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陋的教舍,屋漏偏逢傾盆雨,年邁的老師扯著嗓門講題,可學生們還是聽不清。
老師索性扭身在黑板上寫下「靜聽雨聲」四字,屋頂滲漏的雨水落在他肩上,溼了一片……
電影《無問西東》裡,這一幕細節表現很動人。我們看到了戰火中西南聯大的艱苦環境;也看到了困境裡這群讀書人的優雅無畏。
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設立的一所臨時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
同年8月,北大、清華和南開陸續南遷。
1938年,三校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關閉,三校北歸復校。
這所「最窮大學」的歷史雖然不到10年,卻成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
在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逆境中,她仍然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包括:
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171位兩院院士、
100多位人文大師……
1980年代,曾有人問沈從文:「為什麼當時條件那麼艱苦,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卻超過戰前的北大、清華、南開30年培養的人才總和?」
沈回答:「自由。」
我們卻很難真正感受。
這本由西南聯大外文系系主任陳福田先生主編,全校「無人不讀」的《大學一年級英文教本》,多少能給我們一些實感。
西南聯大的大一英文課是一門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八年辦學,所用教材就是這本,影響了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許淵衝等一代民國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