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中的第六課《空氣佔據空間嗎?》。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課後反思這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可以不說)
一.說教材
《空氣佔據空間嗎》是建立在學生對空氣的一些基本情況有所認識的基礎上,是對《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的進一步延伸。同時也是為後面《空氣有重量嗎》一課做鋪墊。本課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由此逐步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二.說學情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認識了空氣存在於我們周圍。由於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物體,學生往往對空氣的認識停留在找空氣的層次上。因此,我們就要藉助空氣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在動手實驗中了解空氣和其他物體一樣,能夠佔據空間。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及本單元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是你學校使用的,對不)
1.科學概念:
空氣佔據了空間;空氣佔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2.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佔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衝刺、觀察和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探究空氣佔據空間」
教學難點:自主設計實驗證實空氣確實佔據空間。
五、說教法、學法
在本課中,我為學生設計他們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在教學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創設以科學探究為主的觀察法、實驗法、製作法、演示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漏鬥、燒杯、去底礦泉水瓶、水槽、桌球、氣球、錐形瓶、橡皮塞、玻璃管、軟管、課件等。(突出幾個有特色的,一部分用等等代替)
七、說教學流程
本課主要分三個大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
出示圖片,小紅想用漏鬥把醋倒進密閉的瓶子裡,可是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思考醋不下漏的原因。猜測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學生有猜想回答麼,你是否有話題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小實驗的引入,使學生初步認識「空氣佔據空間」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活動一:驗證空氣佔據空間
實驗:「聽話的桌球」
1.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實驗材料,請同學們選擇你需要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從而驗證你地猜想。
2、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展示。根據展示,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後,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並按照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過程:
方法一:在空玻璃杯中,把一張團好的報紙塞入玻璃杯後豎直倒扣入水槽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紙沒有浸溼,從而得出實驗結論:空氣佔據空間。
方法二:把桌球放入去掉底的帶蓋塑料瓶中,用擰瓶蓋的方法,讓瓶內的空氣一點點跑出來,也能使桌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從而證明空氣佔據空間。(板書)
方法三: 將瓶蓋取下來,用嘴往瓶子裡吹空氣,也能讓桌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氣把水趕走,桌球隨著下降,停止吹氣,水進入瓶內,桌球跟著上升。
【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自己所相處的辦法,親自動手觀察實驗,幫助他們產生體驗和感悟。由於這一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勝利發展的需要,所以學生能在動手中真正體會到空氣佔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