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情況下,背景是刷不是畫出來的。當我們說一幅畫需要背景時,多半指的是中近景畫面,比如靜物,人物,花卉。畫面中的主體比較明確,場景相對簡單。這種畫面,背景沒有實際上需要畫的東西,它存在僅僅是為了烘託主題。
但是,很多事情,因為看起來過於簡單,所以做起來特別複雜。水彩畫裡的背景就是這樣。難到什麼地步呢?難道很多人畫完主題,直接放棄背景。雖然他知道沒畫背景不完整,但又害怕辛苦畫出來的一幅畫,被寥寥幾筆背景給毀了。
背景是個主觀性比較強的繪畫內容。同樣一個主題,可以畫出差異較大的背景效果,只要畫面和諧,或者能更好的襯託主題,融入作者彼時的主觀感受是完全可以的。
畫好背景,我認為如下幾點需要注意。
最重要的就是觀察輕重色的畫面分布。觀察這個輕重色分布,其實就是搞清楚光的來源及性質。在一些室內攝影作品裡,光的來源並不總是單一的,可能是門窗透入的自然光,屋頂由上而下的人造光,有物體與物體之前相互反射形成的反光,甚至,這些情況下的光源同時發生在所畫對象上,所以從背景色的角度來觀察,並不一定就是某個固定方向。
其次是冷暖。這個問題也跟上面一樣,因為光源及其性質不同,並沒有規定亮部一定是暖調,暗部一定是冷調。說起冷暖色調,我必須再提一下那個老梗。我們劃分冷暖色調從來沒說只要藍色系是冷色,紅黃色系是暖色。很多同學說亮部用暖色,就一味的用紅黃去表現,暗部就用藍綠或藍紫色系去表現。冷暖是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文字不好理解,建議大家畫幾個檸檬,幾個櫻桃,就容易理解了。
另外,鋪設背景時,還需要觀察對象的明暗,虛實部位,既哪些部位需要強調外形,或者需要跳出畫面,哪些需要弱化外形,或者融入畫面。針對前者,我們可以用相對深的色塊,相對實的邊緣去襯託對象的相應局部。針對後者,我們就用相對淺,相對虛的色塊和線條去弱化對象相應的局部。這一操作,可以有效的表現出對象的體感,視覺上透視感,畫面的縱深感。
具體手法上,(幹接)調好一筆對畫面來說足夠重的顏色。如果畫面實際需要八分深度,最好調到九分或十分,把幹後色度的衰減和溼潤時的擴散因素考慮進去。水分和顏色需要充沛飽和,畫到紙上後,用飽和度較低含水量較高的筆觸去這筆重色邊緣,把顏色帶出來,並帶到你想要的位置去。某些需要更深的部位,可以提前把重色放置在那裡,等這筆含水量較高的筆去接它。
上述動作要領:不同色相,不同乾濕度的筆觸,不要覆蓋性接觸,一定一定,通過接的方式銜接。時刻保持筆與筆,筆與紙之間的乾濕差(重點中的重點),那麼所有操作才是有效的。
接,這個動作在水彩畫裡是指在有乾濕差的情況下,一筆色從另一筆的邊緣(對要求不那麼精細準確的畫面來說,這個要求不用那麼絕對,沒有完全接上或者略有交錯是允許的)畫過,從而形成兩筆之間的色彩及水分的交流。
畫背景如果第一遍乾淨且較淺的話是允許操作第二遍的,但如果大面積覆蓋性操作超過兩遍,隨之而來的就是渾濁感和髒亂感。那樣的效果會讓你覺得早知道就不畫背景了。如果因為諸如構圖等原因造成的某些塊面過大,色彩單調,可以考慮撒鹽,甩水花,點染破色等技法增加畫面的變化(這些肌理性質的局部效果是有較大的隨機性的,不必太強調自己的主觀預期效果,對不完美要抱有良好的心態及正確的鑑賞力,有時候你認為的不完美其實是別人可遇不可求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