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臺當局一直在「出包」?

2020-12-23 中國臺灣網

臺當局「外交部」新護照誤植美國機場圖片出包(「出包」因發音跟英文的trouble相近,在臺灣常常使用,指惹麻煩、出錯的意思),臺當局「外交部」第一時間否認出錯,輿論譁然,批評聲浪蔓延後才姍姍然懲處前後任「領務局長」,但餘波蕩漾未止。

臺灣《中國時報》2017年12月31日發表社論說,近年臺當局出包可謂不勝枚舉,桃園國際機場是臺灣門面,卻三不五時淹水、漏水、停電、火燒車,狀況不斷。今年8月全臺大停電,臺當局辦公所在地也「淪陷」,逼得臺當局「經濟部長」下臺、蔡英文向全民道歉。去年海軍發生飛彈誤射事件,幾乎釀成臺海軍事危機。這還不是最離譜的烏龍,日前甚至傳出臺灣「國安局」呈送給臺當局領導人的情資「造假」,遭到蔡英文活逮,並要求嚴懲。

社論中指出,出包事件連環爆,破壞程度迭破紀錄,甚至情資體系都出現造假,為什麼過去想像不到、也不可能發生的狀況,如今卻頻頻出現?更可怕的是,出包事件似乎總是在「輿論喧騰一番、當局緊急應對、船過水無痕」中循環不止,事件真相往往淹沒在政治口水中。搞不清楚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就無法預防下一次出包的爆發。

出包是無心之失,造假則是有意之過,無心已夠荒謬,有意尤其危險。無論出包或造假,都是臺當局失能乃至失控的警兆!如果臺當局持續失能、失控、文官體系不斷弱化衰退,甚至竟然形成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最後變成過而無感、得過且過的惡性循環,終究會像無底的黑洞,把整個臺灣從當局到民間全部吞噬,成為一個低品質的地方。

社論中又指出,如此亂象,卻又這麼麻木,病情當然是慢慢累積的。檢驗病灶,首先是民粹政治的泛濫,使得社會是非不分、濫情重於理性,以太陽花佔據「立法院」事件的政治效應與司法判決來說,對於「依法從事」、「認真執法」的警察、公務員,當然會帶來錯亂與挫折,也為包括民進黨在內的以後當局,帶來無窮的後遺症。又如洪仲丘事件,固然提升了臺灣民眾對維護軍中人權的重視,但在民粹壓力下廢掉「軍審法」,卻矯枉過正,部隊已出現紀律難以貫徹的管理問題,長此以往臺軍的戰鬥力難免受到重大影響。

再來就是選舉與政黨對文官體系的幹擾,主要是民進黨不斷透過修法與行政措施擴大政務人員的任用範圍,相對限縮了事務官的專業空間;更嚴重的是,政務官往往跳過專業的考量,以政治效應、政黨好惡做決斷,壓縮文官依法行政的權限與地位。以臺當局「外交部」護照出包事件為例,為了平息眾怒和向長官表態交代,處分擴及離任兩年的前任「領務局長」,是否過猶不及,外界自有公評。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認錯與改錯的心態,但拿事務官當擋箭牌,這樣的檢討方式,公務員會信服嗎?

文官體系的專業與穩健,乃是維持社會正常理性運作的基礎,一旦遭到政治過度的侵擾,長久就會糜爛崩解,進而影響民間社會的品質與發展,臺灣倒退第三世界化,也就不足為奇了。光是數落烏龍事件,只是看到問題並發後的症狀,政黨必須讓文官體系回到法律與制度上正常的定位,真正維護、尊重文官體系的價值與功能,讓臺當局運作制度化,才是確保不再烏龍、長治久安的正道。

社論中表示,表面上看,出包與造假都是個案,是每一個地方都可能出現的烏龍,但如果烏龍案件越來越多,烏龍現象越來越不令人意外,甚至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詭異狀態,就必須警覺。現在的臺灣,似乎正面臨此一現象。

政黨透過選舉贏得執政權,由政務官形成政府決策,交由文官體系依制度法規執行,不受選舉勝敗、政黨輪替的影響,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常規;但太多的事實讓我們必須沉痛指出,公務體系頻頻出包,顯示整個臺當局施政品質的下降,連帶造成臺灣社會整體品質的低落!

臺灣歷經6次領導人選舉與3次政黨輪替,民主機制看似成熟,回顧2017年驀然回首卻發現,臺灣不但總是選錯領導人,過去引以為傲、曾經共同打造臺灣經濟奇蹟的文官體系已陷入弱化與失能的惡性循環中,這背後的深層原因何在?其中暗藏的危機影響又如何?政黨應以「權治」實現政黨意志,還是以「法治」鞏固制度,都是大家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臺當局斥資千萬做App出包不斷 遭自家人批「廢物」
    原標題:臺當局斥資千萬做App出包不斷 遭自家人批「廢物」 (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國臺灣網4月1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為推動科技觀光轉型,臺「觀光局」斥資千萬建置App,卻遭民進黨籍「立委」黃國書痛批「根本不能用」,淪為裝飾品,要求交通部門1個月內改善並提出檢討報告。
  • 阻撓臺生「登陸」 ,臺當局在害怕什麼?
    50位臺青到河北省邯鄲市,踏訪紫山(圖源:中新社)7月正是海峽兩岸學子們的畢業升學季,大家忙考試、忙申請,都在為自己更好的前程而奔波。臺當局陸委會也沒閒著,逮著這個時節來蹭一把熱度。不用說,民進黨當局又作妖了。為了勸退島內學生登陸求學,陸委會還真的是「用心良苦,關心備至」。他們在貼文裡「暖心」地寫到,學海無涯,年輕學子對於異地求學總是充滿許多想像,提醒想要赴陸求學的同學們,一定要看完小編整理的「懶人包」(經過特意剪輯的資料匯總),「仔細思考」後再做決定。
  • 總臺海峽時評:民進黨當局推出的「懶人包」實為誤人子弟的害人包
    面對大陸順利舉行涉及1071萬考生的高考,不甘寂寞的民進黨當局也來蹭熱點。陸委會在社交媒體上推出一款「懶人包」,以圖文的形式將早在五月就發布的「赴陸就學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又翻出來炒了遍冷飯。說白了,這個充斥著謊言與假訊息的「懶人包」,實為誤人子弟的政治迷魂湯,是地地道道的害人包。針對民進黨當局的抹黑攻擊,國臺辦迅速在社交媒體上推出圖文並茂的「臺灣陸委會裝作不知道的8件事」予以駁斥,受到廣泛關注。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謂大陸疫情資訊不透明,無非是民進黨當局大搞「雙標」,混水摸魚,藉機攻擊大陸的伎倆而已。大陸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方面取得的成績舉世公認。
  • 把調侃當威脅,民進黨當局為何小題大做?
    把調侃當威脅,民進黨當局為何小題大做?沒想到民進黨當局居然動了真格,祭出行政威脅手段。  他們不是一向聲稱「言論自由」嗎?為何連陸生一點調侃言論都容不下?難道他們連大陸民眾的言論自由都要管?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大陸的調查部門是不是也要針對頻繁攻擊詆毀大陸的綠媒和政客立案調查,隨時等候這些人「落網歸案」?
  • 王睿:臺當局為何要刪減語文課的古詩文比例?
    但大陸無論語文課的文/白比例如何改變,都未曾動搖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而在臺灣卻能演變成「文/白=中/臺」的認知模式,臺當局如何操弄這個偽邏輯?為何此時在語文課上動刀?】(圖片來自臺灣「中央社」) 蔡英文執政困境的反映 既然是政治議題,就無法在語文脈絡的範疇裡來討論出答案。臺當局在這時拋出大幅刪減語文課古詩文的議題,其實,是根本反映了蔡英文政府的執政困境。
  • 臺當局制定「國語法」推官方語言「多元化」 學者:包藏禍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24日報導,臺當局文化部門近日制定「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意圖將臺灣地區的語言從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對此,海峽兩岸的學者均表示,全世界都尊重少數語言,但官方語言則統一,臺文化部門這種做法是反向而行,「包藏著特殊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一種柔性「文化臺獨」,大陸方面一定會有反應。
  • 臺當局發旅遊補助紕漏百出
    經他深入調查,發現許多資料有造假之嫌,3億多元淪為業者搶食的「大餅」,違背臺當局原意。   黃國書認為,申請補助資料有五大疑點:第一,不同旅行社負責人是同一個,規避申請要點中單月20團上限規定。第二,出一團拆五團、出一團報兩團,同一群人出現在同一天不同的核銷照片中。第三,旅行社提供司機資料謊報、上繳行車記錄資料造假、同一司機在同一時間開兩臺遊覽車。
  • 滯留湖北臺胞聯名呼籲:請臺當局「儘快同意讓東航送我們回家」
    新華社武漢2月20日電 19日,滯留湖北的臺胞署名「臺灣19縣市滯留湖北的老百姓」發出陳情呼籲書,質問臺灣當局「對於仍在苦等久盼的我們,為何依然不理,不聞不問」,同時呼籲臺灣當局「體恤小老百姓,儘快同意讓東航包機載送我們早日回家」。
  • 臺當局選前為何掐臺商「脖子」?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在「雙十慶典」宣稱,如果有願意回臺灣投資的臺商,「我們鼎力相助」。文章認為,如果臺商回臺後得接受這樣的特殊對待,「連最基本的金流權都被閹割,如此惡劣的經商環境,誰會想回來?」 民進黨當局這種「金融戒嚴」的做法也引起島內網友不滿,有人直言:這次輪到臺商被民進黨整,這就是民進黨所謂「臺灣價值」。
  • 日本右翼分子踹「慰安婦」像引眾怒 臺媒:臺當局為何這麼慫?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9月11日報導,藤井實彥此舉引發眾怒,國民黨臺南市議員謝龍介等人原本要求他道歉後才能離開臺灣,後來發現他在臺逗留了四天三夜後,已於8日離開臺灣。報導稱,「『慰安婦』之真相國民運動」在其「臉書」表示,經過調查認定藤井當時的動作並不是在踢銅像,並代藤井發表聲明文,將另對國民黨提出抗議,並向日本政府、「日臺友好協會」等單位進行個別說明。藤井稱,他從日本一路直奔臺南,到達時因為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而有些氣血不順,腳麻,因此多次伸展了我的腳,從中被截取出一張照片。
  • 臺當局左右搖擺是為何
    之前一直明裡暗裡助力這些香港暴力分子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其領導人蔡英文5月27日宣布將成立對香港的「人道救援行動專案」,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後稱方案會在一周內出來。  但直到6月11日,民進黨當局也沒動靜,在相關傳聞滿天飛的情況下,只得由陸委會發言人丁怡銘出面表示「方案暫不公布」,「目前正持續觀察香港局勢發展」。至於何時公布?「我們有時間感,但沒有具體日期。」
  • 臺當局不「反制」大陸惠臺政策了?港媒:蔡英文面對現實吧!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所謂「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引發島內政界關注。臺「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此前,臺行政部門負責人賴清德剛就大陸惠臺政策出臺宣稱,「(大陸)最終目標是併吞臺灣」,而陳美伶的說法顯然與賴清德不一樣。香港中評社13日發表評論認為,為臺灣未來著想,臺當局還是不要再有賴清德這樣的說辭了,否則對兩岸關係無益、甚至會帶來很大傷害。
  • 臺當局粗暴推年改出包:通知函全寄錯 郵差送到懷疑人生
    面對軍改實施在即,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當局「國防部」25日開始分3波寄出20萬份退休俸處分書及試算表,沒想到首波的5萬份處分書就「錯誤百出」。臺當局稱「系統跳格誤差」 網友:20幾萬人的終身權益竟如兒戲面對外界越來越多的民怨與批評,臺當局「國防部」緊急道歉,聲稱這是「系統跳格誤差」。
  • 「小明」回家只開門縫 臺當局的「期望諒解」背後是歧視
    2月6日,臺灣當局宣布暫停大陸居民赴臺,2000多名陸配子女因此無法返臺團聚、正常就學。隨著大陸疫情穩定,陸配家庭多次呼籲陳情,沒想到盼來的只是一個小到規模上約只涵蓋約100位「小小明」的小小「門縫」。  為何只開放2歲以下陸配子女返臺?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原因之一是2歲以下陸籍子女尚未選擇戶籍。
  • 臺空軍清泉崗基地現27包安非他命,當局防務部門下令徹查
    臺空軍清泉崗基地現27包安非他命,當局防務部門下令徹查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空軍清泉崗基地幹部20日在執行巡查任務時發現27包不明粉末塑料夾鏈袋,初步檢驗內裝安非他命,將追查是否有人在軍中販毒或有集體吸毒
  • 臺當局開放高中以下境外生返臺 眾多陸生仍被排除在外
    臺當局開放高中以下境外生返臺。(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8月20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稱,即日起高中以下學校可依既有規定向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申請境外學生入境。據報導,符合入境資格的境外學生共2532人,其中大陸學生僅有206人。
  • 南僑集團向臺當局申請賠償
    陳飛龍昨日傍晚接受臺媒訪問時感嘆,證明文件依臺「食藥署」規定在昨日中午之前送達,沒想到一直未能給個公道,他強調,等這個事情水落石出,「我要代表南僑和所有的受災廠家向臺當局申請賠償。」    陳飛龍說,「食藥署」和桃園縣衛生局訪查南僑以後,已確認南僑的油在質量安全上沒問題,但因為報關文件上有「工業用」字樣,所以要出口國澳洲政府的官方文件證明誤植的5筆進口油是可食用的一級牛油。
  • 臺當局借疫生事,解放軍亮劍臺海,蔡英文看仔細
    解放軍為何突然高調亮劍臺海?這要從蔡英文連任開始說起。自那以後,其「臺獨」行為愈發猖獗,新冠疫情發生,民進黨當局就不斷煽動「反中情緒」,繼禁止向大陸出口醫護用品後,更是不顧世界衛生組織的反對,公然抹黑大陸疫情。
  • 數典忘祖 臺當局妄圖消滅「中國史」!
    但是,在民進黨當局眼裡,只要能順利推銷它扭曲的世界觀,什麼都可以拿來利用,包括歷史!其實,更笑不出來的是民進黨當局赤裸裸的「文化臺獨大躍進」。據了解,臺教育部門從11日起一連3天,密集審議臺灣十二年教育社會領域新課綱,甚至破例首次要利用平常的上班日開會。
  • 復興航空解散:臺當局內部決策亂套 蔡英文很不滿
    蔡當局內外溝通不力,引發質疑,難道這就是「最會溝通的當局」?內部決策亂套 官員頻鬧笑話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23日晚,臺行政部門舉行記者會,發言人徐國勇表示華航將「全面接手」興航島內外航線。官威十足的回應,顯然沒把專業放在眼裡,暴露當局內部上下溝通問題不小。鬧笑話的還不只這一件。23日早間,先是「行政院長」林全語出驚人,指示研究興航繼續營運的可能性,但在缺乏法源依據的情況下,下屬只能硬著頭皮著手「研究」。林全的「即興式」談話,只會讓外界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