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獎得主約翰·布魯納:我的書架上,這位科幻作者的書最多

2020-12-23 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約翰·布魯納

1968年,他創作了小說《站立桑給巴爾》,在書中描述了一個人口過剩的世界。1969年,《站立桑給巴爾》榮獲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和英國科幻協會(BSFA)頒發的BSFA文學獎。

1970年,作品 The Jagged Orbit 再度獲得BSFA文學獎。

約翰·布魯納John Brunner英國科幻小說家

我的書架上有三十三本菲利普·迪克的書。在不久的將來,我希望能有三十八本,比其他科幻作者的書多出一倍以上。最接近的競爭者也只有十八部作品上了我的書架,而且其中有四本是他編輯的選集。

為什麼?為什麼我有這麼多迪克寫的書,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作者?

嗯,這麼說吧。在閱讀他的一篇小說時,迪克這傢伙居然能讓我相信,將來會有一個社會將橙子味果醬當作流通貨幣。

最近我一直在回想最早碰到這傢伙作品時候的情形。我懷疑自己讀的第一篇,應該就是他在科幻界發表的第一篇作品——《烏布》。

《烏布》收錄於《記憶裂痕》

故事語言簡單平實,親切有趣又機智,總而言之,作為處女作,值得大加讚賞。但他隨後發表的短篇作品 (有報導說,他當時一周寫一篇),卻讓人感覺他還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而且,我發現他常常致敬令人倍感惋惜的亨利·庫特納*。

*亨利·庫特納(Henry Kuttner,1915-1958),美國科幻作家,英年早逝。

直到迪克開始寫長篇,我才意識到他擁有多麼不同凡響的想像力,他有一種天賦,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扭曲怪異,又或是從特別的角度出發,創造出令人不安的全新的未來圖景。他創造的世界給人以絕對的疏離感。讀者掩卷之後,哪怕過去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潛意識中都還留有這種感受,並不斷加深。

《菲利普·迪克的電子夢》劇照

我還記得,自己曾買過一本破舊的二手書——《太陽系大樂透》,然後當場就一口氣讀完。

《太陽系大樂透》第一版(平裝本)

我也記得,當特德·卡耐爾*在《新世界》*雜誌上連載《失序的時間》時,我是怎樣的望眼欲穿。讀過這兩部長篇之後,我徹底被他徵服了。我知道自己一定會收集齊能找到的他的所有作品。

*特德·卡耐爾(Ted Carnell,1912-1972),科幻雜誌編輯。

*英國科幻雜誌,科幻新浪潮運動的陣地。

1966年,我在《新世界》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為他的作品搖旗吶喊的文章——那時候,他在英國還沒什麼知名度。

我必須承認,寫那篇文章,至少有一半是出於私心:我想要買到更多他的作品……十年之後,我榮幸地接到邀請,為巴蘭坦出版社的《菲利普·迪克精選集》作序。又過了十年,而今已是1986年,我再次受邀完成一個類似的任務,我依然深感榮幸。

但這次卻困難得多。要知道,我並不想重複自己。但讀過1976年的文章之後,我發覺自己已經寫下了當時所有的感受,並說明了使得迪克作品出類拔萃的種種原因,而這些觀點至今仍沒有什麼變化。

我當時談到了迪克幻想世界的特色,虛無、空洞,與我們現實世界的相似,還有那些令人不安的差別。我談到了他給讀者帶來的各式各樣的感受,以及他文字的奇特魔力:只要有必要,他就能讓讀者接受那些怪異的設定,而不是因為覺得過於荒謬把書丟到一邊。橙子味果醬貨幣只是無數範例之一。

《銀翼殺手》劇照

我還講到了他對待新點子和奇妙概念的態度可以說是鋪張浪費至極。大多數作者都會把它們作為寫作核心,而迪克卻將其當作邊角餘料。

舉例來說,有個很精彩的場景裡面,他筆下的一個人物對另一個說:「上帝死了。」這是件人人都知道的事——某個強大到製造出地球以及全部地球生物(包括人類在內)的東西被人發現飄浮在宇宙空間裡。但在這個故事中,這件事其實並不怎麼重要……

《菲利普·迪克的電子夢》劇照

其實我現在也很想大段引用自己在1976年寫的那篇文章。但我最好不要那樣做。這是個新的時代,而菲爾*也已經不在人世。這回他也不會來信建議即將出版的選集收錄他的哪些作品,因為這部文集將是他的作品全集——理應如此。

*菲利普·迪克的暱稱

同樣,我們也不會收到他那種客客氣氣,卻讓人十分頭痛的信件——他會列出不想被收錄在文集中的作品。

我第一次見到他,是1964年在加州奧克蘭,世界科幻大會開幕前的一場派對上。他本人跟我想像的並不一樣。

鑑於他的高產和諷刺挖苦的才能,我預想他會是個吊兒郎當,甚至可能有點憤世嫉俗的人。相反,我看到的卻是個跟我一樣的人——非常害羞,不願跟人有眼神接觸。他總是在東張西望,像是隨時要奪路而逃。

菲利普·迪克

後來我才開始明白,這個世界的愚蠢荒謬會讓他受到怎樣的痛苦折磨,對那些偽君子又懷著怎樣強烈的反感——那些人從骨子裡藐視人類的智慧,但卻扮作人類良知和文明代言人的樣子,他們大權在握,卻滿腦子都是自私自利。

他筆下的人物常常以現實生活中的政治家為原型,比如永恆的傑姬·甘迺迪、反覆重現的頑固的林肯。至於他是不是希望讀者將小說人物視同為現實人物——這我可就說不準了。但這並不重要。

《命運規劃局》劇照

他將我們這個世界的荒謬與不足清清楚楚地刻畫出來;像是舉起一面鏡子,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這個世界,其中的形象儘管扭曲變形,卻也通過某種難以言傳的方式,反映出了更多的真實,更為接近世界的本相。

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是在法國,在某屆梅茲科幻節期間。同樣,我也拿不準他聲稱跟使徒保羅對話和靠意念殺死過一隻貓的事是隨口玩笑還是認真的。我也不知道,經過了那麼多年內心的煎熬之後,他的理智是否已經受到了其作品的影響,還是他得出了憤世嫉俗的結論:只有一種方式,可以用來應對我們這個瘋狂的世界,就是把它看成一個巨大的惡作劇,然後用同樣非理性的方式反擊它。

《科幻小說預言家》劇照

我覺得——我希望是後者。因為這樣至少說明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了終極答案,或至少是一種解決之道,來應對他生活中遭遇的一系列問題:他在主流文學圈子受到的冷遇,破裂的婚姻,還有保羅·威廉的作品《僅有表面真實》中寫到的,他的房子遭到神秘襲擊,以及其他的一切。

他是個怪人,但也是個了不起的作者,也許他在寫作中得到了宣洩和解脫。對讀者而言,這種閱讀體驗肯定相當獨特。

菲利普·迪克

我覺得,以上這些足夠解釋我為什麼會有三十三本迪克的作品了。我還希望不久之後就能有三十八本。

繼續讀他,繼續被他震撼吧。

英格蘭,南佩瑟頓

1986年10月

(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亞洲科幻怎麼「出圈」?印度「雨果獎」得主:用英文寫
    11月22日,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的圓桌會議上,馬來西亞出版社高級編輯吳淑儀無奈坦言。會上,來自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的多位科幻界大咖共議亞洲科幻的未來。語言帶來的障礙,在印度科幻文學界得到了較好解決。「雨果獎」得主、印度科幻奇幻作家米米·蒙達爾表示,過去的20年以來,很多印度作者,尤其是科幻作者,是用英文而不是印度語或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來寫作,並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受眾,現在,印度科幻發展很迅速。「我現在住在美國,為了讓美國讀者更好了解印度的文化,我也會調整寫作方式去適應他們的口味。」她說。
  • 2019年雨果獎,這項科幻界的大獎,無疑將由女作家繼續包攬!
    誰說女性不適合寫科幻小說?網上曾有人說過「女性不適合寫科幻小說」。其實在科幻小說200年歷史時間中,雖然沒有具體統計,由女性作家創作出的優秀科幻作品很多,被認為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說就是來自一位女作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1818 年,年僅 20歲的瑪麗出版了《弗蘭肯斯坦》。
  • 評《三體》獲雨果獎:中國科幻文學路還長
    劉慈欣  7年前《三體》出版發行的時候,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本書會獲得世界科幻協會的雨果獎,我肯定會認為他只不過是位忠實的「磁鐵」——科幻作家劉慈欣的鐵粉。當《三體》英文版的譯者劉宇昆代表作者劉慈欣接過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時,中國科幻創造了歷史,更揭開了新的篇章。  創立於1953年的雨果獎,與星雲獎並列為全球科幻界最重要的兩個大獎,主要針對以英語發表出版的科幻小說和科幻戲劇。雨果獎創立之時,正是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伴隨著美國二戰之後科學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彼時,科學不僅僅是神秘的,更是時尚的、潮流的。
  • 雨果獎7位科幻插畫大師作品賞
    雨果獎被稱為「在科幻及奇幻創作中其中一個最高的榮譽」,每一年雨果獎都會為科幻插畫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藝術家頒發「最佳職業藝術家獎「,縱觀半個世紀的獲獎者,每一位都是充滿了創意與顛覆的藝術大師。原畫人今天為大家分享其中7位代表畫師的作品。
  •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自述成長曆程:培養自驅力是關鍵
    科幻作品超越時空、架構未來,而當科幻作家當了母親,在育兒上最關注的,則是培養孩子適應未來創新時代的能力。11月30日,第74屆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走進拼多多百億補貼直播間,向平臺網友傾情薦書,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曆程和寫作思維訓練,通過直播與書迷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與互動。
  •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培養自驅力是關鍵
    科幻作品超越時空、架構未來,而當科幻作家當了母親,在育兒上最關注的,則是培養孩子適應未來創新時代的能力。11月30日,第74屆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走進拼多多百億補貼直播間,向平臺網友傾情薦書,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曆程和寫作思維訓練,通過直播與書迷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與互動。
  • 薦書| 劉慈欣科幻新作《黃金原野》中文版全球驚豔首發!
    在《三體》之後沉寂多年的劉慈欣,終於再度啟程,為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創作了全新短篇《黃金原野》。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認為,這篇作品是劉慈欣在寫作風格上的一次突破。>《十二個明天》當中,其他作者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 科幻MOOK《蟲》分享會舉辦 書中收錄劉慈欣作品
    科幻MOOK《蟲》分享會舉辦 書中收錄劉慈欣作品 2015-09-13 21:52: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上官雲  「《蟲》這個系列還會一直出版下去,目前暫定是出版11本,收錄作品的作者基本都是歷屆中國科幻『銀河獎』的得主。」該書策劃編輯趙志巍透露,需要編輯成書的稿子都已經到位,只是書名需要重新擬定,所以會耗費一些時間,「不過也已經列入了近兩個月的出版計劃之中」。
  • 亞馬遜2018年度電子書閱讀排行榜最新發布,這幾本科幻必讀!
    文/賀培峰近日,亞馬遜中文站發布電子書年度大盤點,主要依據2018年期間實際銷售數量排行,科幻類圖書入榜三本,必須讀的那種!1、三體(付費電子書榜第2名)不多說,包攬九項世界頂級科幻大獎!2、消失的殖民星球(雨果獎、星雲獎雙料獲獎作品)(Prime閱讀年度熱讀排行榜第6名)21世紀美國頭號科幻小說系列,「老人的戰爭」系列第三部作品。美國時下首席科幻作家,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前主席斯卡爾齊全新力作。9次入圍雨果獎,3次獲獎。
  • 2019雨果獎:女作家包攬重要獎項,同人小說站AO3獲獎
    原標題:2019雨果獎:女作家包攬重要獎項,同人小說站AO3獲獎  當地時間8月18日晚,第77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辦,並舉行了2019雨果獎的頒獎典禮。會上頒出了「最佳長篇小說」「最佳短篇小說」「最佳系列小說」等各門類共計18個雨果獎獎項。女作家壟斷了今年雨果獎的所有重要獎項。
  • 劉慈欣不開心:《三體》開始被刷出提名名單,貴人相助射落雨果獎
    馬爾科.克勞斯退選後,曾在推特上發文稱:「說實話,我真想不出有哪部比《三體》更讓我想在候選名單上看到的作品了。祝作者劉慈欣和譯者劉宇昆好運!」劉宇昆是《三體》第一部的翻譯,也是華裔科幻小說家,又被業內人稱為「小劉」。
  • 劉慈欣惜敗雨果獎,黑人女作家傑米辛蟬聯
    N.K.傑米辛當地時間8月11日晚十時許,第75屆雨果獎在赫爾辛基正式揭曉,黑人女作家N·K·傑米辛的作品《方尖碑之門》(The Obelisk Gate)蟬聯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備受關注的劉慈欣的長篇小說《三體Ⅲ·死神永生》則未能獲獎。
  • 《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作者: [美] 詹姆斯·岡恩
    ——艾薩克·阿西莫夫作為一個老科幻迷和由此成為的作家,我翻開這本書後立刻對自己說:「哇,他是我們的人!」——劉慈欣現實世界與科幻世界創造了彼此。在科技每天都將人類的想像變為現實的今天,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的腳步!從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到三體宇宙的黑暗森林,科幻小說中凝聚著人類想像力的極致。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兩天前(北京時間8月12日),第75屆雨果獎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結果,美國黑人女作家N.K.傑米辛的《方尖碑之門》》摘得最受關注的長篇小說獎。世界文壇的目光再度轉向科幻文學。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6年中國作家郝景芳以《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些殊榮讓中國科幻迷頗為興奮。
  • 郝景芳摘得雨果獎:將中國科幻進行到底
    在昨天中國女排奪金的同時,還有一個好消息在網上流轉——第74屆雨果獎揭曉,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憑藉
  • 《三體》遭嚴審被改1200多處,不敵美國女權主義作家,錯失雨果獎
    在2015年,《三體1:地球往事》還摘得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雨果獎》然而在《三體》在翻譯成英文時,卻攤上了大事,原來《三體2:黑暗森林》被國外女權主義者盯上了。因為這部作品,其藝術性居於三體三部曲之冠,在美國的「豆瓣」goodreads上口碑是極高,達到4.48,超過了第一部的4.00,和第二部的4.38.然而就是這樣的巔峰之作,卻不幸敗給了一個名叫N.K.Jemisin的黑人女作家,再次錯失雨果獎。
  • 我們的科幻盛夏,就在這21本小說裡!
    讀客熊貓君全世界讀書最多的一隻熊貓。由於看書太認真,永遠黑眼圈在線。熊貓君人胖心暖,是公司女同事的暖心寶,禿頭老闆的好員工,還是被印在書上的官宣團寵。江 上中信大方策劃編輯書屬於作者,屬於讀者,屬於時代,屬於歷史。唯獨不屬於編輯。
  • 非裔作家傑米辛蟬聯今晨揭曉的雨果獎 劉慈欣《三體3》惜敗
    我當然希望能夠獲獎,但現實情況就是這個樣子,這和上次還是不一樣的,上次的候選人在讀者影響力上沒有這麼大的競爭力。」2015年,由布拉德·R·託格森和拉裡·科雷亞領導的「傷心小狗」和由Vox Day領導的「瘋狂小狗」兩群科幻小說作者各自提議了一群他們建議提名作品的名單,導致最後選票中只有名單上的作品。
  • 我不是科幻迷,但孩子吵著要買的劉慈欣系列漫畫,我看了三遍!
    01"媽媽,這套書,我一定要買回家放在臥室書架上" 學齡兒童天生就具有對神秘事物、科技新奇等有很強的求知慾。上個月,我特地帶著孩子去天河購書中心選書。當孩子看到劉慈欣系列科幻漫畫的宣傳角時,那小眼睛閃著blingbling的小金光。"媽媽,《三體》的作者,電影《流浪地球》,科幻漫畫,看看看,要買這一套!"這不成問的句子,顯出了這套劉慈欣本人的魅力及這套科幻書對孩子的吸引力。
  • 武夷山:科幻與未來學-科幻裡的科學-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幻的預見力會超出作者的預料。醫生、科幻作家Brad Aiken寫了一本小說,題為「向樹提問」,它描寫的未來景象是:醫生不允許接觸病人身體;醫生唯一可用的儀器有兩種,一是掃描儀,二是計算機,計算機在得出最終診斷之前,要先提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