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濰坊市教育局提出《濰坊市中小學閱讀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建設書香校園,確保全市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崇文中學根據市、區兩級教育局要求,確定「閱讀能力提升工程」為師生的全學科閱讀,其實施路徑為「語文學科先行探索實踐,然後帶動其餘學科閱讀跟進,打通學科界限,實現閱讀跨界融合」這樣一種共同促進、互相學習的全學科閱讀協作工程,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一、語文學科先行,探索實踐閱讀方法
為更好地打造書香校園,開展全學科閱讀,學校首先從最注重閱讀的語文學科入手,實踐行動「123456語文閱讀工程」,過好1個節日,做好2個保障,訓練3項常規,關注4個閱讀,實踐5種課型,進行6項評選,推動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的同時,引領全學科有的放矢地開展閱讀。
1.過好一個節日
學校固定每年5月一周時間舉辦讀書節。這一周成為崇文中學學生心心念念的盛大節日。節日包括讀書匯報、閱讀徵文、佳作欣賞、經典誦讀、書法展示、跳蚤節及教師的專門閱讀觀摩課。學生的閱讀才藝這一周集中展演、展示,也是師生閱讀能力的集中展現。讀書節已經舉辦三年,已經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語文教師在籌備讀書節近一年的時間,進行課堂進行閱讀課實踐,組建寫作社團集中指導,挑選誦讀好的學生組織經典誦讀,平時作文選拔優秀習作裝訂成冊,發現讀書匯報口才拔尖學生培養,一系列過程的培養,是為了讀書節的厚積薄發,更為了學生素養能力的日漸提升。
2.做好兩個保障
圖書數量保障。學校每年投入三萬餘元用於購買圖書,現有藏書10萬冊,配齊了《濰坊市中小學閱讀能力提升工程》規定的所有書目,同時部編新教材配套名著,除語文教師人手一套外,每年級配備齊100套,保證兩個班級同時開展閱讀,同時,提倡學生自己購買《濰坊市中小學閱讀能力提升工程》規定的所有書目,保證全年級學生同時閱讀,也便於學生隨時閱讀做批註。
閱讀時間保障。學校規定語文晚自習第三節必須是學生閱讀時間。這一節,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可以規定閱讀書目,也可以學生自選閱讀書目,安靜的時間閱讀,安靜入神的正在閱讀進行時的學生已經成為崇文最美的風景,學生最喜歡的莫過於此。除此外,白天正常語文課時有一節可以作為學生的自主閱讀課,也可以作為教師的閱讀指導課。周末要求學生必須每天保證1小時的閱讀時間,規定閱讀最低限度是名著閱讀多少頁,語文素養本跟進摘抄和賞析或讀後感,周周讀,讀周周,這樣規定,是為了學生從閱讀時間上得到充分的保障,也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一生離不開閱讀的人文素養。
3.訓練三項常規
語文素養本每周一寫。語文學習,跟閱讀息息相關,閱讀是語文的生命,跟日常的訓練密不可分。崇文中學學生語文素養本規定每周至少完成一頁,讀的過程可以摘抄優美詞句,進行品味賞析;讀完一章節或整本書,可以寫閱讀體會感悟心得;還可以進行其中的人物分析、背景時代剖析等等,根據閱讀進度不同,內容不同,教師布置的閱讀素養作業不同。
每周一美段積累。學生平時閱讀也好,學習課文也好,好的段落及時摘錄,並抽時間記憶背誦,要求每周一個片段,至少6句話左右。教師上課抽查學生摘錄的優美段落,或小組互查,檢查學生每周落實一美段的效果,如果是課文之外的優美段落,獎勵加分。這樣實施的目的是推動學生自發閱讀,善於發現好的段落,養成日積月累的好習慣,同時背誦優美段落,為寫作積累素材,提升語文素養能力。
每日一詩背誦。將課內外古詩詞的分解到每天一首,學生利用空餘時間自己先背過,每天利用語文課預鈴後開始檢查,小組檢查,教師抽查,然後再默寫,一般5分鐘就能完成,這樣,積少成多,古詩背誦成了學生的一種日常習慣,也能化考試任務於日常,不至於負擔過重,還能養成學生每日一詩的背誦習慣,學生課前也有事可做。幾年的「每日一詩」背誦,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課前學習的積極性,現在學生已經養成習慣,背誦古詩成為一種自動自發自覺,不自覺語文素養能力得到提升。
4.關注4個閱讀
課本閱讀。閱讀能力提升的根本在課堂,每一篇課文,教師帶領學生如何閱讀,教會學會閱讀的方法、技巧、技能,是學生拓展閱讀的「敲門磚」,否則,再多的閱讀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是淺顯閱讀。為此,藉助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時學習目標,教師有重點的引導學生預習課文,質疑問難,並在課堂學習中,教給學生分析課文、人物形象分析、品位賞析語言、學習寫作手法的方法,學生利用這些方法再拓展閱讀,能力提升事半功倍。
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進一步解放教師和學生,促進我校教育教學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使語文走出困境的決定一步。每學期,學生自主訂閱《語文主題閱讀叢書》,配套跟進語文課文文本的補充閱讀。將課本單元編排和主題學習叢書編排有機結合,對主題學習叢書文章進行二次篩選。將課本講讀課文與選出的叢書文章做「主題閱讀」的群文閱讀。閱讀形式一般是課文文本佔30分鐘,語文主題類文閱讀15分鐘,藉助「區—校—年級」三級閱讀指導團隊的指導,或類文閱讀學習寫法,或比較閱讀分析人物,或同類閱讀品位語言等等,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形成高階閱讀能力。
其次,語文主題叢書閱讀,還可以放給學生自主閱讀,教師確定一個閱讀主題,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尋找相關主題文章,匯報閱讀收穫。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主題學習叢書中的批註方法,並選取主題叢書中的自己感觸最深的文章進行批註。
名著閱讀。推動名著「整本書」閱讀,採用瀏覽和精讀的方法,要求必考名著必須學會精讀,精讀要求細讀重閱讀質量,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究主題情節,汲取名著精髓,探求其義,明其習法,重在讀懂讀透。選讀名著要求都要閱讀,但採取瀏覽的方法閱讀,了解主要內容,記住關鍵情節,重在讀完讀通。教師檢查學生閱讀名著的方式靈活,可以採用學生每人設計考試形式的10個習題,互相提問解答法,也可以採取教師出題考察學生閱讀效果法,還有課上介紹名著,選取其中人物分析,談書中故事情節等,還可藉助軟體平臺進行閱讀能力專線測評,多種形式推動學生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和興趣,豐厚人文底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泛書閱讀。開卷有益。學校倡導學生在閱讀名著、主題叢書之外,廣泛閱讀有益的書籍。規定學生每人選擇一種課外書籍訂閱閱讀,可以拿到課堂進行閱讀。學生訂閱的書籍有《意讀》《讀者》《特別關注》等。同時班級配備圖書櫥,根據學生讀書需求,學校圖書室不定時給學生更換書籍,放到班級書櫥,學生自主選擇閱讀,閱讀的書目就很寬泛。
5.實踐5種課型
經典誦讀指導課。每周一節經典誦讀指導課對學生進行誦讀賞析指導。如孫麗老師,她將經典誦讀課定位在國學經典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古文化學習方法的指導,古詩文的吟誦教學、歌訣樂讀學習等,講解詩歌的格律知識,吟誦的具體要求,重溫古人的讀書方式,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形式中習得知識內容。課前課中學生有節奏的擊掌或拍打節奏誦背詩歌與文言文,已經形成孫麗老師班級語文教學的一種文化標識。
素材積累交流課。每兩周一次的素材積累交流課主要流程為:我來交流(組內積累交流)——我來展示(小組主題積累展示)——我來點評(對交流的內容進行點評,談感受)。這種課型對於初三特別適用,因為初三要進行議論文寫作,所以這種課型對大家積累和交流議論文素材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學生在素材積累的過程中也能廣泛地了解社會,拓展自己的視野;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也能更加激發他們的思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更好地提高人文素養。
名著閱讀欣賞課。形式上可分體裁賞析、寫作手法賞析、內容和主旨賞析等。流程大致為:一是指定欣賞名著篇目或章節。學生調動已有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鑑賞、評價。二是自由討論。可以以同桌為單位,也可以是多人一組。討論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發言式。教師先確定一些題目,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討論中要堅持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並重的方針,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三是學生上臺演講。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營造一種暢所欲言的局面。四是教師小結。教師肯定討論中出現的閃光點,對存在的問題加以指正,還可以將文章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拎出來讓學生再思考再認識。欣賞課是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過程,參與討論、探究、合作學習,並在學習中掌握科學靈活的學習方法,逐漸形成語文能力,思維上得到啟發,思想上受到感染與薰陶,情感上引起共鳴的一種很好的閱讀課型。
名著閱讀匯報課。採取如下做法:學生準備匯報提綱。教師提前一周告訴學生,以使學生對前段課外閱讀情況進行回顧梳理,選準匯報的內容要點,列好匯報提綱。包括:書名、作者或文章的題目、作者;書或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主要收穫,包括思想教育、閱讀知識、寫作方法、語言積累及其他知識等疑問、困難或建議。要求學生依據個人實際,抓住一兩點,談要談具體,說要說出真知灼見。學生匯報,教師調控。大致按教師啟發談話--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小結的程序進行。匯報形式力求多樣,要以學生口頭談收穫為主。閱讀匯報課是讓學生暢談閱讀收穫的一種課型。它不僅有利於鞏固和提高閱讀效果,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說寫能力,還有利於相互啟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賞析、得失寸心知的效果。
整書閱讀推進課。對於課本中的必讀名著閱讀,我們運用「引——讀——賞」系列讀書法,採取「閱讀導引(介紹書籍情況,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教師自我閱讀(參照閱讀量表進行,將閱讀任務分解)——好書推薦賞析課(師生進行交流展示)」這樣的整體閱讀方式推進整本書的閱讀。
首先,我們對書的基本內容、作者背景等情況做簡略的介紹,並介紹一些閱讀時的方法,例如,哪些內容精讀,哪些內容略讀,如何做批註等,同時補充部分影音資料,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其次,我們將名著內容進行劃分,確定了每周閱讀量表,讓學生參照量表進行閱讀,並做好批註。這樣用一月左右的時間讀完一本名著。這種做法避免了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的畏難情緒,將閱讀任務階段化,學生更容易完成閱讀。最後,我們每月拿出兩節課的時間來集中進行展示交流,包括以下環節:精彩故事會(學生對名著內容的介紹和自己感悟最深的情節介紹)——奇文共賞(師生分別展示自己的閱讀批註成果,進行交流;同時探究在閱讀中產生的疑問和困惑)——閱讀總結(總結閱讀整本名著的收穫)。這樣的交流建立在師生前期充分閱讀的基礎之上,對名著內容的熟悉和思考,讓師生間的交流更加水到渠成,更容易激發思維火花的碰撞。
6.進行六項評選
平時佳作賞析。年級每一次習作,每個班級挑選5名最優秀作文上報,年級評選一、二三等獎,並將優秀習作彙編成冊,學生人手一冊欣賞。鉛印的學生習作,自然激發其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
主題閱讀徵文。與時勢結合,與上級各類徵文匹配,學校統一進行各類主題徵文及名著閱讀徵文評選,每一次徵文,學生全員參與,選拔優秀徵文進行校內評選,彙編成冊,一旦入選,進入學校習作光榮榜,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進行了「疫情與教育」徵文評選。
名著閱讀演講。以年級為單位,每學期至少一次名著閱讀演講比賽,由年級確立演講主題,班級選拔學生參加比賽,評委邀請學生參加和教師調控方式進行,推進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和演講能力的提升。
閱讀展示比賽。比賽採取筆試方式、學校統一命題、語文教師交換監考方式,對學生全員進行名著閱讀筆試考試,考察班級整體閱讀能力。
讀書之星評選。每年市區教育局都開展讀書之星評選,藉助此評選,班級評選年度讀書人物,年級學校評選年度讀書人物,推薦到區教體局。學校隆重表彰。
書香家庭推薦。每年的家委會表彰大會,學校都會表彰書香家庭,倡議家庭小書房、小書角建設,讓書香瀰漫到每個家庭,父母和學生齊上臺領獎,以此推動家庭閱讀,親子閱讀,用家庭良好的讀書氛圍影響帶動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
二、全學科閱讀,打造沒有圍牆的閱讀世界
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曾提到,「高考的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類型的內容都有。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不僅是面向高考,面向未來的閱讀,除了文學類閱讀,數學、物理、化學等多門學科的閱讀都應該被提倡。所以,全學科閱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校在語文學科閱讀行動的基礎上,針對全學科閱讀,做了一些探索和行動,實踐為「教師閱讀四重奏」「學生閱讀四部曲」「打通學科界限閱讀」。
1.教師閱讀四重奏
我校以「語文教師閱讀名著、青年教師讀書共同體、課改團隊共讀一本書、校長薦書」四個層面為載體,奏響教師的全員閱讀。要求語文教師閱讀名著,每個學期要求學生所讀的,自己必須先於或與學生同步閱讀;組建40周歲以下青年教師共同體,開展讀書論壇交流;「基於課標的教學評一致性」課改研究團隊都閱讀《生本教學論》《課堂生態論》《走向核心素養深度學習》,推進課堂改革;每學期校長推薦書籍,全員閱讀,撰寫閱讀體會,抽籤開展閱讀匯報。為保證教師閱讀書籍貼合師德和教學,除圖書室已有的書籍外,學校為教師購買了一部分經典和當下時興的書籍,教師輪流借閱閱讀;並號召教師自己訂閱書籍,學校予以報銷。學校此舉是為改變其他學科教師缺乏閱讀意識的問題,達到最大化地自我學習,開拓視野,提升專業素養的目的。
2.學生閱讀四部曲
在語文學科要求學生閱讀文學類書籍的基礎上,學校也對其餘學科提出要求,跳出閱讀是語文學科的觀念,讓閱讀在其他學科「無處不在」。引導學生拓寬閱讀渠道,閱讀英語短文、科普、哲學、歷史等類別的書籍,開展「科普小論文」「歷史我來說」「英語誦讀賽」「數理化審題關」四類主題的閱讀協奏曲,讓全科閱讀助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豐厚人文底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3.打通學科界限閱讀
圍繞一個主題,梳理教學知識點,確定閱讀拓展點,進行學科之間的統整融合閱讀,一個學科的教學可以拓展到其餘學科的閱讀,嘗試突破場所、形式、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實現閱讀方式的「立體化」。物理學科很多知識點關聯到數學,語文很多層面的學習關聯到美術、音樂、地理、生物等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本學科閱讀延伸到其餘學科知識的閱讀,通過這種閱讀的跨界融合,在充分發掘文本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全方位的成長。
推進實施全學科閱讀,首先改變了學生。學生們徜徉在閱讀的世界裡,所獲得的不再只是學科的滋養,還有情感的薰陶、文化的潤澤、品格的內化,一切都是那麼潤物無聲。歷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學生成績顯著。第19屆比賽,有15位同學獲得國家級獎項,105位同學獲得省級獎項。二是在坊子區和濰坊市舉行的「國學小名士」比賽活動中,我校獲得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2個。獲得濰坊市初中組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並改變了教師,不僅如此,閱讀還淨化了教師的心靈,消除了教學的功利,更重要的是溫潤了生命,用更積極、更樂觀的心緒看待世界和人生。同時,閱讀也改變了家長,孩子的讀書熱情帶動了家長讀書的積極性,促進了書香家庭建設,融合了親子關係,增進了家庭成員的和睦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