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規劃了人類未來15年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在此基礎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通過了《教育2030行動框架》,旨在2015-2030年要建立起一個更加進取的、世界性的教育議程。
「教育2030」意味著教育開始超越公共事業,成為全球的共同利益和責任。從這一新理念出發,個人的終身教育和學習,將擴大到人人的終身教育和學習;國家和地區內的人人終身教育和學習,將擴大到全球的人人終身教育和學習。
全球化視角下對教育的新要求,離不開教育與科技融合進程的加深。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重新配置,教育要素在國際間加速流動,對教育的預期已經超越單純技術層面的效率提升,還涉及到更基礎的社會結構、更深層的文化理念以及更全球性的影響因素。教育正在逐漸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邊界,進到全球化的階段。
全球化視角對未來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和融合的程度不斷提高。各國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採用等方面,不僅要滿足來自本國、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面向全球、面向未來。
據「未來研究所」預測,2030年85%的工作種類還沒有被發明出來。順應全球化趨勢,培養未來人才,是當代教育的應有之義和核心目標。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藉助科技的力量,促進教育與科技的融合。從線下教室到在線直播;從紙質教輔到AI老師;從課本知識到多元教育資源,科技既擴大了教育資源觸達的邊界,也豐富了教育資源的呈現形式,甚在一定意義上開始顛覆傳統教育的理念,讓學無國界,教無所限。
除了在教育領域的科技實踐外,如何能夠融合全球教育經驗,發揮本土化優勢,也是當代教育面臨的重要挑戰。也只有在不同教育系統的碰撞中,才有可能為所有孩子尋找到「天性該如何在教育中保存,自我又如何在公共意識中塑造」的答案。
全球視角下的未來教育,超越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邊界,意在培養世界公民。因而,其本質上也是對抗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有效方式之一。教育理念間互動與融合,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解、尊重和共識,是構建和諧世界秩序的前提。
教育與科技融合的新階段
如果對比1905年的教室和1985年的教室,二者似乎沒有區別。教室內只有教師、學生、書桌、黑板和教材。甚至課本知識也遠遠落後時代發展的階段。
如果對比1985年的教室和現在的教室,結果則大為不同。教室內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硬體的改造,軟體的提升,甚至連教育的環節也開始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此外,憑藉網際網路和行動裝置,全球範圍內的最新教育信息也在隨時被納入教學內容中。
教育與科技融合的加深,是教育的發展方向。不論是學習內容、學習資源、教學模式,還是管理方式、評價體系,教師角色等,教育的各個環節都存在被變革的可能:
1、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跟蹤記錄學習全過程,進而生成多維度的個人學習畫像,對學生的能力和知識體系評價更全面;2、每個教師將配備「AI輔助教師」,教師的角色和工作內容發生根本變化,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動力的激發者和情感的呵護者;3、實體學校將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場所,甚至物理的學校場景會被線上虛擬學校場景所取代,學校成為去中心化、去邊界化、開放化和共享化。
未來教育得以可能,離不開科技與教育的融合,也離不開全球化視角下對教育的重新理解。教育將不再局限於效率的提升,還將包括方式的升級、觀念的變遷和文化的融合。
面向未來,科技如何切實推動教育發展,如何理解全球化視角下的教育與科技融合,如何實現全球教育的良性對話?這些疑問都將在今年11月25-26日的「GES 2019未來教育大會」上得到討論和回答。
GES 2019未來教育大會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騰訊、GSV、新東方、好未來共同主辦,大會以「學無止境·教育為公」為大主題,聚焦:全球教育的創新、交流、合作;面向共同教育未來的探索;全球化視角下的教育需求與供給等重要主題。
Jordan Naido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2030」支持與協調司司長
就全球化視角下的教育與科技融合,GES 2019未來教育大會將邀請包括美國、英國、以色列、新加坡、日本、肯亞等全球超過25個國家的教育領導者齊聚一堂,包括各國教育政策制定者、學者、教育創業者等重量級跨界嘉賓,將與中國教育者共話全球教育科技融合新趨勢。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2030」支持與協調司司長Jordan Naidoo將在GES 2019未來教育大會主論壇就「教育2030」和未來教育做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