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宮廷宴 今朝民間餚——非遺絕技傳統御膳製作技藝

2020-12-22 在線遼寧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消息:模仿御花園池塘景色烹飪出的「魚躍荷香」,以蝦球為花、蟹籽為蕊精心製作的「雪夜桃花」,看起來形如鴛鴦戲彩蓮、吃起來吱吱作響的「紅娘自配」……這些昔日宮廷菜餚,經過遼寧省非遺傳統御膳製作技藝四代傳承人的努力,如今已被端上尋常百姓的家宴餐桌。

四代傳承 御膳走入民間

御膳,曾經是專供宮廷皇室享用的菜餚,體現了中國人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極致追求。清朝末期,曾服侍過慈禧太后的御廚主管梁忠將自己的宮廷菜製作技藝帶到民間,才使得御膳出現在普通百姓面前。此後,傳統御膳製作技藝先後歷經梁忠、唐克明、李鴻志、李齊飛四代人的傳承,已在遼瀋地區廣泛傳播,影響力輻射全國。

李鴻志為畢業學員題字留念(圖片由受訪者李齊飛提供)

李鴻志曾先後師從於魯菜大師王甫亭、宮廷菜大師唐克明,是國家特一級廚師,也是傳統御膳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他自創的「八仙宴」「大龍宴」「小龍宴」「亞運盛宴」「滿漢全席十二景宴」等宴席蜚聲行業內外。他的兒子李齊飛16歲便入廚學藝、承繼父業,是中國烹飪協會的國家級註冊中國烹飪大師,他掌勺製作的「魚躍荷香」「玉鳳還巢」「雲珠牡丹」「麒麟送子」「紅娘自配」等宮廷菜餚將傳統烹飪方法和現代烹飪工藝相結合,別有一番風味。

李齊飛介紹,傳統御膳以菜餚製作精美、宴席規模宏大、禮儀講究完美而享有盛名,製作工藝講究「圍、配、鑲、釀」,對刀法技藝等也有嚴格的要求,僅就魚的改刀就分為:蘭草刀、讓指刀、箭頭刀、翻滾刀、菊花刀、金蟬脫殼刀、棋盤刀等。御膳的制湯工藝也與民間大為不同,成湯清如淡茶,味道濃厚醇正,調味有「八十一口」之說。

李齊飛在製作宮廷名菜《宮門獻魚》(圖片由受訪者李齊飛提供)

由於御膳出自於宮廷,往往選用珍奇的食材進行加工。近年來,李鴻志、李齊飛父子倆反覆實踐探索,在保留御膳菜餚的造型風格和風味特點的同時,對菜品在色、香、味、形、意等方面進行改良,替換掉過去不符合野生動物保護原則和現代健康飲食理念的食材,讓御膳走上更多百姓的家宴餐桌。例如:取材於麋鹿鼻唇部分的「麒麟面」曾是御膳的重要食材之一,然而麋鹿卻是一種珍稀動物。為了尋找合適的替代食材,李鴻志、李齊飛父子倆憑藉多年來積累的經驗,經歷多次嘗試,最終將本溪黑山羊的鼻唇部分替換掉「麒麟面」,再將鮮嫩的羊肉添加其中,成功改良了「麒麟送子」這道菜。

桃李天下 傳承御膳文化

傳統御膳原本只限於在宮廷製作,技藝傳播並不廣泛。對李鴻志、李齊飛父子倆來說,他們心裡最惦記的就是讓更多人了解宮廷菜,將這一身的絕活兒傳承下去。

1972年,李鴻志在瀋陽市廚師進修班擔任教研室主任,主講中國烹飪技術和中國宮廷菜;1983年,他又在中國飲食服務公司指定的瀋陽技術培訓站擔任站長,專門培訓宮廷御膳製作技藝,為中國培養出了一大批烹飪技術人才。他還編寫出《中國宮廷菜》《全羊席》等教材,將自己領悟到的御膳製作技藝記錄下來。如今,已是75歲高齡的李鴻志仍然堅守在烹飪的第一線,結合數十載烹飪經驗,不斷改良傳統菜品,也將一輩子積累的御膳製作經驗分享給年青一代。

御膳「雪夜桃花」(圖片由受訪者李齊飛提供)

2004年,李鴻志、李齊飛父子倆成立了瀋陽市飲食文化研究會,保護、弘揚和傳承御膳飲食文化。2012年,他們成立了御膳文化傳承工作室,此後,工作室不僅是他們研究、改良傳統菜品的基地,也成為教授御膳製作技藝的大課堂。2019年,父子倆又成立了瀋陽紅程培訓學校,目前正籌劃著與高等院校開展合作,為瀋陽市培養更多烹飪技術人才。同時,他們還準備建立一間以傳統御膳製作技藝為主題的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

現在,李鴻志、李齊飛父子倆每天都忙得團團轉,但他們卻樂此不疲,因為他們有了新的目標——將全新的《盛京滿漢全席食單》和宮廷御膳烹飪技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他們看來,為傳承、發揚御膳文化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是最幸福的事。(文 黃非)

相關焦點

  • 宮廷御膳烹飪技法今年將申報國家級非遺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這段熟悉的貫口,是傳統相聲《報菜名》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開頭。這些或宮廷大菜,或市井菜餚、或山珍海味,或葷或素、琳琅滿目的菜餚,共同組成了一道堪稱國粹的中華大宴——滿漢全席。
  • 北京果脯傳統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網站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我區推薦申報的北京果脯傳統製作技藝項目榜上有名。為做好此次申報工作,區文化館組織工作人員及專家,對我區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狀況、資料收集整理、保護傳承、傳播交流、宣傳展示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檢查、評選,最終推薦北京果脯傳統製作技藝等3個項目,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指尖上的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宮廷藝術成民間新時尚
    新華社記者 馮維健 攝在河北省級非遺傳承人周洪俊的工作室內,大到紫檀屏風、落地插屏,小到首飾盒、擺件,隨處可見的「百寶嵌」作品幾乎裝滿了整個屋子。「我從17歲時開始學習『百寶嵌』,這是一種傳統宮廷工藝,從明代嘉靖年間開始興起,過去民間掌握這種技藝的人很少。」周洪俊說,由於難度高,技藝一度面臨失傳。
  • 老字號仿膳飯莊慶生 宮廷糕點傳統創意成就網紅美食 迷倒吃貨的胃
    老北京餐飲行業中,做宮廷菜做得比較好的,要數北海公園的仿膳飯莊,算算仿膳飯莊到今年已經走過了95年的歷史。從開始做宮廷糕點到後來的宮廷菜品,不斷發掘開發宮廷糕點、菜品,在尊重傳統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適應現代吃客的口味、喜好。
  • 城市裡的絕活兒|宮廷奶酪名滿京城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曲藝):5月7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及國際在線聯合推出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線暢遊北京,在家樂享非遺」北京非遺海外傳播項目為大家帶來了宮廷奶酪的製作技藝。
  • 第八批新昌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相傳於明末清初,主要分布於新昌縣鏡嶺鎮外婆坑村一帶。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婆坑村村民不斷完善玉米餅製作技藝,口味更為多樣,有番茄味、海苔味等,樣式也更為美觀,蝶變成薄如蟬翼的、色澤金黃、可口酥脆的時令美食,散發著濃濃的穀物清香,深受遊客們的喜愛。玉米餅為純手工製作農家美食。
  • 非遺傳承人舍增泰: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清真味道
    非遺傳承人舍增泰:一物獻一性 一碗成一味「這不是一道普通的藥膳,是從明朝崇禎年間宮廷面點江米涼糕衍生而來,也是北京常見的清真美食,有潤肺生津、潤腸燥、利水除溼、排膿解毒的功效。在家做起來也不麻煩。」疫情期間,「廚子舍」清真菜民間宴席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舍增泰決定教大家製作芝麻江米糕。「廚行是個勤行,沒有勤就什麼都沒有。」舍增泰1955年出生於回族烹飪世家,「廚子舍」第五代傳人。五歲時,舍增泰就走進廚房開始看著長輩做菜,從小便對烹飪充滿興趣。1971年正式師從父親舍崇祿學習廚藝。
  • 《御茶膳房》檔案揭示清代宮廷裡的飲食偏好
    5.清宮歷朝《膳單》在食料選用上的特點,是肉食原料比重甚大;肉食原料以豬、雞、鴨、羊為主;在肉食原料中,野生動物原料為御膳所喜愛,儘管入關以後野生動物原料呈不斷下降趨勢,但這一特點卻一直保留;菜餚原料極為廣泛,凡民間習食的物料大多入饌;主食原料也幾乎是五穀雜糧無所不有。6.治膳者姓名有時標出,常例之外的膳品均須標明來源與責任者。
  • 饗壽御膳!仿膳飯莊今年95歲啦
    「九五相約,饗壽御膳」, 玉掌獻壽、花開富貴、 御袋獻寶、宮廷四喜餃、圓夢燒餅…… 壽宴現場一道道經典宮廷佳餚,
  • 【閔行之美——非遺】香囊製作技藝、古船微縮複製技藝
    【閔行之美——非遺】香囊製作技藝、古船微縮複製技藝 2020-10-09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宮廷藝術—景泰藍製作技藝首次走進山西太原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行業內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北京「非遺」項目代表,受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委託及山西省文化廳「非遺」處的邀請,將於6月29日至7月3日參加在山西太原舉辦的「首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 御膳宮廷菜,您知多少?
    到底什麼是宮廷菜宮廷菜,就是專供宮廷皇室的菜餚,是中華菜餚的傑出代表。元明以來,宮廷菜主要是指北京宮廷菜,其特點是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形色美觀,口味以清、鮮、酥、嫩見長。菜。說白了,宮廷菜就是只有那些個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吃到,像咱這種平頭老百姓放在當年那肯定是看不到也摸不著的。
  • 看《御膳房》,品味宮廷美食,皇帝們到底吃的是些啥?
    宮廷美食是古代社會最上層的飲食,普通人們還是有點好奇,皇帝到底吃的是什麼?《國寶檔案·御膳房》為人們揭開了清代宮廷飲食的神秘面紗,這一部由央視出品的9集紀錄片,講述了清朝御膳房的一些故事。宮廷飲食精緻、講究,能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不一樣的味道,下的是最沉的功夫。
  • 板橋豆腐乾等美食製作技藝列入非遺名錄(圖)
    原標題:板橋豆腐乾等美食製作技藝列入非遺名錄(圖) 民間作坊裡制出的綠豆粉  本報訊 遵義市政府日前公布了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板橋豆腐乾、綠豆粉、遵義雞蛋糕等10餘種美食製作技藝被列入非遺名錄。
  • 南北朝開始推廣食乳,宋孝宗是個蟹痴——歷朝歷代的宮廷美食
    而祭祀需要祭品,祭祀以後周王要設宴,就得打獵獲得禽、獸,如此便得殺牛宰羊、羅列百味,這是宮廷宴飲的最早由來,後宴飲的種類增多:農事御膳是因重視農耕,私舊御膳又稱「燕飲」,是君臣相宴,有勞者、聘者、還者,皆可為宴飲;競射御膳起於國家重武事,在宴飲之中舉行射禮,多在諸侯國相互往來時舉行,有外交的意味;慶功御膳則是在王師凱旋時,這類筵席場面宏大,規模隆重,美饌紛呈,
  • 騰訊虛擬女主播「寶兒姐」助力 錦裡非遺八絕技成功破圈
    錦裡古街自開街以來,盡已之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力地保護、傳承和發揚,使民間藝人在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從而有了立足之本。錦裡古街內有包括從成都各區級到國家級、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27種,涵蓋了民俗技藝、傳統小吃保護等各個方面,弘揚了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
  • 廈門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成省級非遺 兩柱就有1500斤
    -每年正月初九如期登場,兩柱重約1500斤,堪稱「閩南一絕」-同安區還有兩項同批上榜,分別是農民畫和澳頭蠔幹粥臺海網3月10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自同安區祥平街道的「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在新增項目名錄中榜上有名。
  • 糧如意品牌打造四季養身和宮廷御膳文化
    重金打造四季養身宮廷御膳文化綠福達食品2017年成立糧如意品牌科研和開發小組,研發出了一系列手工面制面工藝,歷經和面—開條—搓條—盤條—靜面—上杆—醒面—拉制等20道工序(起初只有10餘道工序)。糧如意宮面以優質富硒小麥麵粉、雞蛋、香油、純淨水為主要原料,把四季養身和宮廷御膳文化,以傳承民族傳統的美食製作工藝、挖掘民間已近失傳的宮面、菜品相融合。
  • 帝都美食眾多,宮廷點心獨具一格,精緻的傳統美味宛如藝術品,贊
    我們體驗團的小夥伴昨日一共品嘗了八道北京特色點心,除了傳統的宮廷小吃以外,還有新派點心,每一種都精緻的讓我下不了嘴,宛如藝術品一般!每嘗一道點心,都會感慨舊時皇宮裡的奢華和享受,也感慨往昔御膳房大廚和今時民間廚藝人的手怎麼就那麼的巧呢!擺出來的每一種點心都是用精緻的木質提盒裝著的,古色古香,放在明黃色桌布覆蓋著的長條桌上,皇家氣派和古老韻味瞬間體現出來了。