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臺當局為何要刪減語文課的古詩文比例?

2020-12-16 觀察者網

【教育部此前表示,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數量將大幅提升,而在海峽對岸,臺當局卻在課綱審議中打算降低文言文比例,引起各方爭議。

臺灣「中研院院士」王德威等人8月25日發起聯署,呼籲課綱拋開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之爭,截至9月5日下午,超4萬人參加聯署。

兩岸語文教育對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態度互有起伏。但大陸無論語文課的文/白比例如何改變,都未曾動搖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而在臺灣卻能演變成「文/白=中/臺」的認知模式,臺當局如何操弄這個偽邏輯?為何此時在語文課上動刀?】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

近日兩則有關兩岸語文教育的重要消息,就是大陸將回歸部編本統一教材,並大幅提升古詩文作品的份量;而臺灣地區仍以「多元文化」為由,繼續開放各家出版社自行編選課文,同時傳出高中新課綱將古文比例由50%降為30%的報導。

升降古詩文比例是個容許討論的教育問題,但也是個可操作的政治議題。臺灣的課綱審議委員包含學生代表,就具有政治操作的意義。過去反課綱學運時,朱震和林致宇等人的「慰安婦論述」固是如此,眼下課審代表林致宇等人再提文/白比例議題也不例外。

臺灣高中語文課綱的文言與白話比例引發爭議,各界意見分歧。(圖片來自臺灣「中央社」)

蔡英文執政困境的反映

既然是政治議題,就無法在語文脈絡的範疇裡來討論出答案。臺當局在這時拋出大幅刪減語文課古詩文的議題,其實,是根本反映了蔡英文政府的執政困境。

也就是說,在經濟、「外事」、「內政」、民生等方方面面不得人心、民調大幅滑落的窘況下,臺當局已放棄收攬全島民心的積極幻想,而轉向鞏固其基本教義派的保守策略。基本教義派固然也對蔡英文當局有些不滿,但衡諸現實,他們除了群氓主義式的叫囂以外,實在沒有其他的傢伙什可以用;反過來說,蔡英文當局固然已沒什麼乾貨可以養肥這些基本教義派,但只要回頭對他們釋放一點精神撫慰,他們還是樂於回抱當局並為其嘶喊的。畢竟,蔡英文目前還是基本教義派在臺灣政壇上的唯一神主。

另一方面,在臺灣關起門來搞教育、搞學生,是蔡英文當局方方面面沒辦法中的唯一辦法;島上的家長和學生除非出走,或至少精神出走,否則只能成為被當局綁起來洗腦的政治肉票。從李登輝當局開始,這個招數一直被視為執政保證,不分藍綠的「島國體制」基本教義派就是這種招數的產物。如今蔡英文當局故技重施,不過是經驗法則的運用而已。

至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動到語文課?又為什麼要大幅刪減古代詩文?這有內、外兩種因素:

「中國史」已被「東亞史」取代

內因方面,是要配合十二年教育新歷史課綱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的工程。

從臺當局來看,既然將荷蘭殖民時代以前的「中國史」他者化(即所謂放入「東亞史」分域),並試圖將日殖元素內化為臺灣主體,那麼在「國文課」的邏輯上就不得不排斥先秦文、兩漢文、六朝文、唐宋文乃至明清文,否則不是打自己臉?再說,新歷史課綱處理臺灣、東亞、世界三個分域,是以專題的方式呈現,而不再採用編年史,其目的就是要重塑(或打碎)臺灣人原來的時間意識,這豈能容許「國文課」的古詩文來攪局?

即將於2019年實施的「12年教育」歷史新課綱,沒有列出全部朝代,還引進國外學者的外夷論點,實際上是為了「去中國化」。圖為高中生研讀歷史教科書。(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況且,臺當局還適時推出「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試圖稀釋「國語」(共同語、普通話、北京話)在臺灣的地位和影響,而相對提升所謂「臺語」(閩南話、河洛話)的地位和影響。有些島內學者甚至鼓吹臺灣要學習「印度經驗」──後者法定的官方語言達到22種。如此一來,為了滿足基本教義派所謂的「臺灣主體性」,只好拿臺人大腦中的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來做切割與重塑──時間方面就是利用文史教育,而空間方面則是利用「國家語言」。

語文是教育的根基,語文教育是政治的根本權力。據臺灣學者楊子霆等人的調研,1997年實施的《認識臺灣》教科書影響了島上大批受眾,以及其後整個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參見《獨尊去中入亞課綱 臺獨現原形》,《中國時報》,2017年7月10日,A15版),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臺灣人的歷史觀。但這是對身份認同最大的影響,而不是最後的影響,最後的影響是語文。因此,蔡英文當局在教育上正使出最後的招數。

中文系變成「華語文細學類」

比如2017年4月初,臺灣各大學收到教育部門委託臺灣師範大學工教系執行的兩份資料:「新版學科標準分類中英文名稱及簡介(草案)」,以及「學科標準分類第五次修正調查表」。臺當局把其中隸屬於中國語文學類的「中國文學系」視為「華語文細學類」,又把「華語文教育」劃歸外國語文學類。

另外,臺灣的「漢語族」使用人口佔了95%以上,南島語系人口僅佔2.2%左右。然而臺當局將漢語族系下的客語、閩語下的閩南語、以及南島語系下的先住民語都劃歸成「本國語文」,卻將現行的「國語」(共同語、普通話、北京官話)放到「華語文細學類」,使其形成兩組對立的語文命題。(參見李存智《語言文化與語文政策》,《國文天地》第33卷第3期,2017年8月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頁16-17。)

但就語文脈絡來看,晚近的閩南話來自公元7世紀河南光州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進漳州的河洛話,當時說的口語是唐音,書面語是唐代古文,吟唱的是唐詩。也就是說,除非相信「臺語」拜物教──宣揚「臺語」是西語、荷語、平埔語、日語、華語相混同的新品種云云,否則以閩南語為多數的臺灣話相較於北京話來說,還更為接近唐宋古文(以及先秦漢魏六朝的文言文),這就是用閩南話誦讀唐詩別具「韻味」的原因。因此,反唐宋古文及文言文而高舉白話文,在語文脈絡的邏輯來看,就是「反本土化」、「去臺灣化」,立場還比較接近北京官方。

畢竟,北京官話是元明清以來800年的「雅言」,白話文是北京口語的書面形式,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就在北京,且民國政府決定以白話文作為國文課的主要教學媒介,這些都是沒什麼好爭議的史實。

基本教義派反智而不反殖

不過,基本教義派反智而不反殖,他們宣傳的臺灣白話文學,並不正視1920至1950年之間受到大陸白話新文學運動影響的臺灣現代文學,而寧可承認日殖時代包括日本人的漢文創作。即使在1950年兩岸分斷以後的臺灣白話文學,他們也拒絕反美反殖的左翼作品,陳映真和藍博洲作品在臺灣語文教本上的「真空」,可為證明。同為新月派詩家,徐志摩「完勝」而聞一多卻「完敗」,又為證明。

此外,東方主義式的博物館化中國書寫,以及橫向移植、膜拜西方「現代性」的理論和創作,也形成殖民主義在臺灣語文教本上的鏡像關係。

臺南某位學者發表評論認為,荷蘭殖民時代用羅馬字書寫西拉雅族語的「新港文」就是最早的臺灣白話文;又說1886年在《臺灣府城教會報》的一篇羅馬字「臺語白話小說」,證明「臺灣比中國(大陸)還早使用白話文創作」。(蔣為文《國共不都肯定五四白話文運動?》,《自由時報》,2017年8月30日,A13版)這位臺灣文學系教授是用中國語文發表評論,但他在6年前辱罵黃春明說:「臺灣作家不用臺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

用中國語文來罵人用中國語文創作,由此可見語文技窮的笑話,而正是這樣的學者主張將「臺語」列為十二年教育的必修課!(蔣為文《國共不都肯定五四白話文運動?》,《自由時報》,2017年8月30日,A13版)這說明文/白之爭是無知+反智的政治運動,就跟以「番薯」代稱臺灣、以「芋仔」代稱大陸一樣,不必考究先來後到,將錯就錯,以訛傳訛,誰認真誰就輸,臺灣學子和家長只能自求多福。

大陸提升古詩文份量是最大外因

再從外因方面來看,臺當局此時突然要大減語文課本的古詩文,顯然和大陸今秋大幅提升課本古詩文的份量有關。這是臺當局試圖切割與重塑臺人時空意識的手法,其目的就是加深兩岸民眾的心理隔閡,以累積自己在島內的政治資本。

也就是說,藉由加大操作語文教育來進一步控制臺人的意識形態,在精神層面將政局不穩的困境遷移到時局不安的共同焦慮裡,讓基本教義派看見自己「有所作為」,同時也轉移一般民眾的關注焦點。畢竟,相較於執政失能這種立馬叫人疼痛的項目,操弄語文教育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是比較無感的;何況它還具有穩固選舉基本盤的政治效益,何樂不為?

果然,這陣子島上輿論集體踩入蔡英文當局下的套,各家都在文/白之爭的套路上練把式;基本教義派媒體還因勢利導,宣稱新課綱草案建議的上課材料都是用中文漢字寫的,因此拒絕承認蔡英文當局是「去中國化」。(參見《「國文」課綱爭議的虛與實》,《自由時報》社論,2017年8月29日,A2版)於是兩造人馬都在是否「去中國化」的鳥籠裡進行拉鋸,蔡英文當局又成功賺得一次喘息機會,並再一次贏得大陸對臺灣的惡感。

由此可以見識到,綠營人馬一向善於製造議題來積累政治能量的伎倆;而選舉民主制和美日新殖民地主義支配下的政媒型態,又決定島上一般民眾政治見識和信息的侷限性。換句話說,臺灣語文課綱文/白之爭的本質,其實是地緣政治,其中包括殖民主義的影響或遺留。

「文/白=中/臺」的偽邏輯

從歷史看,上世紀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臺灣在「復興中華文化」;本世紀以來,臺灣課綱以「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大陸則因應復興需要而向傳統文化提取資源。表面看來,兩岸語文教育對文/白的態度是互有起伏。但不同的是,大陸無論語文課的文/白升降如何,都未曾動搖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而在臺灣卻能演變成「文/白=中/臺」的認知模式,後者當然是一種假象。

以強烈主張提高古詩文比重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為例,從總發起人余光中到其他參與者,無人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他們的政治邊界並沒有溢出「戀殖心智」與「島國體制」。最近十來年的每個5月4日,「搶聯」都召開記者會聲張「古文運動」,儼然是對新文學叫板。以新詩見聞的人,口口聲聲高喊古典文學,卻無視毛澤東詩詞是唐詩宋詞在20世紀的繼承與再創造,是古體詩詞在現代中國的最高成就。某位「搶聯」核心成員甚至為了避免在島上觸雷,而表示「『國文』不屬於中共,是我們的至寶」。(引自許靜文轉述《自由時報》報導「搶聯」執行秘書李素真的話,見許靜文〈政黨輪替與文化價值的爭奪:以「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與高中國文教育爭議為例〉,2015年,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1。)

於是,國文任他們怎麼搶救,都脫離地氣,也無法凝聚臺灣師生的人氣。原因很簡單,把文/白對立起來思考的方式,其本身就是對中文教育的戕害;他們和「文/白=中/臺」這種思考位置,同樣形成了島上反智的鏡像關係。

語文既是政治的重要基礎,那麼政治壁壘導致語文反智的事情,也就不足為怪。比如對著美國訪客說I have problem of saying Chinese language,還寫出「自自冉冉」的春聯來現眼等等。上梁不正,其下的語文教育豈能不走歪?

至於說85%的高中語文教師支持文言文上限至少50%,(參見《85%「國文」老師支持 文言文上限至少50%》,《聯合報》,2017年8月27日,A2版)這也不意外。一來這些教師們在求學過程中習慣了古詩文;二來是習慣了古詩文的他們,又習慣了教別人古詩文。多年來謀生的傢伙什,比如教具、筆記、教參用書和教學思維的模式等,不為犧牲多壯志,豈敢日月換新天?要說他們是語文教育上的既得利益者,恐怕太過;但可以問問他們是否願意自學和教授臺灣教本不採用的古詩文?又是否願意自學和教授臺灣教本不採用的白話文?尤其是被政治邊防所封殺的毛澤東、陳映真、藍博洲、聞一多、魯迅甚至雨果等人的傑出作品。

1994年李登輝政府推出的《認識臺灣》教科書(圖片來自臺灣「中時電子報」)

曾經編審《認識臺灣》教科書的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教授李筱峰說過,文化領域比政治領域要寬廣許多。既然如此,恢復臺灣學子接受完整中文教育的權利,從整個中文世界的範圍來取材與授課,並在廣大的中文地界上建立教員交流與支教體系,應該是實踐文化領域比政治領域寬廣許多,並療愈「文/白=中/臺」反智症的辦法。然而,這實有賴於臺海政治壁壘的真正瓦解,因為在那套《認識臺灣》教養下成長的語文教師,可也不少。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臺當局拍板高中語文課綱文言文比例下調10%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當局「教育部課程審議大會」24日經過2輪投票,決議普通高中語文科文言文比例為35%到45%,較臺灣「教育研究院課程發展委員會(簡稱「課發會」)研修小組草案下修10個百分點;「推薦選文」則由草案的20篇,下修為15篇。
  • 大陸語文教材大幅增加古文比例 臺當局卻在拼命刪
    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古詩文比例大幅增加。 小學教材中,古詩文增幅高達80%,在全部課文的佔比為30%;而初中教材部分,古詩文在全部課文的佔比高達51.7%。這是白話文興起後的百餘年來,文言文在語文課本佔比最高的一次。
  • 質疑 | 臺當局課改要大幅刪減古文內容增加日本人作品,意欲何為?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綜合近日,臺當局教育部門召開課綱審議會,討論將於2019年實施的高中新課綱。
  • 臺灣語文刪減文言文方案未通過 維持原來比例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9月1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昨(10)日召開「課審會」審查12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課綱,經過9小時「馬拉松式」的審查,決議文言文比例維持原來臺當局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所提的45%至55%;至於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不再限於四書,尚可包括五經或諸子百家等相關選文。
  • 臺當局課改大幅刪減古文增加日本人作品,意欲何為?
    近日,臺當局教育部門召開課綱審議會,討論將於2019年實施的高中新課綱。
  • 臺當局大幅刪減博士班招生名額 大學嘆「已見骨」
    中國臺灣網6月25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為避免博士生在市場上供過於求,臺當局「教育部」繼2016學年度統刪各大學博士班名額15%後,2017學年規劃保留7成名額,開放20%名額由學校視招生情況或是市場需求自主調控系所名額,但「教育部」最高可刪15%名額。大學校方無奈表示,學校已被砍到見骨,再砍名額反讓招生更為困難。
  • 臺當局「去中國化」劍指文言文 大學教授:該做的事不做
    臺當局「去中國化」劍指文言文 大學教授:該做的事不做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臺灣教育主管部門23號舉行的「課審大會」,決議將高中語文課綱中文言文比例,從目前佔45%至55%
  • 吳斯懷喊話臺當局:挺起腰杆!
    臺防務部門駁斥購買高額美軍售的說法臺當局防衛部門對於酈英傑說法進行了駁斥,稱明年沒有這個規劃。國民黨民意代表吳斯懷也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呼籲臺當局防務部門應該挺起腰杆,對美提出軍售案該拒絕的就要拒絕,不要照單全收。
  • 各國王室爭學中文,臺灣竟為幾篇古詩文爭論不休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8月20日召開中小學課程審議大會,討論高中語文課綱,普通高中分組認為文言文比例及必讀古文篇數太多,提議文言文比例從原先的45%至55%降至30%為上限,將20篇文言文減到10篇。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臺灣「研究院院士」王德威等人更發起5萬多人連署支持原來方案。
  • 降低"文言文"比例終未果 文教"去中國化"不得民心
    再來看看今天,民進黨再次執政,臺當局教育研究院提出高中語文課文言文比例是45%至55%,但「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建議降至30%以下,引發軒然大波。最荒謬的是,選文由20篇降至10篇,並進行為期一周的網絡投票,竟有日本名不見經傳的「文言文」入選,而韓愈、歐陽修的作品卻落選。
  • 降低「文言文」比例終未果 文教「去中國化」不得民心
    再來看看今天,民進黨再次執政,蔡當局的計劃是把文言文比例由現行的45%至55%進一步減為30%。最荒謬的是,選文由20篇降至10篇,並進行為期一周的網絡投票,竟有日本名不見經傳的「文言文」入選,而韓愈、歐陽修的作品卻落選。其實,「文言文」在大陸乃至世界,都混得風生水起。先看大陸,從9月1日開始,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古詩文比例大幅增加。
  • 早安海峽 GAP就刪減中國地圖道歉 臺當局氣炸叫囂「臺獨」
    (央視新聞)魅力中國,早安海峽我們再來看海峽新聞【臺海】GAP就刪減中國地圖道歉 臺當局氣炸叫囂「臺獨」有網友曬出美國服裝品牌GAP的一款T恤,T恤上的中國地圖藏南、阿克賽欽、臺灣、南海地區都被「抹去」
  • 臺當局被爆要廢除中文姓名 已經喪心病狂到這種地步了?
    ,將高中語文課綱中文言文比例從45%-55%刪減為35%-45%,並將"推薦選文"由30篇降為15篇。原本以為,臺當局最多在文化和教育領域的一次又一次的進行"去中國化"動作,讓"臺灣本土文化離中華文化越來越遠",讓"臺灣下一代文化失憶"。然而蔡英文「去中國化」之手近日甚至伸至民眾「姓名」層面。據臺「中時電子報」18日報導,臺「內政部」一份公文曝光,民進黨正企圖廢掉中國人的姓名。
  • 臺當局課改,欲大幅刪減文言文,增加日本人作品…意欲何為?
    戳視頻看相關新聞↓↓↓這一提議,引起眾多學者質疑,認為所謂的課綱審議既不嚴謹也不專業,是臺當局再次操弄「文化臺獨」的表現。據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正在制訂的新課綱花費2年時間,徵詢數百位教授及高中語文老師的意見,最終修訂出必讀古文20篇的草案。
  • 臺高中文言文比例確定降為35%至45% 教育團體抗議
    臺高中文言文比例確定降為35%至45% 教育團體抗議 2017-10參與互動    臺高中文言文比例確定降為
  • 臺媒:臺當局玩文字遊戲 嘴上說重視防務其實徵不到兵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臺前曾強調重視防務,但兩年來當局的預算卻沒有明顯增加。有臺媒認為,當局防務部門甚至「行政院」都玩弄了文字遊戲。據臺灣《聯合報》7月23日報導,與被批評不重視防務支出的前領導人馬英九相比,蔡英文上臺2年被批評沒有明顯改善。因此蔡曾透露,未來防務預算將有至少2%的年增長。
  • 賴清德要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網友:臺當局懂啥叫罄竹難書嗎
    臺當局又搞「去中國化」小動作,這次還把歪腦筋動到了所謂「官方語言」上。蔡英文當局這一次使出了怎樣的政治伎倆?臺當局的「不良居心」也逃不過島內網友的火眼金睛。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還第二官方語言呢?不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去中國化!」
  • 人民日報推薦:中小學重點古詩文大全,給孩子存一份,照著學!
    人民日報推薦:中小學重點古詩文大全,給孩子存一份,照著學!在語數英三大主科當中,語文課似乎是最輕鬆的一門學科,作為我們的母語文化,大多數學生覺得自己會說會寫就已經足夠了,因此他們對語文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如其他學科。
  • 張良驊:蔡當局刪減文言文的諸多弊端
    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之前花了2年多時間,委託60多名教授教師向500多名高中語文教師問卷徵詢,才訂出文言文佔45%至55%的課程草案,再徵詢各級教師意見,從原本30篇文言文選文縮減為20篇,可以說是時間充裕,程序規範,公開透明,陽光作業。
  • 臺當局減文言文去中?只是讓中文成為跛腳鴨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前海基會文化處長歐陽聖恩的評論文章指出,近來臺灣降低高中語文課綱文言文比例爭論,正反意見都有,但文言文有多層次的美感和韻味,是一種語言和文學的藝術盛宴,有約定俗成的詮釋,減少文言文的教學,語文學習的難度反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