童朝陽主任(學軍中學校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周學東院長,浙江中醫藥大學前校長肖魯偉教授(學軍中學校友)。他認為,只有把最好的技術交給最好的醫生,才能找到真正的應用場景,成為未來醫學的核心動力。
於是,在近四年的學術積累和準備後,2016年11月陳力校友走訪位於深圳的華大基因,並於同年12月12日晚有幸促成華大基因與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張文宏主任的全面合作。當時,上海市中山醫院急診科童朝陽主任也應邀參加當晚的協商工作。
我校童朝陽校友和陳力校友合影
之後,hmNGS技術發展是神速的,也取得了累累碩果:這項技術在疑難雜症中的應用,在華山醫院感染科開始落地並得到修正、完善和推廣,張文宏主任團隊在三年內也成為全球病原體狙擊領域的領軍團隊;童朝陽主任和他的團隊發表全國第一個hmNGS在危急重症中的專家臨床共識;陳力校友也成功地開設《分析微生物學及臨床應用》博士生課程,這在國內外都是最早的。
陳力校友說,經過三年努力,hmNGS臨床應用技術加速成熟,並在2019年推向臨床。今年,讓他們驚喜的是,他們對未來醫學的預判及努力很快在今年新冠肺炎病毒實踐中被全面驗證。
張文宏擔任了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他和團隊成員在今年上海疫情阻擊戰中擔當大任;華大基因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EUA),成為國內率先獲得該授權的企業,在抗擊國際疫情中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正是這項技術的修正和成熟,讓中國科學家們能在拿到樣品後不到48小時內,就判定了新冠肺炎病毒的存在。這個速度,在SARS的2003年是不可想像的。即使在今天的歐美國家,也不能在短期內做到。新冠病毒告訴我們:它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國家;只有通力合作,我們才能同心協力,將它制服。
張文宏主任參加北美直播活動
中國疫情開始時,陳力校友通過北美華人生物醫藥協會(CABS)聯繫Gilead公司,希望能幫助上海團隊參與到該公司在中國的臨床試驗。40天後,CABS與他聯繫,希望能邀請張文宏主任用英文向北美醫護工作者和醫藥界同行分享上海的防疫、治療經驗。3月25日,在張主任全力支持下,分享會在全美黃金時段成功進行,共有一萬多專業人士觀看了當天的直播。
針對「無症狀感染者」這個熱門話題,陳力校友4月1日在「糖的交響曲」發布文章《無病的聲音:「無症狀感染者「小議》,明確提出疫病需兩議的看法。也就是說,「無症狀感染」於病是好事,於疫是傳染隱憂。這個隱憂,在現有防控體系架構下是可控的。
他寄語母校師生,鼓勵學軍人面對未知和挑戰
對高中母校師生的寄語,陳力校友提了五個字:「自信和互信。」
這是當年班主任張熊楚老師教給他們的。他借這個機會分享給所有學軍人。
第一,互信很重要。
位於文三路的杭州學軍中學,經歷幾代人的努力奮鬥後已經凝聚成敢於拼搏、追求卓越、永爭第一的學軍精神。他相信學軍人應該都會有這種精神和軍人氣質。
我校老領導、退休老師和1980屆部分校友合影
互信,對還在學校的同學來說,就是相信自己的老師,相信老師的判斷和能力。對老師來講,就是相信學生的自覺和責任感,相信學生的勇氣和毅力。因為唯有這樣的群體,才能去面對未知和挑戰。
出了校門,就是相信朋友。如果沒有他和張主任、童主任等專家之間的互信,全面合作成不了,北美直播活動也辦不成。
第二,自信更重要。
有了自信,人們才會去想去試。陳力校友列舉了一個例子:華大基因於2016年11月12日舉辦了首次全國大學生基因創意競賽,在上海醫學院就讀的學軍中學校友鍾雨婷參加比賽,一路進入總決賽,拿到全國第三名。其實,名次不重要,去試了就是勝利。
陳力校友和他的學生鍾雨婷(左二)
陳力校友和大家分享他對「自信」的詮釋。這是他寫的一首詩《我》。
《我》
我
就是尋找中的那一抹
飛揚的
自由
這首詩不僅僅說出了陳力校友對「自信」的看法,還展示了他的一個愛好——拆字。
他幽默地說:「我相信,這首詩早晚有一天會出現在一本書裡,說不定,還是教科書。」
來源:杭州學軍中學 組稿:周仁愛 李志光 照片:陳力校友 製作:肖驛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