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勞團遊行中,除了過去傳統的勞工團體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身穿白袍、白衣的醫護人員。他們集結成隊,在無法籌組工會的情況下,以各種「聯盟」的方式,集結了醫師、護理師與醫學生們,要求更合理的醫療勞動環境。
醫師團體提出「納入勞基法」的訴求。目前的醫師在沒有勞基法的保障下,高工時、低保障,許多年輕醫師雖可參加勞保,卻不適用勞基法,也沒有產假、育嬰假等休假、留職停薪等保障。護理人員則提出了提高照護人力標準、合理護理費給付等訴求,希望能在照顧病人之前,自己別先病倒。前不久「點滴護士」的畫面,血淋淋地呈現出護理人員沉重的工作負荷。
臺「衛生署」隨即召開了「全臺護理改革諮詢會議」以及醫師納入勞基法的座談。其中提出將擴大護理費的給付項目,包括翻身、擦澡等都可望納入,也將考慮為護理人員加薪,「找回」離開護理職場超過十萬名的護理人員。另一方面,「衛生」署也坦承,醫師若適用勞基法,島內醫療體系勢必受到嚴重衝擊,以現行條件來看,醫師若改採三班制,等於需增加兩倍醫療人力,否則就需關閉病床。
很遺憾地,衛生主管機關在回應「醫療勞動環境」的問題時,依舊採取東補西補,左安撫右摸頭的表面工夫,始終不願意以整體健康照護體系的改革,來作為思考問題的方向。當然,體系的問題可能不容易,但也許正是問題根源。
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當然有其重大的成就,目前仍是臺灣社會安全體系最為重要的一環。然而,在解決了「醫療可近性」的問題後,全民健保也引發了新的問題。
首先,全民健保讓臺灣的健康照護體系,變成一個醫療化的大錢坑。開辦近二十年來,全民健康保險主導了臺灣健康照護體系的發展,然而臺「中央健保局」的表現則比較像是在維持「收支平衡」的精算單位,而與民眾的「健康促進」以及臺灣健康照護體系的強化,只存在比較間接的關係。另一方面,將「健康照護」傾斜於較為狹窄的「醫療」範疇,而許多有關公共衛生、社會照顧等議題,也一併丟進這個大錢坑當中處理,醫療需要處理社會安全體系其他環節的破洞。
另一方面,衛生主管機關在很大程度上,放任臺灣醫院機構的擴張與競爭,各大財團無不卯起來蓋醫院,而且還要繼續比大,比看誰「績效好」。更可悲的是,這種以成本效益為主軸的「醫院管理」典範,也侵蝕進我們的公立醫院當中。「醫院」愈來愈像「販賣醫療的工廠」,資方不擇手段壓低勞動條件,擴張資本規模。高工時、低保障的勞動環境,醫護出現出走潮。四大皆空不稀奇,護理人員流失更是慘烈。
在無法調漲保費、保費費基不公、人口老化造成醫療照護支出提升之際,健保主管機關一面放任醫療「市場」的競爭,另一方面則從給付上處處限縮,甚至一步一步侵入了醫療人員專業決策當中。從此健康照護的「價值」只是教科書上、考試用的教條,而臨床照護的專業自主,在成本、給付當中愈來愈受限。真正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不時面臨在專業與「績效」之間的道德困境。
從此,白衣天使打上了點滴,穿白袍的醫師走上街頭。在還沒決定好要為臺灣的醫療體系下什麼處方之前,拜託,別再叫我白衣天使。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