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星期要過七天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從星期一到星期天這寥寥的七個詞,往往濃縮了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和歷史際遇。

過年連放一個星期的假,終於把一年欠下的覺都補回來了!說起星期,這個東西真的有點奇怪。比如說吧,新年總是一年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天,開始在零點,可是無論公曆農曆,這一天都不一定是星期一。

還有,我們都知道公曆一年大致是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農曆一年是季節的一個循環,一個月是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一天大概是兩次日出之間的平均時間,這些都有自然跡象可循,然而星期跟星星或者任何天體運轉有關係嗎?

還有,初學英語的時候很多人都為了Wednesday讀成wens-day頭疼;Sunday好理解,就是「太陽」加「日」,但是Thursday本來又是什麼意思?深究起來,「星期」的名稱裡還包含著大學問,足以看出每個民族的文化史呢!

猶太傳統:現代星期制的始祖

其實最早的七天星期周期的確是按照天體運轉的規律設定的。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公元前兩三千年就已經有了天文臺和曆法,他們的文化成果又被其後及締造了巴比倫王國的阿卡德人繼承。這種曆法跟中國的農曆相似,是按照月亮周期來劃分的。一個月大概有28到29天,又依月相分成四個七天周期:從新月到半月七天,半月到滿月七天,滿月到半月,半月到新月,以此類推。

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星象盤

可是這種曆法有一個問題:月相的每個四分之一周期都比七天略長,所以每隔幾個月就得在最後一個星期加減幾天以使下一個月的第一天和新月重合。雖然這種星期顯得麻煩,但是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認為「七」是個神聖數字,所以樂此不疲地沿用了兩千年。

雖然也剛好是七天,但契合月相的巴比倫星期顯然跟我們今天通用的連續、固定的星期計算法大相逕庭。現在的七天星期應該追溯到猶太人的傳統。按照《創世紀》的記載,上帝在創世的第七天看著完工的世界滿意地休息了一日。極重視宗教傳統的猶太民族因而定下每七天就有一個安息日(Shabbat)。

造人真累啊!放一天假!

按照他們的算法,每一天是從日落開始的,因而從第七個日落到下一個之間,不許勞作,要陪伴家人聚餐做禱告。Shabbat這個詞根(sh-v-t)的意思不是「休息」,而是「停止工作」,在這天,勞作被視為褻瀆神靈的表現。其餘的六天在希伯來語裡分別以「安息日後第一日」、「第二日」類推稱呼。這種星期並不依靠天象,應該是現代星期的始祖。當然,沒人知道猶太人的第一個七天從何起算,現在的猶太教安息日落在了公曆星期的每個周六,因而在以色列周末是周五和周六。

蠟燭、麵包和家人——猶太人在兩千年流離中從未丟棄的傳統。

阿拉伯—伊斯蘭變體

同屬閃米特民族和亞伯拉罕宗教傳統的阿拉伯人也吸收了星期的概念。所不同的是,興起於公元七世紀的伊斯蘭教規定,周五是穆斯林集體到清真寺做禮拜的主麻日(Jum』ah)。其餘則像猶太人一樣,周六為al-Sabt,跟Shabbat是同一個詞根,周日到周四則按序數稱為「第一日」、「第二日」等等。

阿拉伯—伊斯蘭勢力興起後迅速擴張,建立起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阿拉伯人在軍事上徵服了古老的波斯、埃及,又把這些輝煌的文化吸收融合之後跟伊斯蘭信仰一起推向更廣闊的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伊斯蘭文化一直是寬容、文明和科學精神的先驅,從印尼到肯亞的許多民族,儘管從未被納入帝國,也接受了這一文化。阿拉伯語日子的名稱隨即進入了其它文化當中,例如穆斯林使用的馬來—印尼語和巴基斯坦的信德語全套音譯了阿拉伯語的名稱,而波斯語則借了周五和周六(jome和shanbe),然後用波斯語的序數詞(yek-,dosh-等等)加在來自sabt的shanbe上構成「第一日」、「第二日」等等。

阿拉伯帝國全盛時的疆域

波斯語的名稱又被其它伊朗民族(例如庫德人、塔吉克人)以及其它受波斯文化影響的民族(例如土耳其、亞塞拜然和大部分突厥民族)模仿或借用。有意思的是在土耳其和亞塞拜然,周六被叫做「巴扎日」(pazar或bazar),隨即周日是「市場日後」(pazartesi/bazarertesi);當然,「巴扎」這個詞本來也是從波斯語來的。反而在同屬突厥民族但是皈依了猶太教的立陶宛卡拉依姆人那裡,一周的稱呼遵照的是猶太傳統,「市場日」(baraski,來自希臘語,意為「買菜準備做安息日大餐」)落在了周五,兩相對比之下,箇中涉及的文化淵源相當錯綜複雜。

卡拉依姆人是為數不多的信仰猶太教的非猶太民族之一。

這麼說來,從星期日子的名稱能看出一個民族的宗教和歷史?接下來我們檢閱其他文化對星期日子的稱呼,看看是否真的能讀出一部世界史來。

西歐:從星象學到禮拜日

要追溯西方通用的那一套星期名稱,我們繞不開羅馬和基督教。古羅馬最早採用的也是以月相為依據的曆法,直到公元前46年凱撒大帝改革,才有了基於太陽回歸年的儒略曆,幾經修改成為現代常用的格里高利曆(公曆)的前身。在古羅馬,最接近現代星期概念的是每八天一次的市場日(nundinum),每逢此日,羅馬市民跟鄉下居民在市集交易,並具有司法、行政和宗教的特殊意義。

公元前60年的羅馬古歷,有夠迷亂。

凱撒改革之後,公元一世紀的羅馬慢慢地用七天一星期的算法取代了原先的市場日。那麼這個七天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當然不是凱撒一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羅馬人學習希臘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結果。

在沒有天文望遠鏡的時代,人肉眼所能見的太陽系行星只有離我們最近的五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加上太陽和月亮剛好七個。古代人認為所有天體都圍繞地球旋轉,並且注意到它們沿著固定軌跡運行,把它們都叫行星(planet,希臘語原意是「會旅行的」)。流行於公元初年的希臘自然哲學(或者星相學,看你怎麼評價)認為,每一天都被一顆行星主宰,那麼一個周期就剛好是七天。

喜歡佔星或塔羅的讀者對這七個行星符號一定不陌生!

希臘人以神祇名字給除太陽、月亮之外的行星命名(Ares,Hermes,Zeus,Aphrodite,Kronos),羅馬人又把它們「翻譯」成羅馬宗教裡對應的神祇(Mars,Mercury,Jupiter,Venus,Saturn),繼而把一個星期的每一天以主宰行星命名,所以我們就有了(從周日開始數)diesSōlis,diesLūnae,diesMartis,diesMercuriī,diesIovis,diesVeneris和diesSaturnī。

羅馬的星期七神

這個系統流行於公元2-3世紀的羅馬帝國,恰好與新興的基督教一拍即合。基督教萌芽於猶太教的土壤,亦信仰上帝創世七日之說,要求每第七天歇工,但避免跟猶太教混淆,一般把安息日安排在猶太教安息日一天之後,也就是現在的周日。這一日是基督徒停下工作,聚集做禮拜的日子。對早期基督教來說,跟猶太教劃清界限,不僅反映出他們的身份焦慮,也是一個爭奪地盤和信徒的重要問題。

公元321年,康士坦丁大帝發布敕令,正式將基督教扶正為羅馬的國教,並且確定了周日(diesSōlis)作為禮拜日的原則。隨後的教會敕令更是多次重申讓基督徒在周日而非周六安息禮拜。星期日在羅馬因而改稱為diesDominica(主日),在希臘是同義的Kyriake,周六借用猶太教的sabatum,而其它日子的名稱保持不變。

這套基督教、猶太教和羅馬異教名稱並存的系統被曾屬於羅馬帝國治下的各民族沿用至今,並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戰艦商船滲透到世界的其它地區,例如義大利語的domenica,lunedì,martedì,mercoledì,giovedì,venerdì,sabato;法語的dimanche,lundi,mardi,mercredi,jeudi,vendredi,samedi;甚至原封不動被搬運到曾經是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賓的他加祿語裡。

地處偏遠海島上的兩個凱爾特民族,愛爾蘭人和威爾斯人,見證了這一發展的關鍵時刻:威爾斯語的星期名稱繼承自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徵服者,完全是行星名稱而沒有基督教的痕跡;愛爾蘭早期的一套名稱也是如此,而稍晚的名稱則打上了深刻的修道院生活印記。這套名稱以DéDomhnaigh(主日)始,有DéLuain(月日)和DéMáirt(火星日),然後是DéCéadaoin(第一次齋戒日)和Déardaoin(兩次齋戒間日)和DéhAoine(齋戒日)及DéSathairn(土星日)。中世紀早期的愛爾蘭以獨立繁榮的修道院聞名,引來許多外國僧侶修行求學,想來這些修道院水平一定非常高,不然一周有三天吃不飽還能招徠這麼多學生!

愛爾蘭一座修道院在中世紀的模樣。

印度:希臘哲學的東土版本

希臘哲學往另一個方向傳播,跟本土文化結合居然也導致了相似的星期命名法。亞歷山大大帝東徵的結果是造就了中亞和西亞的一批希臘化王國,也把希臘文化帶進亞洲腹地。

古代印度原本就有根植於吠陀宗教的「九曜」(Navagraha)之說,包括肉眼可見的七行星和羅睺、計都兩種由阿修羅主掌的代表月球特定位置的概念。受希臘文化影響,印度人不僅採用了七天一星期的計數,也遵循同樣的順序: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

發軔於梵語的這套名稱廣泛地被印度文化圈內的南亞、東亞民族借用,包括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東南亞的孟—高棉民族、藏族、緬族,隨佛教更東進到蒙古、日本和朝鮮。所以日語現在仍稱「日曜日、月曜日」等等。雖然印尼人大多是穆斯林,用阿拉伯語的星期名稱,當地信仰印度教的爪哇、峇里人卻使用印度「七曜」系統;而處在印度次大陸上屬於梵語後裔的烏爾都語和克什米爾語,因為伊斯蘭影響的關係在原本的「七曜」名稱上移植了「主麻」(Jum』ah)作周五,所以說,從星期日子的名稱就能看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史,誠非虛言!

北歐:英語裡的日耳曼異教神明

希臘—羅馬的星期概念往北歐傳播則造就了我們熟知的英語中的日子名稱。大概在公元二世紀,羅馬人採用七天星期制和七世紀西北歐皈依基督教之間,住在羅馬帝國邊陲的日耳曼居民也學到了這套制度。

正如羅馬人把希臘的神名「翻譯」成羅馬神祇,異教日耳曼人也把大部分的羅馬神名「翻譯」成日耳曼宗教裡對應的神祇:「日」、「月」和土星不變,戰神Mars成了獨臂戰神Tiw或Tyr(古英語Tīwesd?g,古冰島語Tysdagr),Mercury成了主神沃旦/奧丁(Wōdnesd?g,óeinsdagr),天父Jupiter成了雷神索爾(Tunresd?g,tórsdagr),愛神維納斯成了豐饒女神Freyr(Frīged?g,frjádagr)。另外,在一些語言裡,周六還被稱作「周日前夜」(德語Sonnabend)或「洗衣日」(冰島語laugardagur)。

人家雷神索爾原本是這個樣子的

不是這樣!

由於中世紀後期日耳曼各邦國組成的漢薩商業同盟和日耳曼騎士團統治著波羅的海沿岸的廣大地域,那裡的民族,例如芬蘭人和愛沙尼亞人,大都借用了日耳曼語的稱呼;大英帝國對海外的徵服又把這套名稱帶給許多遙遠的民族,比如紐西蘭毛利語的mane,tūrei,wenerei,tāite,prairie,hāterei,看似跟英語毫無瓜葛,但是試著用北英格蘭口音念一下,親子關係就呼之欲出了!

漢薩同盟和日耳曼騎士團的勢力範圍

周日=不工作日

大概在七世紀左右,基督教會擔心星期稱呼裡的異教來源會妨礙信仰的堅定,於是試圖推廣把星期一到五的異教神名改成序數詞「(主日後)第二日」等等(feriasecunda,tertia…)。除了葡萄牙外,這次改革在羅馬影響已經根深蒂固的西歐似乎收效甚微,反倒是在新皈依的東歐斯拉夫人那裡獲得了成功。

諸斯拉夫語中周六來自Shabbat茲不贅言,周日統一為「不工作日」(俄語Nedelya),周一「不工作日後一日」(Ponedel』nik),周二「(不工作日後)第二日」(Vtornik),周三「星期中」(Sreda),周四「第四日」(斯洛維尼亞語Chetrtek),周五「第五日」(斯Petek)。

星期天是休息天(克羅埃西亞語)

中國使用星期計日是相當晚近的事情。雖然大約在唐朝時,七日星期制就已經隨著源於西亞的摩尼教和景教的傳播進入中國,但我們祖先一般使用的還是上中下旬,官員有五日一沐、十日一旬的休息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曆法改革為公曆,一周七天的制度才被廣泛採用,因而我們在名稱上也相當單純,除卻會因為基督教背景稱第七天為「星期日」或「禮拜日」而不是「星期七」之外,就是簡單的序數詞。

任性的匈牙利語星期日子名

這寥寥的七個詞,往往濃縮了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和歷史際遇,現在你還不信?我可以拿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最後舉證一下。

匈牙利人源於歐洲極東的伏爾加河,跟周邊其他民族的來源迥異,反倒跟芬蘭人是表親。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匈牙利人途經突厥人、希臘人、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才輾轉來到現在的匈牙利,這點從匈牙利語的日子名稱就可以清楚看出。周一hét-f?(「七天+頭」)由借自希臘語的hét和本土詞f?(芬蘭語p??)拼成;周二kedd是本土詞「第二」(芬蘭語kaks-);周三至周六szerda,csüt?rt?k,péntek,szombat借自古斯拉夫語,周日vasárnap「集市日」則借自突厥語bazar「巴扎」。看到了吧,人家一星期七天的名稱就是這麼任性!

匈牙利人祖先的遷徙路線

相關焦點

  • 人類文明探索:為什麼一個星期有七天?
    為什麼一個星期是七天,不是六天或是八天?這種算法是怎樣產生的?公元前6000至公元前4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生活著一群蘇美爾人。於是,他們把一個月分為四周,七天定為一周期,並分別用太陽神(星期日)、月亮神(星期一)、火星神(星期二)、水星神(星期三)、木星神(星期四)、金星神(星期五)、土星神(星期六)七位星神為這七天命名,這就是「星期」名稱最早的來歷。古猶太人受到兩河流域文明影響,也接受了「星期制」。
  • 一個星期為什麼是七天?
    一周七天每7天為1周,是我們通過羅馬從巴比倫人和古代猶太人那裡繼承來的。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基於數字10的曆法系統,每周10天,每一天都起了一個新名字。一周七天的事故背景英語中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名字是7個挪威、盎格魯—撒克遜和羅馬神靈的混合,同時也蘊含著有關不同人種徵服英國的歷史故事。挪威神靈基本等同於羅馬神靈(具體參考上圖)。
  • 【鐵嶺研培】一星期七天的緣起——英語學科故事
    一、話題內涵: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星期為什麼是七天而不是八天或九天也不是五天或六天?星期的名稱和順序是怎麼來的?有沒有人在初學英語時因為一星期七天的英文單詞(分別是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和Saturday)的記憶犯難過?
  • 一周為什麼有七天?
    至於為什麼選擇了7天作為一個單位呢?答案似乎呼之欲出了,還是來自我們之前提到的月相。一個月——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月相變化——大約是28天,從新月那天開始,過了7天,月亮變成半圓形,是為上弦月;再過7天,變成滿月,也就是「望」;再過7天,月亮重回半圓形,只是與上弦月方向相反,這是下弦月;再過7天,月亮幾乎消失,重歸新月。無月、半月、滿月、半月、無月……這樣的循環周而往復,也就變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周期。
  • 你知道為什麼一個星期是7天嗎?
    對於許多人來說上學工作時等待周末的到來似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熟悉到這個世界開始,我們就知道一個星期有七天,並在一個個星期的更迭中成長、衰老和死亡,但我們卻很少問為什麼一個星期是7天。月相的更替但是星期和月份的計時法相對來說就比較複雜了。
  • 【明睿---快馬分享】一星期七天的緣起——英語學科故事
    一、話題內涵: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星期為什麼是七天而不是八天或九天也不是五天或六天?星期的名稱和順序是怎麼來的?      有沒有人在初學英語時因為一星期七天的英文單詞(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和Saturday)的記憶犯難過?
  • 一周為什麼又叫一星期?原來每一天,都對應著一顆星
    一周為什麼又叫一星期?原來每一天,都對應著一顆星「星期」這個詞其實是我國特有的詞彙,我們將一周七天叫做一星期,這太正常不過了,可為什麼要這樣叫?原來背後還有一段歷史原因。在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朝廷突然宣布停止鄉試和會試,成立一個有學部籌建的圖書局,任命袁嘉穀為圖書局的首任局長。
  • 為什麼稱「星期」為「禮拜」是錯誤的?
    現在還有一些人,往往把「星期」叫作「禮拜」。象「禮拜天」、「禮拜一、「廠禮拜」等。這種稱法對不對?我們只要調查一下它們的歷史,就知道了。七天為一個星期,這種記日法由來很早。公元前古羅馬就使用了,它是以月相的變化來定的。
  • 古中國沒有一周星期七天這一概念,無周六周日,古代官員是怎樣過...
    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上帝在最初六天創造了天、地、光、水、空氣等物質,到了第7天上帝要休息,於是規定第七天為安息日。 西方稱「一周七天」為一禮拜,我國則稱「七天一周」為一星期,為何有這種區別呢? 原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為了編寫教材,特命欽天監官員袁嘉穀修訂我國的曆法。
  • 中國古代沒有星期的概念,為什麼人去世後卻數七?
    我們都知道星期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中國開始按照每周七天包括五個工作日,兩個休息日的規律來安排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也僅僅只有數十年的歷史。但是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既然我們古代沒有星期的觀念,為什麼在人去世後卻要數七,要過滿七七四十九天?
  • 泰國星期佛詳細介紹
    不知道去過泰國的朋友有沒有注意過,在泰國寺廟大殿外的廣場上有許多小佛像。這些小佛像下面會放缽或者投幣箱。當地人會選擇其中一個投幣。其實這些小佛像叫做星期佛,代表一個星期中的某一天。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這些小佛像代表什麼意義。
  • 英語裡的一周七天 原來是這麼來的呀!-英語,一周,星期,教育,歷史...
    一星期有七天,從周一到周日的英語說法大家肯定能脫口而出,那麼,英語的一周七天是怎麼來的?有多少小夥伴知道呢?但越來越多的英文字典也開始以星期一定義為一星期的第一天,否則周末(weekend)這個字就很難說得通。
  • 一個星期減肥10斤怎麼吃 一星期減肥食譜如何安排
    而生活中甚至流行了一種一個星期減肥10斤的食譜。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瘦就是美,胖就是影響形象的事情,雖然這樣的觀念比較狹窄,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過度的肥胖對身體健康造成的風險損害還是極大的,因此積極減肥也是勢在必行的。而生活中甚至流行了一種一個星期減肥10斤的食譜。那一個星期減肥10斤怎麼吃?一星期減肥食譜如何安排?
  • 為什麼周日不叫星期七?又為什麼一周七天?
    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穀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統一的名稱。把七日一周制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穀主持下制定的。西方制度:通用一星期七天的制度。這個制度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制定。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為一周,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 「兒童必學趣味小知識」為什麼「星期」也可以說成「禮拜」?
    童話爸爸腦洞大大的學院派爸爸童寶勤學好問的」好奇寶寶」Q&A為什麼「星期」也可以說成「禮拜」?提問:「老爸,為什麼'星期'也可以說成'禮拜'?」回答:「這是古歐洲的一個習慣叫法。「故事小課堂:中國古代原本沒有星期或者禮拜的說法,這是從歐洲傳過來的,用「星期」計時起源於基督教。
  • 「星期」的由來
    如基督教徒做禮拜這一天,叫「禮拜日」,七天稱「一個禮拜」,中國為什麼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立「學部」,袁嘉穀即奉命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後任該局首任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材。各種教科書的編寫中自然會遇到一個「新名詞」該怎麼處理的問題。
  • 告訴你一個查星期幾的巧妙辦法
    現在的周末假日,是連同「星期記日法」從西方引進來的。據說,它最初形成的時候,人們只知道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顆大行星,加上太陽、月亮,總共有七個重要的天體,所以把一星期定為七天,每天對應一個天體。分別用太陽神(星期日)、月亮神(星期一)、火星神(星期二)、水星神(星期三)、木星神(星期四)、金星神(星期五)、土星神(星期六)七位星神為這七天命名。要是早就知道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大概會把一星期定為十一天了,哈哈。你知道嗎?西方的某些重要節日並不是固定在每年幾月幾號的。比如,美國的感恩節是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
  • 漫談星期|一周你會稱「禮拜」還是「星期」?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總覺得開口說話以後,稱一周七天就一直是說一個「禮拜」,星期天總是說「禮拜天」,還總覺得說「一星期」或「星期天」總是有點不順口。就像從小就叫教書的老師為「先生」,我知道,那都是跟家裡的長輩和周圍的大人學來的,若是叫「老師」反倒有點不習慣。
  •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
    事實上,還要細分的話,還可以分成「星期二認命症」、「星期三小亢進症」、「星期四等星期五症」等不同症候。這,才是為什麼叫做星期一症候「群」之所以叫做「群」的由來。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有時間性的精神疾病,一個星期來一次,一次接連持續四到五天(只要待在辦公室的時候就會犯病)。
  • 七天過高中日語教師資格證
    沒錯,就像標題一樣,我這個日語渣渣筆試+面試,複習七天,3月筆試5月面試一次性過了19年上半年高中日語資格證。我就讀於一所遼寧綜合類院校,今年大四,不過n1也還沒過,還在怎麼學溜日語路上掙扎。所以你是不是比我還厲害,那就看下去吧,從技巧到心態都是乾貨。我是19年上半年是3月9日考試,寒假過年想學習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