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1956年,是海南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處海南島西南部,位於東方市和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內
保護區總面積20170公頃,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幾乎沒有哪一種陸地生態系統,會比熱帶雨林裡的物種關係與層次結構更為複雜。
僅只是放眼總面積達2萬多公頃的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有著熱帶半落葉季雨林、熱帶常綠季雨林、熱帶山地雨林等多種植被類型,以及2000餘種維管植物。
如此大基數、多種類的生態系統裡,植物究竟如何共存在一起,又會呈現出怎樣的動態變化規律?
為解答這一問題,科研工作者們用了一種「笨方法」:將尖峰嶺林區劃分成一個個小網格,再從網格節點處取樣進行連續長期定位觀測,甚至拉出一個總面積達 60公頃的樣方,為近50萬株植物逐個進行編號「立戶存檔」。這是迄今為止全世界單個面積最大的、已經搭建好的森林動態監測樣地。
這註定是一項漫長而枯燥的系統工程,持之以恆的動態監測卻也為摸清森林生態系統的規律提供了大量科學數據,甚至得以發現更多新物種。
熱帶雨林的神秘面紗,已被緩緩掀開一角。
8月25日,在尖峰嶺熱帶雨林的樣地裡,李豔明繫緊紅線,細分樣地的區域。
為64公頃雨林裡的每一個植株「上戶口」
汽車在泥濘土路間顛簸前進,不過十餘分鐘,前方便已無路可行。扛上數十斤重的塑料管、測繩、全站儀等裝備,幾個身著迷彩服的身影跳下車,一路攀巖爬坡,鑽進了密不透光的叢林裡。
8月25日,位於尖峰嶺的這片茂密次生林裡,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連穿行都十分費勁,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森林生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森林生態中心)的科研工作者們卻正琢磨著如何將它們準確劃分成1600個20米×20米的樣方格。
「1600個樣方格加起來共有64公頃,到時候這裡將替代尖峰嶺另一個60公頃大樣地,成為新的『世界之最』。」森林生態中心李豔朋博士的言語中透露著興奮,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測量劃定樣方格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還將採集樣地裡每一棵胸徑1釐米以上植株的種名、胸徑、高度、生長情況及相對坐標,並為其掛上鋁製標籤。
鋁製標籤上是一個由8位數字組成的編號,前4位代表樣方號,後4位代表植株序號,合起來便成了一個「身份證號」。在未來一年多時間裡,李豔朋和同事們將為這塊64公頃大樣地裡每一棵胸徑1釐米及以上的植株「上戶口」,今後只需查詢編號,便能迅速鎖定它們每一個個體的具體位置及生長信息。
植物的生長信息當然不會一成不變。每隔5年,科研工作者們都要對大樣地裡的植株進行一次複查,新樹長出來就上「新戶口」。這些不斷滾動更新的植株信息,加上其相關的地形、土壤、凋落物等數據,即可勾勒出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長期動態變化規律。
64公頃大樣地的監測對象,是一片歷經數十年砍伐、數十年自然恢復的次生林。李豔朋說,他們期待能依託該樣地弄清熱帶雨林遭到人為幹擾後的恢復軌跡,為之後的熱帶雨林恢復改造項目提供更多科學依據。
8月25日,俯瞰黃昏時分的尖峰嶺熱帶雨林。本版圖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從數百萬條野考數據中探尋雨林奧秘
因提供土壤氮源,豆科植物過去一直被廣泛認為是植物界的「最美鄰居」。但不久前森林生態中心許涵研究員卻打破了這一「人設」,認為豆科植物和它的鄰體植物在氮資源利用方面是先「利己」後「利他」,並非典型的「利他主義」。
為這一有趣科研成果提供數據樣本的,是2012年底完成建設的一塊60公頃大樣地。這塊位於熱帶山地雨林典型分布區的大樣地,擁有尖峰嶺物種最為豐富、群落結構最為複雜森林植被類型。
森林生態中心副研究員周璋認為,這塊連片面積大、保存完好的原始雨林,為他們進一步探索熱帶雨林的群落特徵、物種空間分布格局、物種多樣性共存機制等內容,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場所。
484640個植株,62科155屬290種植物,這是尖峰嶺生態站團隊為60公頃大樣地首次摸出的「家底」,但一塊大樣地顯然並不能完全反映出海南熱帶雨林的平均狀況。
1983年至今,科研工作者已設立13個固定樣地和164個公裡網格樣地,覆蓋尖峰嶺腹地1.6萬公頃熱帶雨林,建立起從點到面的區域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也探尋到不少雨林奧秘——
遭採伐後的熱帶雨林,特有植物種類會略有增加,但後續自然更新中消失的可能性較大,且土壤恢復需要50年左右時間;與世界其他主要熱帶地區相比,海南熱帶雨林年淨碳匯能力明顯更強;熱帶雨林對颱風暴雨具有良好的調節功能……
將數百萬條數據從野外採集回來,經過分析、歸納與比較驗證後,科研工作者們找到森林生態系統的不少規律,甚至自2011年以來,還發現了尖峰黴草、尖峰馬兜鈴、樂東馬兜鈴、海南線柱蘭、海南樺、雪影薹草和尖峰水玉杯等7個新植物種類,佔海南近15年新發現植物物種的1/15。
「我們去年剛完成60公頃大樣地的複查工作,64公頃大樣地如今也已完成三分之一的前期樣地測繪工作,今年10月即可啟動第一輪摸底調查,預計共將為超百萬個植株『立戶存檔』。」在周璋看來,他們的工作就是嘗試弄清楚樣地裡每棵植株的一生是如何變化的,並藉此揭開更多的雨林謎題。(本報尖峰嶺8月30日電)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