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回暖,我們餐桌上的蔬菜也更加豐富起來,喜歡陽臺種植的市民也開始做準備。細心的市民發現,陽臺菜苗、日常蔬菜中多了一些老北京特色傳統蔬菜品種,而這些品種已經消失了很多年。這些應季、味美的「老北京」蔬菜和秧苗是從哪裡來的呢?本報記者跟隨朝陽種養中心的工作人員到位於蟹島的秧苗培育中心一探究竟。
底座發青口感略酸 這番茄老北京人都有印象
「這就是『蘋果青』番茄,我們引進三年了,去年剛試種成功,開始擴大種植面積。」走進位於蟹島的育苗中心,朝陽區種養中心都市農業科科長劉士勇指著苗床上幾十盤秧苗給記者介紹,左邊的秧苗是從種子一點點長起來的,枝葉都很細小,右邊的秧苗則是已經長大的西紅柿枝條上打岔後直接扦插的,枝條明顯粗壯,雖然只有五六釐米高,但有的已經開花,「這番茄,咱們老北京人都有印象,底座發青,口感略酸,正宗的西紅柿味兒。」
一手把這些番茄小苗養到大的是北京燎原農業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劉以增,他正忙著給扦插的秧苗掐花,劉士勇告訴記者,這些秧苗都是一周之前,劉以增從大棚裡已經長高的秧苗打岔後分出來的枝條,利用好的培育基質扦插後長起來的,「質量跟種子生出來的秧苗一樣,育苗周期能縮短60%到70%。就是花都不能留,要不浪費營養。得讓它們集中力量生根。」
「我們從去年12月份就開始育苗了,2月下旬,已經把長好的秧苗移到溫室進行定植,3月中旬轉到了大棚種植,第一批西紅柿應該在6月初就能採摘。」劉以增一邊跟記者介紹,一邊手下不停,給扦插的秧苗掐完花以後,又轉過去整理剛剛破土生芽的秧苗,「這些苗再過幾天也能轉到溫室定植了,這樣一茬一茬地連續起來,可以採摘到7月底。」
而過了7月之後,「蘋果青」番茄就採收完成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受溫度影響,一旦超過35度,開花結果受抑制,基本停止生殖生長了。
「咱們老北京的這些蔬菜,為啥慢慢消失了,除了產量不高之外,主要就是對病蟲害的抗性差(不能抵抗病蟲害)。」劉士勇翻檢完秧苗後,也給記者普及知識。「這種番茄在秋天的時候特別容易得黃化曲葉病毒病,到時候所有的葉子都發黃捲曲,噴什麼藥都無濟於事。」
因為這個原因,劉士勇找到種子之後,和幾位農業專家一起,做過多次試驗,劉士勇發現,「蘋果青」番茄完全沒有抵抗力的黃化曲葉病毒病在春天很少發生,春季種植正好避開病蟲害高發期,不但產量高,口感也提升了。「蘋果青」番茄畝產可達八千多斤,「產量相當可觀,就是長得不太周正,可是味道上佳!」劉士勇稍有遺憾。
個頭小不再是劣勢 小型化蔬菜正適合小家庭
除了「蘋果青」,劉士勇還找到了另外七八種從市場上消失多年的老北京蔬菜——代號7794的「強豐」番茄、七葉茄、柿餅冬瓜、大核桃紋白菜、鞭稈紅胡蘿蔔等。「跟『蘋果青』相比,『強豐』不酸,口感很獨特,種植技術已摸索成熟,正在擴大示範推廣面積。七葉茄也在試種中,經過幾年的改良,技術也已經相對成熟。「七葉茄的水分足,不糠,皮又薄,很適合北京人的口味。長勢不錯,產量現在也上來了,這種蔬菜將來可以露地種植,不佔用溫室資源。」
除此之外,去年夏秋季,被稱為「一串鈴」的柿餅冬瓜示範成功。「跟黑皮冬瓜比,柿餅冬瓜纖維少,口感特別細膩。」劉士勇介紹說,這種冬瓜當年之所以被淘汰,就是因為每個冬瓜平均也就兩斤多,產量太低。而他之所以對這種冬瓜進行恢復和技術改造,其中一個原因恰恰是個頭小,「大家的需求跟以前不一樣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能力去追求口感、質量。兩三斤的冬瓜正適合小家庭。我們都市型現代農業也應該按照市民需求來開展,多推出小型化蔬菜。」
而更深的原因,則來自於劉士勇的「鄉愁」。從小在北京長大,小時候常吃的蔬菜卻漸漸沒了蹤影,他覺得特別遺憾,在他的心裡,老北京特色傳統蔬菜跟明城牆遺址一樣,都是北京的文化遺產。重新把這些蔬菜種出來後,劉士勇格外高興,「吃著這些菜,我常會想起小時候一些模糊的畫面。很多記憶其實都附著在這些吃食上。這些菜對很多五六十歲的老北京人來說,就像故友重逢。」
把老北京傳統蔬菜再請回餐桌也是朝陽種養中心都市農業科的努力方向。「城市居民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會希望有機會回歸自然、放鬆身心、感受傳統文化。我們的都市化農業就可以提供農業旅遊、休閒、體驗等服務,讓更多的人拾回記憶。」
高科技助力 6張苗床能培育15萬株種苗
朝陽區種養中心負責給全區提供陽臺菜的秧苗,種養中心的專家選好種子之後,由於場地有限,所以大多數秧苗都是委託劉以增培育的。
「今年的秧苗預計6萬多株,以彩椒、番茄、黃瓜、茄子為主,都是又好看又好吃的名優品種。也有年輕人喜歡的各種芳香類及葉菜類蔬菜,比如皺葉薄荷、迷迭香、紫蘇、薰衣草。今年還特意引進了藥食同源蔬菜,比如防風、板藍根等。浸種工作已經做完,就等著老劉給它們『孵化』啦。」劉士勇跟劉以增開著玩笑。
劉以增隨手揪掉了穴盤裡的一棵雜草,看了看外面的陽光,拉著劉士勇把苗床往裡側推送,「光照太強了,避一避。」隨著倆人用力,幾十米長的苗床幾秒鐘就沿著軌道挪到了育苗棚的裡側,「這個苗床是種養中心近年剛給我們添置的,太有用了。左右都能挪30釐米,光線強的時候,可以把秧苗『藏』起來,避免烤壞。」看到記者有些吃驚,劉以增詳細介紹。
這個苗床高度在55釐米到60釐米之間,正好適合一般人操作,除了避免長期久蹲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育苗的穴盤離開地面,避免土傳病菌。「很多病菌都是土壤傳播的,咱們育苗的時候,不光不能直接種在地裡,一般也不種在土裡,都是專門的育苗基質,而且要離開地面。」劉以增還示意記者抬頭看苗床上方的軌道,利用這個軌道,可以實現噴灌秧苗、施肥的機械化,這個育苗棚裡一共有6個苗床,可以同時育15萬棵種苗。利用這個設施,15分鐘之內就能給秧苗澆好水。而如果人工澆灌,即便是熟練工,至少也得兩個小時,還澆不均勻。劉以增特別感慨,「我幹了這些年農活,真的覺得把科技用在農業上,真是省力又出活啊。」
讓劉以增感慨的除了苗床,還有多種科技「加持」的育苗基質——在草炭土之中又添加了適宜比例的生根粉、微生物菌劑等。劉以增一邊用鐵鍁攪拌,一邊介紹,「一會兒我把這些基質盛到穴盤裡,再把種子點種進入,最後蓋上土。用這種基質培育秧苗,成活率幾乎能達到100%了,苗也壯。中途我們還會用生物菌劑進行噴施,將來移出的時候,根系不會有任何破壞,不用緩苗就能直接生長。」
朝陽區種養中心從2013年為全區陽臺菜園合作單位供應蔬菜種苗1萬多株,2017年,這個數字就增加到了7.5萬,這兩年參與陽臺種菜的居民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可以自留種苗,雖然數字略有下降,但參與的人數更多了。
「北京的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的綠色生產空間不斷被壓縮,但是可以通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來調整。這兩年我們都在著力發展休閒化農業,這樣不僅能豐富城市生態,通過產業化園區的建設,把都市農業打造成宜居城市的後花園,也能讓「菜籃子」更安全,讓市民對食品安全更有信心。」對都市農業的未來,劉士勇滿懷憧憬。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周明傑 文並圖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