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空氣》的第一課時《認識空氣的組成》。接下來,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教學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過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空氣的成分》是魯教版初中化學八年級全一冊第四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第一節內容。本節課共分為兩個課時,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認識空氣的組成。
空氣是學生學習了水後,接觸到的又一種熟悉的物質。因此,教學的起點定位於學生充分發表他們對空氣的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分析如何設計較為精確的化學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對空氣已經有了常識性的了解,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知道動植物離開空氣便不能生存等。但從化學學習要求的角度看,學生僅僅知道這些科學常識是不夠的,需要系統地掌握空氣的組成和重要性質,需要系統地學習對物質進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於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系統地學習的第一種物質,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氣的知識結構。另外,由於學生尚不完全具備相應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對「測定空氣裡氧氣含量」實驗的認識會存在障礙。老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並對空氣的成分有進一步的了解。
2.通過討論和分析,能主動與他人交流,對實驗觀察的結果能用文字、化學語言進行表述,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
3.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的設計,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用探究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難點】
用探究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講授法等。
(過渡: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準備用設置疑問的方式進行導入。在課程開始前我會先給學生出示一個謎語:「說是寶,真是寶,動物植物離不了,看不見,摸不著,越往高處越稀少」,讓學生猜其謎底,待學生猜出來之後,我會向學生簡介人們認識空氣成分的發展史,並順勢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設置疑問的形式能夠極大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學習中來。
環節二:新課講授
我會首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空氣的組成的相關資料,並找出空氣由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組成及各自的體積分數。之後我會結合全球在逐漸變暖的趨勢向學生介紹二氧化碳含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之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在小學科學的課程中,我們已經知道空氣中約含1/5體積的氧氣。那怎樣通過實驗驗證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從而過渡到氧氣含量的測定的學習。我會首先給出氧氣比較活潑,易反應,氮氣等不活潑,不易反應的必要的提示信息,讓學生總結出可以燃燒一定量的空氣,測量消耗掉的氣體的體積的方法。接下來,我會給學生出示本實驗的實驗裝置圖。並出示幾種實驗材料,讓學生選取可用於除去氧氣的物質,並帶領學生得出選擇的依據是可在空氣中燃燒,並且產物為固體的物質。之後讓學生觀看演示實驗進行驗證,並書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對實驗中氣體體積小於理論值的原因及避免的方法進行討論分析,從而對本實驗有一個更的認識。我會引導學生進一步的分析實驗結果,以認識到空氣是混合物。之後我會帶領學生總結出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總體思路是依據混合物中各組分性質的差異,利用化學反應,在不引入新的氣態雜質的前提下,將氧氣轉化為固態的氧化銅,從而達到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目的。
通過討論和分析,學生能主動與他人交流,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加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增強與人合作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哪些事實能夠說明空氣中含有下列成分:①氧氣;②水蒸氣;③二氧化碳。讓學生進行鞏固。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通過閱讀科學家探究空氣組成的歷史,寫一篇小論文。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體現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我的板書直觀而簡明,請各位老師看我的板書:
在我的板書上呈現了空氣的成分及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學生能夠很容易把握本堂課的重難點和基本知識。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