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9年中國大陸有760萬對夫妻離婚,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20000對夫妻離婚,離婚率連續七年上升。離婚年齡主要集中在22歲到45歲之間,45到50歲之間的人群婚姻狀況相比穩定,但50歲以上的人群離婚率略有上升。
學歷低群體離婚率高。統計數據顯示,學歷和離婚率有密切關係,學歷低群體離婚率高,而學歷越高離婚率反而越低。
年輕人不願結婚的增多。許多城市年輕人不願結婚,結婚後不願意生孩子,顯示中國城市年輕人越來越以個人享受和自由為中心。
道德體系的倒退對婚姻的衝擊比較大。有人說,婚姻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很多離婚跟包二奶或者婚外情這些事有關,這都是道德問題。當包二奶、婚外情這種情況被廣泛接受的同時,人們對婚姻的重視和關注程度、忠誠程度自然就會降低。隨著社會流動性增加,夫妻相處時間縮短,與此同時,社會交往擴大,社交媒體發達,認識異性機會增多,婚外情大大增加,也成為婚姻關係的殺手。
愛得越激烈,維持越艱難。燦爛的激情背後,是荷爾蒙,荷爾蒙喜歡年輕漂亮的身體,喜歡一見鍾情的新鮮感,但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漂亮,有些人,雖然也還年輕,也還漂亮,但是,已經沒有新鮮感了。失去新鮮感的愛情,如同被曬乾水分的花,開時越是燦爛,謝時越是不堪。為愛情而結合的婚姻,在愛情萎謝之後,格外的虛空。於是外面的風景就變得誘人。婚內的花枯了,婚外的花卻開著。婚內出軌,小三上位,也是「愛情」的結果,當然,那是另一段新的「愛情」。
離婚的導火索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雙方在婚姻生活中對得失的計較大於對感情的珍惜。進入婚姻的愛情死了,婚姻外面又誕生了新的愛情。統計數據顯示,離婚的家庭中,有四分之一的婚姻中是兩年之內解體,還有四分之一是在五年之內解體,這些,大部分都是以情感為基礎的婚姻。
還有一些夫妻是因為房子、車子和經濟收入等因素,維繫不了婚姻。此外,網際網路提供了更多社交機會的同時,也使得兩性之間信息更加對稱,婚戀從「作文」變成了「數學題」,男女雙方更多地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價值偏好來選擇結婚對象。
換個角度,婚姻的法律意義與其說是保障性行為的合法性,不如理解成是對後代的撫養責任。原生家庭是每個兒童成長的搖籃,父母的關係直接影響後代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為了孩子,一些夫妻之間雖然失去了「情人」的溝通興趣,但在孩子面前,至少還維持著「親人」的場景,當愛情在歲月裡蒸發殆盡之後,親情和責任撐起了婚姻的大梁。
當孩子長大、離家之後,以孩子為中心的婚姻一下子失去了其存在的核心價值。很多家庭,孩子長大、離巢了,失去了孩子作為紐帶,婚姻的粘合劑隨之瓦解了。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觀念的改變,離婚不再是一件丟人或者可恥的事情。不快樂的婚姻,湊合還是離,更多的取決於雙方自身的感受和自主的厲害權衡,被迫維持的婚姻越來越少,離婚率自然越來越高。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項,獨身或者婚姻,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因為,無論有沒有婚姻,人在本質上最後都是跟自己過。將來,或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不婚或者離婚,而不是將就。對於社會文明而言,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進步。
離婚前應考慮的幾個問題:
吵歸吵,鬧歸鬧,只要還沒去民政局登記離婚、還沒搬出去,依然還是一家人。因此,離婚之前,先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有能力解決了,再去落實。
1.子女的撫養和老人的贍養問題
結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需要和另外一個人過一輩子;而離婚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過不下去了。既然過不下去,那麼,孩子誰來負責養育?老人又是誰來照顧?
2.財產財物的分配問題
結婚前誰有什麼,結婚後雙方共同創造了什麼,根據各自的投入程度來劃分,也算相對公平,畢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即使離婚,也要本著好聚好散的出發點,相愛一場,能給予對方的,慷慨贈予,又有何妨。
3.彼此是否還有感情
有一種離婚很無奈,明明相愛,卻無法相融,最後變成不得不分開,這樣的離婚,是所有離婚中最無助的結局。沒有感情、感情已經變質的離婚,好聚好散,各自安好。
4.後路是否已經準備好
如果有「備胎」,是背叛婚姻、拋棄家庭的無良者。決定離婚前一定要問自己:何去何從,真的離了婚,會不會過不下去?
結束語:
結婚是一個人變兩個人生活,而離婚是兩個人回到一個人的世界。有的人離婚後掙脫牢籠,過得風生水起;而有的人離婚後則舉步維艱,失去了繼續拼搏的鬥志,頹廢沮喪,消極爆棚,徹底被生活擊垮。
離婚前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不到萬不得已、感情已經完全破裂,無法修復,還是繼續為好,如果已經無法選擇,沒有退路,那把上述問題解決了,再離婚吧。
離婚協議書範本,查看word版全文,請百度搜索【新時代文庫】,然後你可以閱覽或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