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智慧城市總投資額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質量為何參差不齊?
追溯歷史不難發現,技術革命的轉捩點,並非均勻分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自人類馴服小麥開啟農業革命後,它長期未曾出現;過去兩百多年,它又集中出現過三次,每一次都伴隨著大國的興衰更迭。
在後三次技術革命中,如經濟學家黃奇帆所言:以蒸汽機和內燃機為代表的前兩次工業革命,中國完全是大洋彼岸的旁觀者;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雖然趕上末班車,卻也僅是跟隨者;但當以數位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拉開序幕,中國卻極有可能成為引領者。
如你所見,在註定不平凡的2020年,「新基建」以超高頻次出現在高層決策文件。在很多學者看來,它不但按下了推動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鍵,更是按下了中國引領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加速鍵。
尤為令人欣喜的是,在更多企業完成數位化轉型的同時,在與社會福祉息息相關的公共領域,新基建亦在全國各地不斷生根發芽,漸次開花。
最近幾年,在全面構建「數字政府」的背景下,在「算力就是競爭力,網絡就是承載力」的共識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奔向「雲端」。
事實上,倘若從2013年國家推出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來算,智慧城市落地已有7年。
7年來,單就數量而言,根據德勤在《超級智能城市2.0:人工智慧引領新風向》數據顯示,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在最近幾年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國內在建智慧城市數量為500個,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數量的一半。
全國超過89%的地級以上城市都在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投資額已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這一數量固然可喜,質量卻參差不齊。
非均勻分布
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信息協會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2020)》,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行政服務,數字公共服務,數字生活服務四個維度,對2019年度GDP排名前100位的城市數字治理水平進行了調研。
結果顯示:杭州,深圳,北京,上海,武漢,廣州,鄭州,蘇州,東莞和西安位列前十。其中,杭州的數字行政服務,公共服務與數字生活服務等單項指標全面領先,總指數排名超越傳統一線城市,位居全國第一。
更像是某種交叉印證,2019年底,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發布的《2019城市數字發展指數報告》也顯示,杭州穩坐「數字城市」第一把交椅。
這並不難理解,也較為符合大眾直覺,受益於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杭州最早實現了「掃碼乘車」,電子社保卡全流程就醫。那顆全國最著名的杭州「城市大腦」,也從交通「治堵」延伸到區塊鏈看病和無感停車等民生服務中。就在今年,杭州市政府還與阿里籤署協議,宣布加快建設「全國數字治理第一城」。
不止於日常,數位化程度高的地方,抗風險的韌性也越強,在剛剛平息的疫情風暴,杭州也彰顯出較高的技術優勢。
譬如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全盤洞察城市數據,讓多維度數據快速真實地流動。杭州市依託城市大腦平臺,融合交通樞紐,疾控,醫療,出行等不同維度數據,搭建高危易感染人員模型,高精度鎖定確診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按照風險等級高低開展滾動研判。在大年二十九,浙江省就基於大數據,在全國第一個啟動了「重大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成功利用大數據分析出人群聚集熱點分布,人群跨區域流動等信息,提前預測疫情發展趨勢,指導醫療資源的合理調度。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